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马上就到了,提前给各位朋友拜年了,祝各位所经营的事业闻鸡起舞,生机勃勃。
艾老思好些日子没有发文章了,原因是在处理公司的年度总结和年度规划。盘点过程中有很多思考,今天就先分享一个关于传统企业2017年转型方向的思考。
按理说,年末之际是我们培训咨询行业的淡季,但是今年却很不同,很多家企业在和我们洽谈合作,而且都是实干型的转型需求。这释放出一个信号——传统企业在经历三年的学习、思考、尝试,开始逐步动手进行转型实干了。
然而,转型是个很大的话题,可以选择的方向非常多,在过往的实践案例中,我们也尝试过各种类型的转型,经过总结沉淀,我认为在2017年传统企业转型的方向是:下个“互联网+蛋”。
换言之,不要总想用互联网+改造母鸡(企业),也不要总想改造小鸡(已有业务),这么做会让企业鸡犬不宁、鸡飞狗跳。

鸡犬不宁——说多做少
现在几乎没有不转型的企业,几乎没有不互联网+的企业。
大家都生怕自己落伍,即便什么也没变,也要营销一把“互联网+”的概念。

乘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已在传统宽带运营领域深耕多年的鹏博士顺势抛出50亿元的定增募资方案,拟重金打造“家庭智能无线感知网”,并由此实现向互联网平台提供商转型的战略构想。预计总投资56亿元,旨在加速网络升级改造,同时布局智能超级终端,打造全球OTT平台,并通过搭载“互联网+”计划,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依照鹏博士表述,“家庭感知网+”生态将融合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公司通过“家庭感知网+”生态战略,加速实现传统网络向智能化感知网的产业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宽带运营商向无线智能网运营商转型的弯道超车,从而抢占未来“智慧家庭”、“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
如此宏伟的蓝图,先不说能不能做到,即便能做到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除了提振股价,似乎对企业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提振作用。

鸡飞狗跳——做多错多
除了高调宣布互联网+转型、募资增发,还有企业在这两年间确实做了很多尝试。
-
制定互联网+战略规划
-
大批引入互联网人才
-
空降互联网高管组建互联网业务
-
要求全员学习互联网+思想、方法
-
所有业务都互联网化
-
成立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
-
举办互联网创新大赛
-
推出互联网+创新项目孵化计划
-
投资互联网创业企业
-
改组公司架构,设立首席体验官
然而通过以上尝试取得明显成效的却不太多。相反却造成了组织人心惶惶,好像随时都有可能被看不见的敌人颠覆,好像不转型明天就会挂掉。
尝试本没有错,但是步子太大,就有可能那啥。

先下个“互联网+蛋”
不要总想用互联网+改造母鸡(企业),也不要总想改造小鸡(已有业务),艾老思的建议是先下个“互联网+蛋”。
这是一颗新蛋,一个新的业务,一个新的产品——“互联网+创新产品”。它有三个特点:
-
新生的产品。不改造原有业务,就能降低难度和风险。可以是招募新的团队,也可以是抽调出来的团队。如果是后者那么必须和原有部门撇清关系。
-
用户需要的。真的能找到相当数量用户,他们真的有这方面需求。真的不是领导或团队歪歪出来的想法。
-
擅长一半的。做这个产品,不能全都不会,至少有一半是你们擅长的,有经验的。另一半是互联网的,可以请顾问辅导或者人才引进来补齐。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是早死早超生,通过具体的尝试就知道自己到底需不需要互联网+转型,也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互联网+转型。

怎么下这个“互联网+蛋”
有两种办法,一种西医模式,一种中医模式。
西医模式是快速见效,但不长效。——请互联网+专业顾问帮忙快速上路。例如请TII咨询,请允许我厚颜无耻的做个小广告。
专业顾问的好处是,有成型的方法论,缩短试错时间。相比请一位互联网公司高管,他们会更了解传统企业的问题和所需。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很容易出现顾问离场,乱了阵脚。
中医模式是见效慢,但长效。——培养自己的互联网+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的好处是,可以同时培养出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并成为企业自身能力,可以长期为企业服务。
缺点是需要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培养他们。下面是我们给美的做的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培养方案。虽然已经花费一年时间,但深度仍然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状态。


怎么避免下个“坏蛋”
不走捷径!
你一辈子都无法改变你的伴侣,更何况改变一家庞大的企业,怎么可能轻易转型。
一家大型手机企业希望聘请一位高管,就将整个公司改变成为一个像小米一样的互联网手机企业。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特别迫切渴望一个结果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种幻想。
空降高管,特别是空降对本行业不熟悉的高管,是一件双向风险的决策。一方面对企业的风险很大,很容易做出看似美好,实际不可行的动作。另一方面对该高管的风险也很大,各种掣肘,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汇报机制、文化氛围、周边部门的排挤等等,都能让他中途放弃。
更不要寄托于外包公司。不是说外包公司不好,而是外包公司更擅长做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工作,而不是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的互联网+创新产品。企业自己都没想清楚要做的产品是什么,就交给外包公司,结果就是反反复复沟通反反复复调整,搞得双方都筋疲力尽,最后也没法交差。即便做出来了,产品也是千疮百孔,体验糟糕至极,根本无法推荐给用户,交出去只会坏了口碑。
所以没有捷径可走,企业必须自己想清楚到底要做的是什么产品,要想清楚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每一种异常情况。如果这些还没想清楚,艾老思建议还是先不要动手,做了也只是交了一次昂贵的学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