个人观点:
人的三观形成过程犹如科学,在不同观点中进行撞击、突破和融合以此达到进步的目的,科学的进步就是如此。因此,在阅读下面的内容前先同意我上面的观点。

荣耀

我很久没打开朋友圈去看动态了,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圈没动态,而是因为我的朋友们没再更新朋友圈,而不是我的朋友们更新的也不再是“朋友圈”。
我大概在几个月前看过一次,我保证我刷了大约1分钟左右我就关掉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到让我刷下去的理由,如果我要了解某个人的动态,我会搜索他,点开他,打开他的朋友圈查看;如果我要了解最新的信息,那么我到底要了解什么信息呢?如果我要看看有什么瓜吃,那么微博难道不是首选吗?
你看,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刷朋友圈的理由。
我前面文章谈论过有关社交和独处的问题,其中提到了年龄这个因素,并且说“一个人对社交的渴望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独处的渴望程度与年龄成正比”,即年纪越大越不喜欢社交。
其一是社会经历增多,智力发育愈加成熟,控制能力变强,理智脑能够在关键时候抑制我们的情绪和欲望。
其二是责任越来越重,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哪像青少年,除了学习其他的不用操心。
那么,年纪越大越不喜欢发朋友圈吗?如果基于上述理论的话,答案是肯定的。
而我这篇文章所提到的所谓的“朋友圈”指的是个人主观意志,排除了因为工作机械性的发布而达到商业目的的情况
我想到一个词“荣耀”。
人们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荣耀,大多数人得到了某个荣耀会很难抑制自己想要分享的心情。这时候“情绪脑”占据主要地位,拿到了大脑的控制权,所以大部分的人是会选择发圈分享,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情绪上的“本能”,本能,代表着潜意识,代表着无数代人进化的结果。
发圈的动机是炫耀,而炫耀的目的是获得认同,比如关心、私信、评论、点赞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荣耀。

自私


当然,还有一种动机:证明。
发圈是为了向自己的圈子证明自己“活的很好”,但他们没搞明白一件事情:真正关心你的人并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你,而不关心你的人并不需要知道你今天过得怎样。
这一“证明”的行为掉进了一个陷阱:自私。
是的,你没看错,发圈证明自己的人都是自私的人,你别急着否认我的观点。
这种行为没有对错之分,因为自私是人的基因嘛,骨子里自带的,每个人都有的,改不了的。
“证明”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存在感”,希望获得外界的反馈;有的人耐不住无聊和寂寞,为了缓解压力去旅游,然后把图片发圈,这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证明。
如果你反对这种观点,你自己问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发圈,为什么非要发在有点熟人也有点陌生人的朋友圈
不要否认它,它是肯定且存在的,也不要说这是记录,因为记录并不一定要公开,而一旦选择公开就意味着掉进了“荣耀的陷阱”,即在极力证明自己某些方面很不错。
向谁证明?显然是向自己的朋友圈。
叔本华说过,社交伴随着痛苦!
无论是网络社交还是现实中的社交,这里不多赘述。
基于这个观点,发圈的动作则是一种伤害,一种对圈子里的朋友的伤害(通常情况下是不如你或者不曾拥有过该荣耀的人),除非你的圈子没有添加任何好友。
为什么发圈对圈子的关系是一种伤害呢?你可能又要否定我的观点了,我这里大致可以判断出否定我观点的人应该是没有看我前面几篇文章的人或者没有理解到位。
佛洛伊德说人的本能分为两种:生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其中外部的是仇恨和攻击;记住,仇恨和攻击是人的本能,本能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哪怕的控制能力再强也无法控制本能。
当你发圈后,有一个现象是:你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
当这种现象被他人发现和得知,会激发人的本能情绪,也就是上面说的内部本能情绪。当然,发个朋友圈动态还不至于引来仇恨和攻击。
但是“仇恨”是一种本能情绪,和它有关的是愤怒、嫉妒、不满、怨恨等,“攻击”则是一种本能行为,最直接的就是动手打别人甚至伤害别人的性命。在这里当然不至于,顶多我不给你点赞罢了。
那么,我要说的就是,发圈,尤其是“你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的情况下发圈会引起他人的本能情绪:嫉妒!这种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普通关系的深度有直接关系(排除亲情和爱情),在普通关系中离你越近的人,嫉妒情绪就越强。
你可能会说也会有人从内心羡慕,不,没有,因为人类进化的本能中没有羡慕这个词,攻击、防御、逃跑、抢夺这些才是本能的能力,而造成这些结果的是来自对生存的渴望,生存的世界没有羡慕,因为羡慕是不会得到怜悯的,而在原始社会羡慕是弱者的表现,只会被抛弃。
社交是痛苦的,在这件事情上,发圈的人不痛苦,但是看到的人会产生痛苦感和不适感。
另外,大多数人看到发圈的内容会作出行为,评论点赞等,而且内心也确实会认为“这照片拍的真好”、“这地方真好玩”,但还会说一句很违心的话“你今天真美”。
站在评论者角度,夸赞对方在某种程度上会默认自己不如对方,即对方的优越感就是自己的挫败感,一个人的优秀代表着另一个人的愚蠢
然而人类的虚荣心并不允许自己不如别人,但凡能与其抗衡,就要想办法赶超,从“外貌焦虑”现象就能看得出,女性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除非两者之间实力差的太多导致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
所以,看到这里你可能也就明白了,什么打卡旅游地、什么畅游绿茵蓝海,发出来就会遭人嫉妒的。
这个世界好像被人们蒙上了一层“看起来很好”的面纱(记住“面纱”是什么),有的人隐隐约约能看到面纱下面腐烂的**,但他们不愿意揭开这层面纱;而有的人甚至根本不愿意相信这层面纱下面是褶皱的伤疤,而有的人呢,把面纱掀开,把烂肉割开,哦,原来烂肉里面还藏着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很多人并没有机会看到,因为他们连掀开面纱的勇气都没有。
别把人想的很高尚,基因和进化论都已经证明过,人类仍然是被基因和本能所控制的动物。
核心观点请参考书籍《人生的智慧》、《认知觉醒》、《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