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你说个小故事。
我因为忽略,在年后返京后,没有在72小时内做核酸检测。结果72小时后,北京健康宝不能自查询、不能扫码查询。
结果进不了商场、进不了超市、进不了办公楼,基本哪里都去不了。然后赶紧去采样点做核酸检测,被告知你这种情况,需要先去所在社区备案登记并开证明,然后去社区指定的核酸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我去,这也太麻烦了吧。不仅如此,完成检测并出结果后,需要再次去社区登记,才会恢复北京健康宝正常使用。
这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不按要求办事、一次性不把事情办好,后面需要花费数倍时间、精力去弥补。
这种事情在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很常见。
产品方案前期思考、论证不够,在产品上线后发现存在严重缺陷,只能推翻重做。
这不但让自己专业能力受到质疑,对项目组成员打击大。
关键是项目没有完成阶段目标。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重做。
需求文档前期梳理不仔细,导致不少逻辑漏洞,只能在开发过程中边做边变更、补充需求。
每次变更需求,都需要花费时间组织研发、测试评审。
后期花费的时间,是前期的多倍。
产品上线前的UAT(User Acceptance Test,用户验收测试)不充分,图省事。
结果上线后出问题,只能回滚重新修改,再测试、UAT,几经折腾。
平时工作时拖延严重,什么时候都拖到最后一刻,然后在最后一刻马虎提交任务。
结果被打回多次修改,非常被动。
时间和精力花费了不说,在领导这里能力和态度都被质疑。
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否则后面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这种情况,产品日常工作中还非常多。
你可能要问了,产品工作中,一个常见的理念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
快速试错,和你说的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有冲突呀?
这完全是两回事。
快速试错,是指有了好的想法,这个想法到底合不合适、能不能成,不知道,但是不去等,而是快速去行动,在进行中观察即时反馈,不行我们再调整,不去做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想法是不是真的合适。
鼓励人们试错,不是为了让你去犯错误,而是让你不要有顾虑的去行动,并在行动中调整和寻找答案。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是指原本就是明确的事情,早点行动、早点计划、尽量把事情做到90分及以上,而不是图省事、犯懒、应付了事。比如这个被安排的任务,早点行动和拖延到最后一刻行动,肯定是早点行动的结果比拖延到最后一刻好。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结果是,后面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精力乃至金钱去弥补,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一次把事情做好,否则后面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这是一个浅显,但是被人容易视而不见的道理。
时刻记住这点并践行,你的工作、生活效率,提升3倍不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