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吗?
我今天问了圈里的朋友们,回答出奇一致,谁不焦虑啊?!
这年头,好像不焦虑反而就不正常了。
今年看“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你有没有也被这张图刷屏?
互联网公司有一个HR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压根不看30岁以上的简历。
是啊,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了,快到你稍微懈怠一下,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快到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人只需要做好一个螺丝钉,其他的都靠算法和机制来解决;剩下的就拼体力,自然30岁以上的人是不好用的。
年近不惑的我,也经历过职业焦虑。
32岁那年我离开了华为,居然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因为毕业到华为的那八年的时间里,我最擅长的技能就是–paper work。
擅长全球市场分析、项目汇报材料、流程梳理、产品定义等等,但这些技能全部都是建立在完备的组织架构和体系建设的前提上。
试问哪个中型公司有这样的平台,也愿意为这个技能给我支付100w年薪呢?
换一个行业也不是没想过,但我担心过去8年的经验就此浪费了;更担心收入断崖式的下跌;也恐惧无法适应新的行业。
就这样惊恐的度过了一段时间,直到我看到一本书《曾国藩传》里面一句话: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是啊,我TM从菊厂离开不就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么?我的理想不就是创办一家伟大的企业么?那我这样患得患失担心个啥啊?
于是我给自己画了三个圈:行业、公司、老板。
第一:选一个未来5~10年一定会高速发展,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业。离马斯洛需求层级越底层的越好。因为只有这样的行业才能发展壮大,教育行业就非常不错。
第二:去一个中等规模但是产品价值观好的企业,这样才能有稳定的一段时间发挥我的价值。
第三:挑一个愿意倾囊相授的老板,离老板越近的岗位越好。
至于收入这个部分我必须放弃,因为我并不能在开始就为企业创造多大的价值,我算了一下家里的存款,足够我们支撑3年时间的现金流,所以压根没必要因为这个纠结啊。
想明白之后,我发现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收入、经验、行业一定要有舍才有得。很幸运,在第二周就有个朋友过来邀约我,顺利地去到了我的前东家——C厂。
在C厂一呆就是5年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见证了公司的A股上市破千亿市值、带领一个5人团队从0做到了3000万垂直市场的产品,更为公司带来数亿的营收。
最让我欣慰的,在这里遇到了非常棒的老板们,事无巨细的教我如何经营一家企业,更遇到了一群真诚相待、互相协作、可以携手奋斗终身的小伙伴。
这真的是我成长最快的五年。
2020年集团的老股东们出资,加上我们团队持股一起创立了第一家公司,年底营收突破了数千万;再到2021年年底,我们创立了第二家公司,当前正在路上。
这是我过去8年的个人故事,并不是想炫耀什么,只是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槛,与其焦虑耗费自己的心智,不如放下一些东西,付出实际行动让自己前行。
在创业的前半年,公司账上只有56w,发不出来工资,不得不进行减员,想尽一切办法安顿好每一个人,但就算这样也有人不理解,在朋友圈骂我不把员工当人看,我哭过;
创业的第一年,公司要战略转型,全面转型B端,老同事不理解不支持,离职了一大半,我内疚,谴责自己的无能,哭了整整2天的时间,3个月的晚上都睡不着;
创业的第二年,花了半年的时间看方向,浪费了好长时间在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什么坑都踩过,但是一切都让我觉得有意义。
我看到我过去培养的数十位员工,来公司时都经验尚浅,但最后都能成功入职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我为什么不直接创办一个公司给这些大厂输送数千号人呢?
哈哈哈,这就是大辰教育的由来,也是黑带产品经理的由来。
所以,很感谢这段话:
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30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40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50岁有人愿意跟你,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
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如果走着走着,觉得路太挤了,别慌,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路太挤了,那就该上台阶了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