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咨询我跳槽、裁员和年终奖的问题,每次深聊下去,一旦聊到诸如“你为什么想跳槽”、“为什么要纠结每个月多或者少两千块钱”等的时候,发现每个人最后都会落到钱上面去纠结,那纠结这点钱又能干嘛呢?要不回答能多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要不就说能多存点钱尽快买房。
但是,那么多“你喜欢的东西”,真的是你喜欢的吗,还是媒体洗脑让你觉得你喜欢? 每个月多一点点钱一年下来都不够一平方的钱,真的对买房有很大帮助吗?
很多问题深挖下去,归根结底还是自驱系统的问题。
你的自驱系统是什么?
人就像机器一样,是由底层系统+软件组成的。很多问题如果不断逼问自己不断深挖,都会发现是底层系统出的问题。所以反思自己的自驱系统,是解决工作、生活等问题的根源性办法。
简单概括的话,自驱系统,其实就两种,一种是外向型驱动,一种是使命型驱动;两种驱动型没有对错,看个人选择
一、外向型驱动:
出发点:物质(房子车子票子)、外界评价(title、对比)等
常见内心OS:
“只要拿到这笔钱,我就可以买那个xxx包包”;
“输则搬砖打工,赢则会所嫩模”
“今年干了这一票,明年深圳湾一号” 等等
外向型驱动的人也是很努力的人,只是他努力的目标是为了外界赋予的东西。
优点也在此,容易给自己打鸡血,平时那种短期内小目标感很强。
外向型没有错,但问题会很明显,主要有这三个:
1、欲壑难填:
假设你顺风顺水,能力和运气都很好,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你会怎么奖励自己?毫无疑问就是满足自己努力所求的欲望对吧。但是欲壑难填,你会疲于奔命,甚至最后失控。
比如,你真的需要那个包包吗?你会所嫩模了然后呢(注意,这个是违法的)?你真的非要住深圳湾一号吗?
由于你的自驱系统围绕外界建构,那么如果你一段时间时运不济等,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或者跟别人对比发现比不过,就容易丧失斗志。久而久之,容易丧、躺平。
每一个躺平的人身上,都有过曾经炽热而今被锤碎了的梦。而最终锤碎这个梦的人,往往是自己。
3、功利短视:
外界洗脑的那些所谓你必须拥有的东西,都是为了让你消费,消费完继续做牛做马的,否则个个满怀理想,都放长线,上面的人能压榨谁?
所以如果你的自驱系统是外向型的话容易导致你很功利短视,比如工作选择时候先入为主考虑钱,而不是自己的发展需求(很多人都自欺欺人说自己不是为了钱,但深挖多问几个问题后发现,就是为了钱,人都喜欢把自己主观的第一选择去合理化而已)。因为这样看起来离那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更近了。
二、使命型驱动:
出发点:内心热爱、使命等
常见内心OS:
“不管怎么样也不管赚不赚钱,我就很想做成这件事“
“你是想做卖糖水的,还是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弄得人憔悴”
使命型的人看起来比较傻,如果用金钱等标准衡量的话也没那么有钱。最后能成为大企业家的使命型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使命型人生活水平一般。
所以使命型的人,有两大缺点:
1、可能会很穷:
毕竟你的使命不一定就是赚钱,也不向外界标准看齐,结果就可能是赚不到钱。
2、连累家人:
你为了使命用爱发电,但你家人可没有你这种使命感,你可能给不了他们充足的物质保障。
但使命型人的优点也很明显:
1、内心充盈:
不管/不重视外界评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遵循内心召唤去做人做事,内心会较为饱满、自足。
2、能做长期规划:
使命感,一般比较远大,即使它可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使命感强的人都深知要完成这个使命是很艰难,要很长期乃至终生的付出。而正是这样的心态,可以让人好好去做长期规划,不会纠结眼前小利。
3、心态平和:
真正的使命感可以让人平和。平和是什么?平和就是对待外界的刺激能坦然能平静。怎么样能平静?就是你无所谓。即使你取得成绩,你会知道,离你的使命达成还远呢,有什么好开心的;挫折比较多,又如何,使命召唤,流血不正常嘛。逐渐就能宠辱不惊。
其实外界给人最大的束缚不是穷、没资源等等,是糖衣炮弹。当你的行为受外界影响时候,你必须从外界获得正反馈,而正反馈就是这些糖衣炮弹。使命驱动,你就无所谓外界的正反馈了,毕竟完成使命的过程就足以让你爽了,外界给你的反馈都没有你这个过程中的内心自发的爽。那你就能摆脱糖衣炮弹,专心做你的事情,实现你的使命。
怎么从双系统切换?
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双系统驱动的人,内心吧, 还是有点使命感,有追求;同时呢,又是外向型驱动,不断受外界影响。
但仔细看看古今中外一些牛人、企业家,他们年轻时候也许也是双系统驱动的人,越往后越纯粹,就剩下使命感驱动。再看看身边一些身心健康、轻松愉快的人,可能不少都条件普通,但他们都有明确自己的使命,不受外界影响。
如果真的想让事业有长远的发展,让自己有稳定安宁的内心,也许把双系统切换为使命感驱动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
我也在努力切换中,讲讲我自身的体会。
首先,深刻意识到甚至看到过身边的人、或亲身经历过,外向型驱动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
外向型驱动的人的人生轨迹大多呈现波浪型,在强烈的外部推动和自己努力下,有可能会在一些时间里面成长迅速,做出一定的成绩;但也很有可能随后就因为自己飘了或者外部环境变化,打击下落;
外向型驱动很难形成像使命型一样的稳定加速向上的曲线。
其次,逼自己不断解构外向型的意义和回报:
比如,你为了一个月多两千块钱而选择offer的时候你想想,多两千块钱有什么用?多买点东西真这么爽吗?放到人生长度来说这件事重要吗?这就是解构意义。
解构回报是更难的,但也是最彻底的能让自己切换的。你今年努力只为了年底多买个包?出去玩?多存一两平米的钱?这个包到手了,出去浪一波真这么爽吗?
解构外向型回报的根本意义是,把上面的人对你奴役的枷锁给解开,让你能回归人生的本质回归到你自己的使命,从而才能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人一定要住最好地段的房子吗?一定要常常更新衣服包包吗?一定要放纵欲望灯红酒绿吗?这些都是上面的枷锁,让你一直陷在“努力工作-消费-缺钱-努力工作”的死循环里面永无止境。
然后,深入感受使命型驱动的快乐:
先追问自己问题,你内心热爱什么?当你老了回忆自己一生时候希望自己这一生完成的是怎么样的事情?有什么东西是你即使没钱赚也愿意去做的,并且愿意精益求精的?
列出你想到的事情,然后在这里面,从你觉得最不重要的开始踢掉,最后剩下来的两三个关键词就是你心底的使命。
按照这个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增加实现自己使命的比重,你会发现内心会越来越充盈,一旦遵循使命感,获得一点成绩后,感受这种成绩带给你的快乐,和外向型的那种爽带给你的快乐的区别,你会发现,使命感带来的快乐效用更久,久到很久之后你想起来还是很开心、很自豪;而你消费带来的快乐,又能维持多久?
以我亲身经历,我的使命很明确,我就想做一个企业家,也许不是一个很大很成功的企业家,但我就很想有自己的企业,很想有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虽然我毕业进腾讯以后一直在大厂打工,但我也一直为此做职业规划,在相关抉择时候也毫不犹豫遵循着使命来。
我曾经两次在年底跳槽,如果按外向型驱动而言,我应该留到过年后,拿了年终奖再走;但放在整个使命实现而言,下一个offer能让我离我的使命更近一步,往往年底竞争也没那么激烈,并且好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的,所以我也果断跳了,过了一两年后看,那损失的年终奖不过是后面一两个月的薪资,无足挂齿。这样的选择,当时的思考,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自豪的,愉快的,也觉得是正确的,这些节点上来说我认可了自己,这就足够幸福了。人很多时候的不幸就是由自我否定引起的。
最后,使命感型驱动是没什么人竞争的路
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取得成功?
大家都知道,你要有差异化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而使命感型驱动可以让你差异化(毕竟每个人的使命不一样,能坚持到底的也没几个)、让你培养核心竞争力(因为你一直以来做的事情都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使命,而不是老板的要求、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久而久之你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上就积累了超越别人的理解和能力)。
而外向型激励的竞争多激烈你?绝大部分人都想住很好的房子,用最新最限量的包,开最好的车子,而这些东西都是极其有限的, 那你说竞争得多惨烈,多难获得幸福感。
所以如果你想幸福,人生有价值,尽快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用使命感去驱动自己,而不是靠外向型驱动,这点很重要。不管你的使命是什么,只要合法,你坚持到底都是有极大价值的,尤其现在人人都可以成为ip,行行都有发烧友,你的使命,绝对能让你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