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智远的第061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大人物面前的一次关注,

胜过无足轻重的人千次好印象”。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W先生,同样是93年出生的,但是别人的命运则是不同,去年在“教育行业”,做知识付费社群,拿了某头部投资机构的2000万天使投资,要知道他的前身还是一名社群运营的leader。

他是做社群运营的,上一份履历是在某头部的教育公司做“流量增长”,社群变现。

他的个人能力在某个方面确实很强,也有很多的其他方面优势,比如他“能说会道”的演讲能力,“丰富的人脉关系”等。

他的演讲并不是夸张,给他出一套议题,他总能在不准备的情况下,即兴发挥的拿出白板笔在“黑板墙”上快速的给你说出议题的一二三,并且附带如何执行的方案,而且思维的方式都很独特。

提到人脉,我基本有需要的人脉都会找他。

比如某公司的高管,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他总能在半天的时间内,去帮我搞定,或者拉群介绍的约上,找到联系方式,快速的让我搭上线,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有一天我问到他,你这些资源人脉都是哪里来的,很多高管和自己的行业都不沾边,你都能找到,有没有什么诀窍。

你天天这么混人脉,累不累,而且不能直接变现,要他有什么用,然而他却给我上了大吃一惊的一课,我把观点整理了一下,在这里分享给你。


01

会议圈,没有不重要人

尽量接触高层,不要接触业务员。

他说,自己通常一般不去参加各种的行业会,如果去,尽可能的都会找身边的同事,或者上级领导去争取一张VIP票,要么是离演讲嘉宾近的票。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大部分参会者都是去大会上听专家,乃至于演讲嘉宾讲的干货的,而忽略了一点,“建立关系”

还有的部分人去了大会上,是为了谈业务,“拿着名片,进入大会的社群中”,各种的群发,其实到最后,都是没有业务也可以谈的,要知道,真正业务的决策者,一般都不会在“大会社群中去揽业务”。

比如你在听一个“某高管,联合创始人”,分享了行业的趋势,以及自己品牌市场的运营打法后,觉得非常的厉害,那么下一步怎么办?

最好的形式是“搞到联系方式”,能够“当面请教”或者“先建立个链接”,日后登门拜访。

这样,自己才真正的链接到那个大佬,建立一些关系。

有人可能认为,“我自己本事就是一个小的经理级,主管级”,即使认识这些大佬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们的圈子也比我高,也交叉不上话,还不如不认识。

甚至于要到了联系方式,登门拜访更不可能了,他们也不会去接待我,级别不够,怎么都不行。

他告诉我说:这样的思考方式和处理方式是不对的,要知道,所有人都是从基层起来的,级别不够,以及交谈不上,是因为自己看到的视野不够高,建立关系的方式有问题。

可以先做的唯一方式就是:“鱼塘理论中的,加个联系方式养着,没事点点赞,过节发个祝福信息,先增加个印象”。


从朋友做起,不要从谈业务做起:


他说,在职场中认识更多的人上来就是一句,王总,你们公司需要“市场投放”吗?我是某某投放渠道的代理,然后甩出一张“个人名片”,名片上清晰的印着名字,联系方式,title,公司地址,这些都是做不好业务的。

要知道,如果公司企业较大,背书强,可能有人“还会保存你的名片”,如果企业不大,小公司,再加上是小经理,业务级。

自己发过去名片,别人可能根本就不会去“鸟你”,可能改天就把你给清空删除了。

隔层的沟通,建立关系很难,那么怎么办?


最好的形式就是和他做朋友。在一开始,要到了微信,建立了关系,不要急于表达,急于发名片,要先做什么?来一个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要找背书式的,如果没有,就说我是XX行业,做什么的。

比如,自己去参加大会,认识了某企业的高层,加上了微信,你可以上来说,幸会,王总,我是“张总”的朋友,也在XX行业,我负责什么?,一句简答的话即可。

尽可能站在别人思考的角度,弱化自己的“短板”,漏出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增加印象分。

这个“张总”可以是自己上级,上级肯定是会帮你的,使用上级的名字去做关系,一方面拉近了自己和上级的距离,一方面上级在他的眼里又强化了一下认知度。

要知道,想和别人建立关系,首先第一步,不要把自己的差距拉的太远,尽可能拉近,这样才有机会。

当别人回复或者有印象后,不要急于去表达我做什么业务的,这样会很商业化,要平时多维护,多聊天,可以聊其他方面的,要知道,当沟通到位的时候,可能才有合作的空间。

没有不重要的人,只是没有到“麻烦”的时候,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认识某高管,领导等好像没有太大用,就算了。要知道,一些人脉资源,自己没有用,不代表身边的朋友没有用。

当身边朋友有用,急着寻找的时候,自己刚好也认识,而在中间做了推荐,也能增加感情,不是人脉没有用,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

他的第一个观点告诉我:大会中,学会借力混脸熟,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不重要的人,只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高层,而不是局限于“业务员”。



02

人脉就好比王者荣耀中的“辅助”

他给我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他说,H先生去一家公司应聘了新媒体运营总监,而这位H先生刚好是自己的朋友,要知道在企业招聘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看中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回复的时间很长。

其实在很多企业“HR”不回复也是常态,因为\”HR“手中面试的人较多,对于小型企业来说,甚至于是一个HR对多个部门,难免会忘记。

也只有等“用人部门”发话了,HR才做“对候选人”的通知。

他那次给我打电话问我,你认不认识某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呀,我跳槽去他们公司面试了,现在还没有回复,想要一个结果,不管是不是合适,总不能一直拖着等,好歹给句话,打听下情况。

于是我的那个朋友W先生就翻了下自己的通讯录,找到那个公司面试H先生的业务负责人,询问了下情况,顺便打了个招呼,说了下H先生以前的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询问后,在当天的下午,H先生就收到了“HR”的电话,要进行背景调查,以前公司的工资流水调查。

在这里他阐述的不是“HR”不重要,如果不是在BAT级别的企业,HR是不涉及到业务的,可能工作的权重会多一些在“职能部分”,所以,业务领导用人的权重决策基本会在70%以上。


假设是BAT的明星企业,可能业务和HR的权重各占据一半,那么这个时候去询问HR,可能会得到一个准确的回复,当然在面试的时候,在HR那里的印象分也是一大部分。

假设不是在明星企业,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一个地方。HR可能只是在初级面试的时候提供一些印象分,在中期提供一些背景调查,综合评估,更多的还是在业务上面。

因为业务的KPI承担者投资回报率,就好比公司招聘一个投放的负责人一样,如果没有投放经验,那么投出去的每一笔钱换来的用户量都是不一样的,相反,有过投放经验的人,就知道在哪个方面需要注意。

他用这个案例告诉我,有的时候通过某个现场,会议,论坛等混来的人脉,脸熟,在关键的时候,能起到“辅助作用”。

像是打王者荣耀一样,肉总能在射手扛不住的时候,站出来替你助攻一下。人脉也是一样,当我们要助攻的时候,人脉有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帮助自己一把”,当然前期是做好“维护”。



03

在高管面前“混个脸熟”

不管是参加会议,还是做任何的内部活动,他说,自己要尽可能地与高层决策人士坐的近一点,要让他们看见自己,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工作越明显也就是说这个人越显眼,出于工作的考虑,自己的职位就会被评价的越高。

现在不像以前,做好事不留名,现在是“在自己没有很厉害之前,一定要高调的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这样才有被重要,乃至于升职的可能”。


有很多的经理级别的人,短短几年就能被提拔为总监,“某个业务线的负责人”。

那是因为这些经理经常在把自己工作做好的同时,懂得去合适的表现出自己的业绩,甚至于让“高层领导加深自己的印象”。

让高层加深印象,就是自己的加分项,只单单拥有上司的欣赏是不够的,要想自己的才华被显露,还要让“上司的上司”记住自己。

只有拥有与“上司的上司”碰面的机会,打交道的机会,才能被发现,尤其是在较大的企业,千人以上的,人海茫茫中,让高层管理发现自己更是一种能力。

W先生说,他用了2年的时间做到了“社群线的负责人”,不仅仅是业务水平能力强,自己能力强,要让别人发现自己,他说,原来他的上级是一个总监,只知道压榨自己,拿自己的“业绩”,去高层管理那里邀功。


他非常受不了这个,如果是别的伙伴,可能早就提出离职了,然后他不是这样,他回想起自己抓住机会的时刻是从季度述职中得到的。

季度述职的机会牢牢抓住:

那一次季度述职,因为想节省时间,个部门一起,但是因为位置不够,从原来的高层管理做到对面到“大家一起做一个圆桌上”。

可是谁也不愿意挨着“高层领导”坐,很多人第一方面怕自己说不好挨骂,第二方面怕高层领导,因为领导给人的印象总觉得是“非常的严厉”。

而都没有人坐的时候,W先生就坐在了领导的旁边,结果也是第一个述职的,他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自己也是挺紧张的,见到高层,总觉得身上有一种不同的魅力。

那一次,他凭借自己“非常厉害的口才”,加上自己“曾经做过的业绩”,通过述职,成功的引起了“高级管理团队的重视”。

后来因为“业务的增加”,他就有了机会自己带了一条单独的增长线,才有了后续提拔的机会。

抓住了那一次机会之后,W先生凭借他自己的能力,把整个的GMV拉了一个新的台阶,自己便从一条线的管理者,升级为整个社群增长部门的管理者,从5-6个人小团队,成功带了足足20个人。

他说,如果自己想在人群中“显露出来”,除了基础的能力外,要抓住每一次展示的机会。

尽可能在高级管理者面前“混脸熟”,让他们记住你,知道你勤快,做事能力不差,那么下一次“机会”可能才属于自己。

在职场中,敢炫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如果自己想上升一个高度,那么前期一定要按照“要上升”那个高度去要求自己。

当机会降临的时候,自己正好原来锻炼过那个高度思考的事情,那么才能牢牢抓住,混脸熟也是一种能力。


04

学会向“重要的人物”请教

W先生说,如果想和一个人建立关系,除了和他日常的聊天以外,就是向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去请教问题,也能增加彼此的感情,拉近合作的机会。

比如在工作中,员工大会上,走廊上,或者在上厕所的时候,和高层领导一起做电梯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上来说一句:“领导早上好,就很尴尬的站在那里,面对尴尬的气氛”。


高情商的人,要让领导重视你的存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他打交道,询问问题,让别人意识到你的存在,并且对你有积极的看法。

当然,有的时刻可能时间比较短,所以问的问题要非常容易回答。

如果你在乘电梯的时候问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高层领导突然回答不上来,或者他只能给你一个勉强的答案的话,也没有关系,他也可能会记住你,只是会把你列入到另一类人群中,但是“气氛就非常的尴尬,人也会非常的尴尬”。


简短的时间范围,

你的问题必须很容易回答,不要太啰嗦:

上次我做电梯就遇到了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个电梯里面应该有5-6个人,刚好赶到上班的高峰期,首先上来的是一个男的,左手拿了个包子在吃,右手拿了杯豆浆。

而在中间楼层停靠的时候,上来了一位女士,通过打招呼,我看出来那个女士应该是吃包子那位男士的领导。


那位领导问了“早上好后”,第一句上来是领导你的口红好漂亮,什么色号的,在哪里买的?


一位男士问女领导口红色号,我们可以幻想一下,在电梯里面,众人面前是不是这个场面较为尴尬。

而那位女领导委婉的回答说:“谢谢”,之后并没说在哪里买的,结果男的便吃包子,又神补刀了一句:“在哪里买的”。

其实这样会不会更尴尬,有的时候我们在简短的时间,体的寒暄两句,即是增加自己的“印象分”,大可不必问一些“刨根问底的话”。

试想一下,女领导即便是回答了,说在“超市”“网上”买的后,自己该如何接住呢?所以,我们应当思考,自己通过简短的时间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收回接住的余地。

向“高级管理者”提问的时候,切记不要太复杂,也不要说那些无意义的话,如果实在没有话说,就不要说,打个基本的招呼也是一种仪式感的“形象分”,切记一定要谈吐自然。

要知道,在一个公司,如果工作了3-4年,还处于基层岗位,没有接触到高层管理者,那么自己两个选择,第一,想法设法让更高层的管理者注意到你,发现你的能力。

其二,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因为3-4年还没有得到高层管理的认识,自己也就可能只能在中低层那个段位里面混。在大人物面前的一次关注,胜过无足轻重的人的千次好印象。


要把握住重要的升职或者被发现的机会,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底层逻辑。

除了日常的一些关键时刻,可以向高层领导提问以外,自己还有很多的场景,比如公司举办的“体育活动”“春游的时候”“团建的时候”都是可以的。


05

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脉圈”

W先生说,聪明的人,在去一个公司的第一个月,就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脉网”,这些都有助于自己在多年以后,内部竞争中捷足先登。

“社交人脉网”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公司内部”,有助于个人“升职”。


第二种是“公司外部”,外部的人往往给与的帮助比内部要大,比如在人脉拓展上面。

W先生说:没有不重要的人,这条准则对任何一个想取得成绩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自己在去年融资的时候,也是“靠人脉的关系”认识的VC,接触的天使投资,而这些在公司内部是不可能有的。

在公司中,等级越高,下属就越多,就代表这个人越重要,越有权利。

因此,许多管理者在年度计划中用尽精力去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把工作计划从做单一的个人计划,到做部门的计划,这些都是有预谋的。

千万不要等着领导说:XX你帮我做一份部门的年度计划吧的时候,自己才去做这个计划,尽可能的要做到,在领导没说之前,把计划做好,这样领导才能信服你有这个能力,才愿意提拔你。

而在提拔你之前,周围的同事,技术,产品运营等,相关的人,其实自己早已经混的非常的熟,那么这个时候,领导就非常的省心的去让你做管理者的位置,而不是等着安排你做了这个位置后,还要逐一的去介绍,难以服众。

尽可能的过早在公司内部建立自己的社交网,一方面不仅仅为了升职,其次也能对自己的业务展开有很大的帮助,建立社交网不是搞关系,而是互相帮助。

外部的社交网注定自己看到的高度:


有人觉得自己在内部把工作做好就好了,自己不善于做社交,“外面的圈子”没必要去混,那么这么理解,W先生认为:“大错特错”。


在公司内部,注重一个人的是“内功”,“业务的能力”,公司外部,注定的是在行业或者领域中,自己看到的风景的高度,对行业或者某个技能深知的深度。


为什么好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从运营,技术,产品,到市场,都要求人要有基本的“洞察竞争对手”的本领呢?


一方面是自我防卫,第二个方面就是非常清晰的知道别人在做,自己当下阶段应该怎么干。

在关键的时候,外面的帮助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是巨大的。以市场为例,比如,某个大会,邀请你去做嘉宾分享,那说明自己在公司业绩做的不错,然后市场有人发现你的才华。

邀请你去,一方面给公司长脸了,另一方面自己的身份价值IP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第三个方面,你在外面还能认识到更多的大佬,不同阶层专业人士。

而通过和这些人士的交流,学习,自己不仅仅得到的是“思想高度”上的成长,说不定还能建立”业务上的合作“,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战略眼光,趁早建立自己的人脉网,是年轻时候必走之路。

写在最后:

在外界混脸熟,建立自己的”社交人脉“圈的时候,尽量让自己拥有几个方面的优势特征,这样更容易让别人记住,比如:“学会幽默”,这些都是“引人注目”的特点。


在形象上面,尽量让自己保持干净利索,这样别人看到你的第一眼,也会觉得您平时在工作中比较干练。

不管在公司内部,还是外面,人们常说:“我非常喜欢这个人”,“他的做事风格怎么样”其实背后的潜台词是“这个人总是能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想要别人记住你,就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需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