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说道:
他入职互联网第二三梯队的公司,待遇虽然没有T1高,但是时薪算下来绝对不低;
因为工作一般不加班,加班就按劳动法给加班工资,工作轻松而幸福。
这一回答反映了年轻人就业选择公司的一种价值观。
但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他们评判理想公司的标准,往往落脚在这家公司是否属于行业第一梯队,是否是集好资源、好平台为一体。
向往大公司、高梯度公司固然没错,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大公司所固有的局限和弊端,否定小公司带来的高速成长,不免有些片面。
01
为什么大公司不一定适合你?
1、岗位分工过细,人才低配现象普遍
大公司岗位设置颗粒化,已是众所周知,分工过细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部分岗位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过细的分工布局,会让你看不到工作流程的全貌,局限于当下的工作情境和思路。
时间一长,所谓的十年经验,也仅仅只是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而已,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的一位朋友就在某大公司干了很多年,研究生毕业的他,前段时间却被劝退了;
我问他有没有plan B,他摇摇头,有些伤感的说,完全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天。
对于他而言,大公司的经验值和简历镀金早已不能成为他,顺利找到下家的根决条件,原本是优质人才,却一股脑涌入大公司,甘当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
一个螺丝钉的岗位,即使身处大平台,享受着大平台的资源和环境赋能,也还是会受限于所做的工作内容本身,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没办法拥有绝对的竞争能力。
2、内卷严重,自由缝隙被压缩
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他入职大厂的经历:
投完简历后两天就约我面试,面完三天后就收到了offer,从面试到入职也就一周的时间正式上岗;
而且公司不太给学习的时间,基本上一两天就要求你完全上手,整个运转体系非常快;
而且进去之后发现,内卷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并且内卷是不自觉进行的。
比如说每个月都会有招聘组的大会,当着所有人的面,颁发优秀实习生奖章。
我第一次参加的时候,还跟旁边的人吐槽现场的尴尬氛围;
后来才知道,成为优秀实习生是有机会转正的。
所以大家会很努力地去拼,互相也会暗地里较劲,你拉了多少个高级候选人,我组了多少场面试,都会被计入到KPI当中的数据。
而且下班后,大部分人都会自觉地留下来加班,就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是无数个互联网人早九晚十二熬出来的。”
大公司惯常的内卷性环境,不仅带来竞争加剧,而且还急剧地压缩了每一个岗位的自由度;
大家争先恐后去争业绩、抢机会、夺资源,时刻关注KPI,关注竞争本身,留下来自我实现和激发创造力的空间必然会受到侵占,久而久之,赢了竞争,输了自由。
3、人际关系复杂,维护成本高
大公司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比较复杂,由于人数众多,职工背景相对复杂,职场关系维护成本会高。
很多习惯了小公司体系的人,出来找工作进入了大公司,会非常不适应,一来是大公司人员流动速度大,每个月都可能会面对不一样的人,对接部门很多,流程相对复杂,磨合时间会更多。
二来是因为大公司有不同于小公司的生存规则,小公司关系并不复杂,维护起来不累,而大公司相对来说,会呈现多元化的关系,加上背后你可能并不知晓的关系链条,维护起来会需要花更多时间。
02
如何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做出选择?
1、注重人岗性价比,选择最适项
买东西我们追求性价比,找工作在选择投大公司还是进小公司时,也同样要去考虑性价比。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过,他在毕业前和同学一起到广州找工作,遇到了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移动通信局,另一个是目标思维软件公司。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一家小公司,因为这家小公司要进行面向特定对象的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张小龙当时的技术强项便在于此,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价值。
大公司招聘岗位很多,如果岗位自身比较局限,没办法发挥你的优势和能力,就需要谨慎考虑。
2、依据现阶段溢价性,选择最优项
去大公司是积累势能,转换到小公司是将势能变成动能。
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势能积累,大公司高运转和高融通的属性,会让能力在一段时间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但当能力积累到一定时期,势能的增速就会下滑,这个时候选择小公司,将势能转化成动能,才能更好地匹配你现阶段能力和平台的需求。
在大公司,岗位的细化导致很多岗位技能,成了“专属定制”,这样的技能不具备通用性质,在另外一家公司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所以,还要看目标岗位的技能是不是具备“行业通用价值”,注重岗位带来的溢价性,你所在这个岗位萃取的经验值是否可以用在其他公司。
3、放长时间周期,搭建全局思维,合理抉择
选择公司的时候,要从更长周期来考虑以下问题:
这家企业能给我带来什么?是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期的个人成长?
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化成个人资源的?
离开现在的公司哪些经验能给我带来更多增值?
就拿笔者本人来说,刚毕业进入一家建筑大国企,工作5年,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更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但因为人才众多,我的话语权非常低,自主空间被极度压缩,于是我跳槽到一家小公司。
这家公司是行业里正在快速成长的,在领域内已经小有成就了;
进入这家小公司后,自己更有话语权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收获甚至比在大公司更有光环。
我从大平台跳出来,就是考虑职业生涯的长线发展。
放长时间周期,合理判断自己目前的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平台,聚焦能力,才能高速地成长。
写在最后
在小公司待久的人,常常向往大公司;
在大公司过腻了的人,又想去小公司“冒一把险”。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是非题,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站在长期视角去辩证看待;
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很多小公司在几年内就能翻身成为某个细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势,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独特之处;
没人会因为一段或几段小公司的经历而看低你,关键还是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