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期待产品不胫而走,能够口碑相传,希望实现自传播

但却非常难做到。主流的意见是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看似容易实则困难,信息的筛选看似自由实则束缚。无论多么好的产品都不可能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

于是,你应该做营销,做自媒体营销,做全渠道营销。但是如果,做营销就能成功,那也太容易了。当大家都在拼命做营销的同时,你脱颖而出的概率依然很低。更关键的是,本质上你的工作是从做产品转移到做营销上,而营销的难度并不低于做一个能够自传播的产品。所以很多企业投入大量成本再营销上,却收获甚微。

更可悲的是,因为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见效周期又很长,因此变成了企业觉得应该做,但又说不清效益的一个“保健药”。总觉得还得吃!

但这让我们慢慢脱离了产品本身,产品并没做好,只是急功近利做营销,结果是产品永远不会因为好品质而自传播,因此你就只能加大营销投入来获得产品销量。这就像**一样,明知不是长久之计,但却无力改变。

产品的真的做不到自传播吗?


最近在帮郭奎章老师修改书稿,其中有很多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最近我将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郭老师从装修起家,最开始也是艰难创业,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酒店项目上。郭老师凭借惊人勇气承接了一个远超当时能力的巨大项目。在这个项目上精工细作,虽然没赚多少钱,但是成为了一个人人看得到的项目成果。从这开始,不到七年就成为沈阳最好的几家装修公司之一。

很多人听到郭老师的故事第一反应是郭老师胆识过人,但我看到的是装修产品的传播特质

特别是在对比了自己长期耕耘的咨询和培训行业,会更加强烈的感觉到这其中的不同。

知名咨询公司出名都是因为他们给誰誰誰做了项目,但是做的什么项目,取得了什么效果,外界几乎无从得知。出了一个规划报告,上了一套信息系统,并不可能立刻见效,见效时间通常都在一年以上,甚至最终看不到任何效果。

培训也是如此,一个知名的老师给学生讲的太好,也不可能立刻运用于工作。再实操的方法,掌握也需要时间。其他人自然很难获知培训的效果。

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培训、咨询这类产品先天不具备传播特质。

对于具备传播特质的产品,产品很容易不胫而走,甚至不用营销,就可以再局地产生很强的口碑。

而对于不具备传播特质的产品,即便你做再多营销,也可能让人无法感知到你的产品价值。更不要提口碑了。

这样你就明白,为什么你花了大把营销经费却收效甚微

怎么让不具备自传播特性的产品自传播呢?——刻意设置自传播基因

比如咨询公司,咨询案例不好营销,但行业研究报告很好营销。这既不涉及企业隐私,又是企业普遍需要的参考信息。再加上一点对未来的洞见,大家就趋之若鹜了。于是这个报告便可以实现自传播,而咨询公司会搭载在这个报告上随之传播。

刻意设置自传播基因,就是通过将现有产品中部分容易感知的特质进行人为外显,使得目标受众可以感知到产品的价值或企业的价值,进而形成自传播。

总结一下,客观分析一下你在做的产品是否具备自传播特质,再来考虑如何进行营销。一定不要简单照搬通行做法,更不要去做所谓“应该做的事”。把营销的力使在容易自传播的点才能事半功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