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这是智远的第十篇关于职场的笔记。今天早上打开微信公众平台,后台忽然跳出了一条留言,评论的内容是这样的,净扯淡,很多像你这样职场观点,都是鸡汤泛滥。我扫了一眼,内心笑了下,并没有回复。觉得挺有意思,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笔记撰写。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我们聊到,一个人真正是不是成熟,就看他最在意的是自己做的事情本身是不是对的,而不是在意别人怎么评论,怎么看,怎么想。
因为人们对于一个事情的看法,并不取决于这个事情的本身,而取决于人们的大脑中的滤镜,每个人既定的想法,会影响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那么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透镜心理法则”
— 1 —
我们是怎么样的人,决定我们如何看待别人。
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我永远不会担心别人怎么看我做的事情,只要我确定我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正确的,我就去做,不会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想法。因为你是怎样的人,就决定了自己怎么看待问题,别人告诉你的答案,只会扰乱自己对事物的判断。
我从半年之前开始自己写公众号,作为自己的笔记记录的地方,当我开始写的时间,身边就有很多的朋友进行评论,智远,现在还做公众号干嘛,又不挣钱,吸引用户粉丝又慢,又少,坚持不了几天你就不做了。
我并没有因为别人对我的评判和观点而影响了自己写文章的动力,因为我知道,我在开始注册公众号开始的时候已经想好,写公众号只是我把它当成自己沉淀内容的一个地方,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论沉淀沉淀,顺便锻炼下自己的复盘能力以及执行力,我不仅开始了半年,我还要坚持5年以上。
如果未来有人看到,觉得不错,能够带来独立的思考,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价值,我并没有思考写笔记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利润,所以,很多朋友的评判,我表示很理解,因为他不是我,做不到感同身受是一个道理。
每个人都不可能和他自己的观点分开,每个人的特质和经历的每件事情,都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染上色彩,所以,我们自己是什么样,才真正影响自己看到什么?
比如在同一个房间里,看同样一件东西,不同的人的第一感觉和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样。像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有的时候,有的人,会先看到,感受到,对方的想法,而有的人,则会第一眼观察对方的穿着,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这就为我们看待事物带上了眼镜。
我们周围的事物不会决定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的内在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与视角。也就是,你是怎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怎么样看待别人。
— 2—
旅行家的故事:
有一个旅行家,他在旅途中,快到了某个大城市了,他就向路边闲坐的老者打听,这个地方的人怎么样啊?
老人就问他,你刚经历过的那个城市,市民怎么样?旅行家说,很可怕,卑鄙,难以信赖,让人厌恶,老人说,你会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也是一样的。
第一个旅行家刚过去,另外一个旅行家也过来了,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问他对刚刚访问过的城市市民怎么想,第二个旅行家说,他们都是好人,诚实,勤奋,慷慨,宽松,我真的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老人说,这里的市民和那个城市的人是一样的。
所以,人们看待他人的方式,正是自己内在品质的反射。如果我是讲信用的人,我就自然认为,其他人也值得信赖,如果我是吹毛求疵的人,我看其他人也满是缺点。
如果我有爱心,我看其他人也都富有同情心。
所以,那些骗子很不好过的原因就是他看谁都觉得别人要骗他,就像职场那些嫉妒别人和领导走的近的人,他总以为你在打他小报告一样,
可是换一个人,
别人可能就不这里理解了。
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职场或者生活中别人对你有看法,如果你身边有很多人对你都看不习惯,那也许说明,你走在了超过别人的路上,别人的想法也只能给自己带来也参考而已,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最为重要。
另外,你是怎么样的人,决定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
— 3—
老者鼻子上的臭豆腐
有一个老人在沙发上打瞌睡,孩子们想给她开个玩笑,从冰箱里面取出了一块儿非常呛鼻子的臭豆腐,抹在这个老人的胡子上,然后小孩子们躲了起来,静等好戏开场,过了一会儿,老人的鼻子开始抽动,随后开始摇头晃脑,最后,老人突然直挺的坐了起来,气呼呼的四处张望。
嚷道:屋子里什么东西臭了,他站起来摇摇晃晃走进厨房,使劲闻了闻,说:这儿也有臭味儿。他决定到外面呼吸点新鲜空气,当他深呼吸的时候,臭气又扑面而来,全世界都臭了,他无可奈何。
当胡子上有臭豆腐的时候,全世界都臭气熏天。对于老人来说,他完全可以用香皂和水把污物清除,还回原来的清凉世界。但是一个人,心里藏着的脏东西,想除掉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想要改变看待人,看待生活的方式,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改变自己的内在。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内在特定的参照模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对人生的态度构想和期望,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高兴还是愁苦,信任还是猜疑,勇敢还是懦弱。
这些不仅仅关系到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也关系到如何让别人看待我们,罗斯福说:除非“你愿意“,没有人能让你小看自己,当然,也没有人能够打乱我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说:是我们教给了别人如何对待你,我们传递给他人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生活,源自于:你是怎样的人。
我主要想分享的一个心理就是“透镜心理法则”,“透镜心理法则”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看待别人,是由我们内在的滤镜决定的,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和看待事物的态度。那我们经常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对别人的感觉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给我留言的那位朋友,你不理解,我不怪你。
写在最后
身边所有的人都不是坏人,只是我们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不妨换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职场,生活无大事,处处是小事。“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到的都是朋友和师长”,与君共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