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完不成的计划

确定性和随机性是一对矛盾。生活中的随机性未必多于确定性,但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随机性对我们的影响大于确定性”这一事实。做计划的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像推石头的西西弗斯,不断重复着无用功。

新的一年到了,今年的年度计划你列了吗?

这个问题,我被不下5个人问过了。而每到一次新年更替之时,都有人会问我这个问题。如果倒回到5年前,我会说我列了。但现在,我的答案统一都是:

我不列。

在更年轻的时候,我也跟很多人一样,看了听了一些“鸡汤安利”,开始做起年度计划。然而,我从来就没有完成过哪怕一样。到了第二年再列的时候,既没有成就感,还满满挫折感。我回顾那一年的重要事项时,发现其实自己也在忙碌,也完成了一些事情。只不过不在计划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完不成年度计划?

我后来想了想,也许是这几个原因:

1.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计划

我们不需要计划,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是没有目标的。

是的,这是一个真相,尽管说出来不好听。

计划这个词,由“计”和“划”组成。也就是,计算和划分。计算出达到目标的成本,划分阶段和分工去完成。

也就是说,目标需要明确的,现实的(可执行)。但我们往往容易把目标和愿望搞混。而愿望是模糊的,想象的。

有愿望的生活满足一时的想象,有目标的生活注定荆棘遍地。

有目标的生活,门槛很高,过起来很累。大多数时候,我们追求的生活,是“轻松、舒适”,而不是“完成目标”。尽管我们早早就进化出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满足当下”的欲望依然强烈。

2.列计划和执行时的现状不一样

我们总是容易高估列计划时的自己和低估执行时所需的条件。

生活是动态的,是时刻变化的。列计划时的那个自己,一定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而无法预估在执行时所面临的状况。

列计划时,我们都是贪心的。当我们问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欲望难以遏制,情绪容易上头。而这往往容易让我们去聚焦在那个结果,在“我将获得什么”。

而到具体执行时,我们的大脑喜欢抽象理解现实生活,过滤掉负载的现实信息,以便于让我们活得更安稳舒适,显得生活里充满了秩序。然而,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待现实,会发现真正的世界远比被大脑过滤的世界更为复杂和动荡——这导致我们总是低估现实中的突发状况。一旦我们遇到突发状况,追求秩序感的我们会畏惧,会逃避。

当我们列计划时,以为生活是按部就班的。但当我们执行时,充满了突发状况和随机事件。很多人就此败下阵来。

3.计划变成了一种逃避的手段

没有目标,害怕突发状况,于是“做计划”。计划变成了一种逃避,成了我们试图找回秩序感和掌控感的一种手段。

然而往往我们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计划做完——很有成就——计划完不成——心态失衡——再做计划平衡心态。

计划变成了一种表面的手段,仿佛做了计划就已经掌控了自己的生活。至于完不完成,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也未必那么重要。就像,办了健身卡就相当于我去健身了。

4.没有方法论

只有目标,没有方法,是很多年度计划完不成的重要原因。

在一开始列计划的时候,只考虑了起点和终点。如果我们把年度计划跟旅游计划做一个类比,就会发现很多年度计划是荒谬的。

假设我们要去哈萨克斯坦旅游,我们一定会去查攻略,查交通,查价格。我有几天,有多少钱,都有一个限定的范围,以及可以查到的实现方法。如果最后查到的方法实现不了,我们也可以不去哈萨克斯坦。

然而,年度计划的各种限定范围都是隐藏的。我们没有现成的、可视的、可量化的方法论可供参考。于是,这些计划列出来时,一开始可能就已经错了。

我知道,有人会说,那是你差。执行力差、意志力差。或许是,我承认。

我有另外两个朋友,是年度计划的狂热选手。先说A。他是工作狂,天天加班。年度计划列的都是跟工作相关和个人提升相关的事项。今年要完成多少项目(列星号以表示重要性),今年要学习的课程(日语、管理能力等)。再来说B。生活美学家,专注提升生活品质。每年计划列的都是去多少个地方旅行,跑多少米,吃多少家米其林,解锁一个生活新技能,等等。

他们都完成了。我问过他们,满足吗?他们互不认识,但回答是几乎一致的,好像是满足的,但其实离想象中的满足差距甚远。

这个年度计划,不管列还是不列,完成还是不完成,好像总不那么尽如人意。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欲望的转移。

在这一年里,有些当初以为很重要的事情,变了,不那么重要了,但计划已经列了,还是去完成吧。回头看的时候,这件事尽管完成了,但已经意兴阑珊。而在这一年里产生的新兴趣和新欲望,因为被计划规划和限制住了时间,无法去实现和满足了,不满足感油然而生。对人类而言,没有得到的念想往往容易盖住已经到手的收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那么,怎么办呢?

我只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只聚焦在解决眼前觉得最紧急和重要的一件事。

在今年的国产谍战剧《对手》里,郭京飞饰演的间谍李唐说过这么一句话:麻烦就像糖葫芦,得一个一个吃。

一个时间段里,我们就只完成一件事。这可以让我们既不要过于贪心,又可以专注地去解决问题。着眼当下,满足当下。

或许会有人说,你这个方法太肤浅了,没有大格局和大视野。我想说的是,大格局和大视野都很容易建立,每天看看新闻联播就行了。大多数人缺乏的是这么一种能力:如何把格局的实现拆解为一个个眼前可以解决的问题。

做完一件事,再去考虑下一件事,既可以照顾到全局,也能够快速找到实现的方法论。

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保持一种状态。一种奋不顾身的状态。很多时候,让人着迷和兴奋的,是这一种状态,而不是事后的结果。

在我看过的与成功相关的自传或故事里,大多数的成功,都是事后解释出来的,而不是事前规划好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时间无非是供我捕鱼的河流。我在河边喝水,但在喝水时,我能看见满是沙子的河底,于是明白它有多浅。时间的浅水潺潺流过,但永恒依然存在。我愿意到更深处去喝水;我愿意到天空里捕鱼,天空的底部铺满了星星。

专注于在河里捕好每一条鱼,而不是坐在岸上不停地修改捕鱼计划。疫情好像改变了很多,让大家从美好的幻想中回归现实了。好好活着,挺好的。

— END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