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难发现,近些年网络上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类似于“死工资正在慢慢拖垮自己”,“你所谓的稳定就是稳定地穷着”这样的文章,很多的年轻人越来越看不起稳定的工作,似乎觉得只有离开稳定的工作才能做安逸的生活,才配得上所谓的青春和热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工作稳定比冒险更要靠谱,剑走偏锋不如稳中求进。
智远认为:稳定的工作是一种抗风险能力,
它能够给我们人生的下限拖底,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长期发展,会更靠谱。
稳定的思维是什么?
前段时间,央视报道,《唐山撤销了周边所有的收费站》,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变革,记者采访一位收费站工作的员工,那位员工说道:“我的青春36年都给了收费站”,我现在什么也不会。
这属于什么,
智远认为这属于一种“安于现状的心和稳定的思维”
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医生,工程师)除外,其他的工作都是有可替代性。拥有稳定思维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改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
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背后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每个公司和组织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答案就是“卖产品”。本质的不同就是销售的载体不一样,那么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激活组织的动力,打开更多的占有率,答案就是“赋能个体”,“打造KOL\”\”打造KOC\”,让KOL,KOC成为组织的链接者。
市场在发生变化,阿里巴巴曾鸣院长说过,未来我们将重新定义公司,定义结构,搭建协同才是长期生存,企业发展必走之路。从我卖给谁,变成我该赋能谁?拉着谁一起去“众筹品牌”,一起做大做强,形成绑定关系。
企业角度思考:
1.短视频平台在孵化自己的KOL带货
2.内容平台在孵化自己的自媒体大V培养写作
3.招商加盟行业从原来的直营变成合伙
4.传统电商行业在做“社交属性”的变革
5.社区团购在积极的赋能“团长”。
个体崛起角度思考:
1.首先要有焦虑的意识,不要满足于现状,即使是在工作中,也要培养自己的核心业务的水平,假设有时间,最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体系化。
2.有一门极致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基本素质,并去持续自我升级,打造成为别人无法替代的竞争力,形成有效的自我保护壁垒。
3.善于与不同的组织,公司合作,U盘式协作,即插即用。
4.掌控好自己的发展,不要错把平台当作自己的能力,学会利用杠杆原理,尽可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场”,不要太依靠平台,要有离开平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危机感。
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妻子买化妆品,车,房等各方面开销,智远认为从早期就应该建立自己的“管道收益”,要有清晰的“现金流思维”。培养现金流思维可以摆脱自己依赖某一个路径,某个路径突然失去,自己有其他的路径可以得到收益的过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