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CEO傅盛的一篇文章是谈认知升级,他把人的认知大概归类了4个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文中讲到,其实我们对认知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以为”。
我们在工作或与人沟通中,“总是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没有了解事情的本质,或者没有深入理解对方意思,而对事情产生了误解”。往往这些盲目的自信和判断,最终会影响了事情的进度。
先说一个赵括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他从小就喜欢读兵书,并且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以及他的父亲赵奢也很难说他,因为他十分骄傲的自以为天下第一。但是赵奢非常替他儿子担忧,认为他只会兵书而不知道变通,光在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实战经验。
赵奢曾经说:”将来赵国如果用我儿子赵括为将,使赵军打败的一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这时候赵奢已去世,便有老将廉颇和秦军相持在长亭,廉颇见秦军势力比较强,便采取了掘壕坚守的战略,企图把秦军拖垮,但是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
这样一拖就是三年的时间,使秦军的给(Ji)养受到了困难。秦军大将白起因此十分着急,他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善于用兵,难于对付。在这样拖下去对秦军非常的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
昨天我去学校传播学考试,考完一科后和L同学交流,同学问我英语考试了没,我说“没呢”,M同学说,英语比较简单,应该一考就过了吧,而刚好有个N同学说,我考了4次还没过,而那个同学接话,那是你太笨了。
其实凡事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也“没有那么简单”,较多数人在评估自己的时候,都会“高看自己”,“高看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是坏事,但是也要学会“谦卑”和询问别人的看法作为参考,这样才不容易让自己“不接地气”。
我们不要拿自己的“高度”去审视“别人的高度”,中国英语好的人“占据了几亿”,但是在“几亿当中”,也不妨有“刻苦学习的”也可能有“天生就有天赋的”,所以,每个人的认知差是不一样的,有天赋的人就能直接说刻苦学习的人太笨吗?显然是一种“盲目自信”,高看自己的表现。
研究表明,那些高看自己的人,
往往最终的结果都不是太理想,因为他们觉得很容易,反而就不会太用心,最终而失去了黄金的努力时期。
2016年我在考“播音主持人上岗证”的时候,曾经我觉得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就是笔试和口试吗?结果,不出意料,盲目自信让我失败了一次,年底考试完成绩下来,笔试因为几分差,而没有机会拿到资格证。2017年,我正视到自己问题,重拾资料,刻意的学习,花了两年的时间,拿到了红本本。
我在过程中,也遇到那些高看自己的同学,他们现在还在努力的考试,我每次和他们交流,也并没有去刻意的抬高自己,去贬低他们,反而,他们觉得自己的脸上却挂不住,“原来自己理解的非常简单,却最后没有顺利通过”。
其实太过自信,就变成了一种骄傲,而骄傲自满必定是失败的结果,自信是健康向上的相信自己,可以表现在人际,学习,事业,情感上,过渡自信会盲目的相信自己,从而不择路,在错误的极端下走向失败。
成长的路上,我们不要太过相信“自己”——容易跌倒的人,往往都是盲目自信造的,太自以为是,这种人跌倒之后,就有很大的挫败感,感觉所有人都针对他一样。所以在修行的路上,我们要保持谦卑,善用知识,多修德,多请教,从而才能引领我们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的前进。
“盲目自信”,时间久了,
我们通常会形容一个人无知,
而久而久之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不愿意和他相处。
关于无知,一般是由“知识高低”“认知高低”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是无知的,而有的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即脑袋非常清醒,这件事情我不知道,但是我清楚我应该去请教老师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
而还有一种人相反,他们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反而还要装懂,这就是无知的表现。自己根本不懂,还假装很懂,而非要和专业领域的人去切磋。要么是懂一点点皮毛就认为自己的老大,其实这种认知是非常可怕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越是无知的人,
越认为自己非常的聪明,看别人都是傻子一样。
无知者无畏,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迹象是“达克效应”,描述的是那些本身认知和能力有限的人。越是能力差劲的人,越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事物,更加不能认识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
心理学家Kruger和dunning曾经做过一项相关的测试,这个测试历经多年,涉及的领域包含阅读,逻辑推理,语法等,多年后,通过整理数据发现,那些能力低下的人,总会错误认为自己各方面比别人强,他们更加没有识别到,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能胜任各项技能水平的实验。
之后,这两位专家又对这些能力和认知不匹配的人进行了后续的训练和培训,最终,超过85%的人的技能和认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后来,两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论无法正确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获得了当年诺贝尔搞笑心理学奖。
后来,又有专家针对这项实验,套用方法做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这次实验不是针对于“无能者”,而是针对于那些“高能力者”。而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些高能力者不旦没有表现出“无畏”的表现和姿态,反而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弱性”素质,即他们总是在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中,表现出有些低估自己能力的倾向。
结果表明:
越是无知的人,能力差的人,越自以为是,
越是有能力的人,高素质的人越显得谦逊有礼。
自信是件好事,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勇气去尝试各种不敢挑战的事情,盲目自信就是不好的,会让我们错失很多学习的机会,比如,在机会面前表现出:“我会了”,“我还用学么”“机会留给你们吧”。
生活中和工作中也是如此,巡视一遍我们周边的人,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些方面的特点,盲目自信,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这不是坏的事情,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与君共勉:
1.成长是一个从这件事没有意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认知升级的过程,前提是要保持谦卑之心才是前行最重要因素。
2.百分之80%的失败都是发生在眼高手低,盲目自己的路上。
3.不要太盲目自信,要不断的正视自己,如果不觉得昨天的自己很愚蠢,那说明今天的自己没有得到思想的提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