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火?
因为面对老化,你不自知
创新的话题被谈的很多,因为那是未来,是希望。一头扎进去,**四射,很容易就忽视了已经经营多年的现有产品。这种感觉就像,你天天围着孩子,突然有一天看到父母已经老了,特别难过。Tony这篇文章就是这种感觉,将你忽视很久的但很珍贵东西,突然拉到你的面前,有一种被警醒的感觉。
更因为面对老化,你无能为力
产品老化本就是自然规律,而且是不可逆的过程,这会让人觉得理所应当,在一些努力无果之后便会选择放弃。
放弃可能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人为的“努力”很可能会加速老化。而这种老化更难察觉,更不自知。
为什么不自知
为领导
传统组织很喜欢谈“执行力”,因为只有执行力的高的团队才能快速实现领导的战略。这是没错的,但当团队习惯了看“天”吃饭的时候,团队自然不再关注用户,不再关注真正的产品使用者。如果连领导也不关注用户,便会陷入一种麻痹状态下的集体狂欢。
为职责
以流程为核心的职能型组织强调专业化分工,员工根据岗位职责范围工作。组织也认为当每个员工都能够尽责,那么组织就能为用户交付好产品。但这是基于产品已经是正确的前提下的。这是工业生产的基本假设,但在极端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这一假设前提基本已不存在,科技类产品、创新产品、消费者产品都面临极具变动的用户需求,这与固定的岗位职责形成巨大冲突。如果还继续拘泥于职责,便会丧失应变的能力。
为自己
如Tony所说,成功过的人会陷入“自恋”和“自大”,于是在做产品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为自己而做产品,甚至会“我自己都不喜欢,用户怎么会喜欢”来应对挑战者的质疑。“我不喜欢,用户可能会不喜欢”,但“我喜欢,用户很可能还是不喜欢”,这两者并不等同,最多是一个必要条件。
为什么无能为力
不知道如何自知
每天都忙忙忙,没时间思考。KPI还完成不了,那顾得上去研究老化。如果干一个营销活动能够带来数据增长,明知是短效的,也会不假思索去做。
急功近利的状态 + 浮躁的环境,早已丧失自知的能力。
不知道如何解决
发觉了老化,只会采取过去成功过的手段:增加个功能,升级个硬件。本质上还是在以自己的过往经验来应对变动的用户需求。
不知道如何避免
谁都知道产品会老化,但却难以避免。因为不知何时何地产品会老化,只能盲目的创新改进。就像我的小米路由器,动不动逼着你升级,并没有任何印象它改进了什么,网络没有变快也没有更稳定,但一次升级导致远程下载一个月无法运行,却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心态和文化,我们更需要防老化机制
Tony建议从文化和人的角度进行防范。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却对企业管理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容易被遗忘,因此我认为必须要机制来保障。
年近20的老产品QQ为何还在成长?
QQ已经快20岁的,在互联网产品里觉得算得上老产品了,我身边的很多人因为微信已经很久不用QQ了。但千万别想当然的觉得QQ不行了,恰恰相反QQ活的很旺,活跃度还在增长。
QQ在微信出现前后也曾经出现老化苗头,但是从2014年起,QQ逐步重新认识用户,产品经理深入年轻人群体,把握当下年轻用户的需求,推出了兴趣部落、Q群公众号,并通过文学、卡通及短视频来提高用户活跃度,目前QQ上已有超过30万个部落。去年,QQ引入了面部美妆工具、油画风格照片、动态视频挂件、厘米秀等功能,提高社交的趣味性;并且推出了看点,基于年轻用户的兴趣图谱和大数据行为为其推荐个性化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QQ又重回曾经的年轻调性,年轻用户越来越多,目前超过一半的活跃用户是95后年轻用户。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例如,QQ新增怼图模式。

95后用户每天发送多次表情图片的占比很高,同时近年来斗图文化越发成为潮流,紧跟时事热点或个性化的图片表情更加深受年轻用户喜爱。但斗图过程中找不到可以怼回去的图也是用户一大痛点。于是团队有进一步开发满足用户的功能,一旦触发就可以为用户智能匹配到一大批可以斗图的素材。目前,单日人均发送约6.37张斗图图片,年轻用户非常喜爱,为年轻人斗图提供弹药的同时,斗图便捷度极大提高。
防老化的关键是老化自知
QQ让我们看到产品防老化是可能的。但防老化的关键是要能感受老化,这就需要能够感受用户群体的变迁,更要能感受到新用户的需求变化。试想如果QQ仍旧守着已经不步30岁的80后,面临微信的冲击,必然数据直线下滑。
落实防老化的关键是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这种感知能力靠个人经验或者主观能动性是不靠谱的,必须要能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这个机制能够系统性防范老化。特别是当团队老去的时候,依然能够快速跟上用户的变化。借用腾讯内部广为流传的理念“伴随用户成长”,我将这种机制称之为“伴随用户成长机制”。
伴随用户成长机制
产品老化防范机制由三个方面构成。
从运动式用户调研到日常化用户洞察
从每年一次集中式用户调研,转变为每天都在做多次用户洞察,特别是要关注新增用户的需求变化,让自己深入用户需求,洞察用户内心诉求,持续刷新用户画像。
大家耳熟能详的千百十方法就是日常化的一种办法,即“每个产品经理每月坚持做1000个用户反馈,100篇用户体验,10个用户调查”。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考核指标体系
传统经营业绩指标大多围绕企业商业利益出发,甚至单一化。“百度魏则西事件”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结果——因为商业利益损害用户利益。
举例来说,如果刚刚发布的一款APP,为了让老板看着开心,你的指标很可能会按照行业常规,定义位“日活跃数”甚至是“月活跃数”,同时把数据口径在定宽一点,数据就会看着很漂亮。但请注意这只是“虚荣指标”,只是让自己或领导暗爽一下,仅此而已,并没有什么价值。
对于一个刚上线的APP,日活月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时候用户量很小,无法反映出用户满意度。如果要定义能够反映用户满意度的指标,必须和当前的产品情况相结合,什么才能能够反映出一个用户对新产品满意度的指标呢?——留存率和用户使用时长。

用户反馈极速响应流程
小米早期因为对用户体验极为关注,对粉丝运营非常用心,而获得大批死忠粉。因为此,小米的产品体验确实因为用户的反馈,超越同行,也因为紧跟用户需求,产品的功能设计能够打中更多用户,获得很好口碑。
当产品团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够随着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有的放矢。
但随着小米的扩张,文化也被稀释了,现如今的小米已经不再积极响应用户需求,产品内部的用户反馈入口也形同虚设,于是产品团队便会想当然的开发新功能,造成用户满意度下降。这一点连小米内部员工都深有感触。

建立能够极速响应用户反馈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机制之一,这就要求要有清晰的反馈处理流程,对问题能够快速修复,对需求能够快速开发。并且时常跳出来看用户反馈信息宏观变化趋势,从而把握用户群体的需求演变。
产品老化在所难免,但没人希望它老化,唯有伴随用户成长,产品才能不断成长,但这都需要机制保障才能真正落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