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某大厂的瓜刷屏了,突然想到了事情的B面,为企业平台奋斗了5年的时间,最后离开时却这么的不体面。
较多年轻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殊不知长期稳定会害了自己,
在大厂工作3年的朋友告诉我,
一个地方呆时间长了,就会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状态,
思维固化,温水煮青蛙,我们不应该去拿青春换取金钱,
而是应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未来储备更多的生存技能。
所有当代年轻人是否应该思考:
找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重要
还是拥有一个可以持续赚钱的技能重要?

 1 
可怕的稳定思维

角度不同,理解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近些年网络上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类似于“死工资正在慢慢拖垮自己”,“你所谓的稳定就是稳定地穷着”这样的文章,很多的年轻人越来越看不起稳定的工作,似乎觉得只有离开稳定的工作才能做安逸的生活,才配得上所谓的青春和热血。

稳定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人饿了很久,翻过了大山,跨过了大河,充满艰辛的寻找食物,最后很幸运的找到了一篇绿洲。绿洲上有很多人都在找食物,有的人比较健壮,有的人比较瘦小。他发现那些健壮的人在吃肉,并且对他说肉很香,于是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寻找,希望自己能吃到肉。
有一天,他找到了一堆食物,可是全都是“素食”,没有肉,他嫌弃不好吃,于是没有吃,就走了,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最终他也没有找到肉,这个时候他有些后悔,为什么当初不把那些素食给吃了呢?吃饱了再去找肉也行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工作稳定比冒险更要靠谱,剑走偏锋不如稳中求进。

智远认为:稳定的工作是一种抗风险能力,

它能够给我们人生的下限拖底,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谈长期发展,会更靠谱。

在我们父辈的思维中,他们觉得稳定的工作意味着“铁饭碗”,绝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似乎从来都不怕自己有稳定的工作,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怕自己随着职场的磨炼,让自己有了一颗安于现状的心和稳定的思维。

稳定的思维是什么?

前段时间,央视报道,《唐山撤销了周边所有的收费站》,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变革,记者采访一位收费站工作的员工,那位员工说道:“我的青春36年都给了收费站”,我现在什么也不会。

这属于什么,

智远认为这属于一种“安于现状的心和稳定的思维”

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种(医生,工程师)除外,其他的工作都是有可替代性。拥有稳定思维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改变,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美团都做起了酒店,打车,滴滴都打算想做外卖,所以我们时刻要保持有一个持续学习,精进的状态,才能跳出稳定的思维,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皮实,并努力从外部风险中获利,达到反脆弱的状态,试想下,离开工作,自己有从外部获利的本领吗?

 2 
人要有归零的心态

奇葩说的主持人马东背后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马东老师在2001年进入央视,担任主持人,先后主持人《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等节目,2012年9月离开了央视。
对于很多主持人来说,央视平台绝对是一个较多主持人梦寐以求的大平台,按理来讲,这个平台上的人,应该会更加努力奋斗的工作,好好抱紧这个大平台,因为平台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荣誉,比如知名度,金钱,社会地位等,可是马东在央视工作了11年之后选择了离开。
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惋惜,这么好的平台,就这么放弃了,离开了这里,未来真的发展的好吗?
后来有记者采访马东老师,马东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人要有归零的精神,我已经40多岁了,基本上每隔几年就要全面清零自己,我觉得这样才有活着的意义。其实我要感谢央视这个平台,让我享受很多,已经非常满足了。
离开央视后,马老师2013年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2015年创立米未传媒,并担任CEO,然后推出了《奇葩说》一系列节目被年轻人追捧。
任何时候,平台都是我们职场人赖以生存的载体,平台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会让我们做出成绩,会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很多时候,平台也会束缚我们发展,如果我们不想看到数10年后的自己,生活应该是不断归零和充满挑战的。

如果我们自己有才华,有能力,可以把平台当作过度,平台从来都不是束缚个人前行的绊脚石,要持续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升值(价值)能力才是基础。当然,如果我们的成长跟不上平台的发展,企业在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也不会打,能力的根基是稳定的基础。

 3 
BAT企业格局的变革

以头部头部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与内容平台为主。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格局目前在发生变化,从前几年的一家独大,到现在的开放赋能,站在平台长期发展的角度,最重要的还是用户量。创业者的思维也从传统的个体团队转变为“众筹制胜”,搭建协同网络平台。

未来的企业组织不在是管理,而是赋能,无论短视频内容还是MCN公司,都在扶持个体创业的涌现,通过补贴的形式鼓励各垂直领域个体或者小而美的团队百花齐放。


每个公司和组织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答案就是“卖产品”。本质的不同就是销售的载体不一样,那么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激活组织的动力,打开更多的占有率,答案就是“赋能个体”,“打造KOL\”\”打造KOC\”,让KOL,KOC成为组织的链接者。

市场在发生变化,阿里巴巴曾鸣院长说过,未来我们将重新定义公司,定义结构,搭建协同才是长期生存,企业发展必走之路。从我卖给谁,变成我该赋能谁?拉着谁一起去“众筹品牌”,一起做大做强,形成绑定关系。

企业角度思考:

1.短视频平台在孵化自己的KOL带货

2.内容平台在孵化自己的自媒体大V培养写作

3.招商加盟行业从原来的直营变成合伙

4.传统电商行业在做“社交属性”的变革

5.社区团购在积极的赋能“团长”

个体崛起角度思考:

1.PAPI酱在开始可能也只是一个录制短视频的
2.懂车帝在没有APP之前只是某短视频平台的一个账号。
3.张大奕 口红一哥 等这些IP在开始也只是做直播的
4.罗振宇在开始只是一个每天60s伴你早读的人
5.樊登读书会在开始可能只是个自媒体
等等这些相关的案例表明,企业在开放协同,在赋能个体崛起。个体崛起并不是超级自由职业者,而是依赖于组织发挥的力量。超级个体并不是超级个人,超级个体应该是一群人,或者是一个特别善于和组织合作,共同成长的人形成的圈子文化。
那么我们作为个人应该思考
个体涌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智远总结大概有几点可以分享:



1.首先要有焦虑的意识,不要满足于现状,即使是在工作中,也要培养自己的核心业务的水平,假设有时间,最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体系化。

2.有一门极致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基本素质,并去持续自我升级,打造成为别人无法替代的竞争力,形成有效的自我保护壁垒。

3.善于与不同的组织,公司合作,U盘式协作,即插即用。

4.掌控好自己的发展,不要错把平台当作自己的能力,学会利用杠杆原理,尽可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搭建自己的人脉“场”,不要太依靠平台,要有离开平台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危机感。

 4 
培养自己的斜杠能力与现金流思维

智远这里强调的斜杠能力,并不是希望你能够有多个工种,而是挖掘“个人价值最大化”和拥有“现金流思维”。
我们看到较多人的名片上从某某总经理变成了
总经理/画家/作家等多个title。
著名歌手“羽泉”早些年开始做起了“VC”,影视演员任泉也从“演员”发展成为天使投资人,黄晓明教主,也开始舍身导演行业。这些人除了本职之外,都是在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其他的才能,从而拓展出另外的收入渠道。
除此名人之外,智远认为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应该提炼个人的价值最大化。最大化的前提是“ALL-IN自己现在的事情“,先把专长做到极致。
结合工作可以思考,
自己目前会的东西有哪些?
哪些技能是别人带不走的,
哪些可以深度培养的。
培养这些技能,尽可能让他成为自己的第二收入渠道是为了摆脱“路径的依赖”,“平台的依赖”,试想下,一个人如果在成家后,还只靠单一的渠道“工资”来养活整个家庭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妻子买化妆品,车,房等各方面开销,智远认为从早期就应该建立自己的“管道收益”,要有清晰的“现金流思维”。培养现金流思维可以摆脱自己依赖某一个路径,某个路径突然失去,自己有其他的路径可以得到收益的过程。

思维才是稳定的基础,稳定的工作当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未来,工作只是实现目的手段,(比如挣钱,成长等)。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任何看似稳定的工作,都有可能被颠覆,所以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稳定,是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与君共勉:
时代不会为每一个个体负责,企业也不会为每个个体负责。真正在未来,在职场对你负责的人只有自己,打造自己的核心生存能力,才是持久稳定的工作的基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