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GMIC大会腾讯区展厅。   5月5日、6日,我参加了2014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两天密集地听了20多场的前沿演讲,各路大佬云集探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遗憾的是,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没有与会。这位微信之父一直蛰居广州,极少抛头露面,上次公开亮相,出现在今年1月下旬美国《纽约时报》的头条报道。   GMIC大会上有个耐人寻味的花絮。大会的组织方长城会CEO文厨对话新浪微博上市后的新帅王高飞,其中,文厨提及会前拜访了张小龙。张小龙自爆“两年没有用手机打电话了”,完全用微信对外联系。这位大神信誓旦旦地说,“微信的极致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刀崔听到这个消息,还是被雷倒了。在现代社会,如果两年之内没有打过一次电话,恐怕这人在深山老林里蛰居玩禅修吧。只是没有想到,这样的情景会发生在中国第一极客张小龙的身上。   仔细想一想,也不奇怪。他缔造了微信,视微信为生命,所有的通讯联络寄托于此。   反观我本人,过去两年,打电话的次数大为降低。甚至排斥电话,我经常看到电话号码拨来,如果不是至亲密友或同仁,就懒得接听。解释一下,懒得接听,不是对各位的不尊,确实只是自己性格的缺陷,对不住各位了。   这种懒惰散漫,有我自私的思考。第一,很多应酬的电话无须必须接听,只是一些攒饭局的事情,粗头垢面不愿***见客,现在越来越得,一堆人不相干的人在一个饭局信口开河,是多么扼杀生命的事儿;其二,时间很宝贵,无心恋栈喧嚣,恨不得多一些独处的时光思考写作;其三,是我的控诉,电话就是催魂铃,哥是码字的,靠这个糊口的,沉浸在写作状态不容易,三个电话就可以毁坏一段沉静时光,说多了都是泪。现在有那么多联系方式,如果只是工作,为什么亲非得用电话和我沟通?发个邮件,在QQ或微信上留言,也可以在微博上私信我啊。   有一家茶叶营销公司,经常电话通知我新茶到货欢迎品尝。妹子的声音倒是甜美,可是我耐不住经常这样被打扰。有一次,我内急不可遏制,双手拎着大包小包,通过摩肩擦踵的火车过道,刚刚开启厕所的把手,突然电话响了,我习惯地礼貌地接听,对方兴致盎然地说:“先生,您什么有空到我们店来品新茶?”   我说:你们可以群发短信,不必经常打电话?   女孩说:我们认为这样打电话亲切。   我建议:那可以发微信。   女孩委屈地说:公司只负责报销固话费用,不报销流量费。   在短信时代,我喜欢发短信,不愿过多打电话。打电话是一种强制性的通讯手段,必须在铃声响起的限制时间内接听,必须在通讯状态内聆听任何来访者的絮叨。你喜欢这样的简单直接,但想过对方的感受吗,Ta在做什么?适宜接电话吗?   相信各位亲都有类似尴尬的情景:在床上缠绵悱恻的时候,手机响了;在沐浴一身泡沫的时候,手机响了;更苦逼的时候,在刷牙正起劲的时候,手机响了。   过去十多年,从大学校园的公话电话亭,到现在的办公室,我看到很多恋人,也有不少夫妻在电话里争吵拌嘴,我经常想,如果没有这么简单直接的通讯方式,也许会少了许多毫无意义口头上的争执。时间、沉默、内省是消除隔阂与怨恨最好的方式,而不是互相必须即时交流的电话。在情绪中盲目沟通,只能是剪不清,理还乱,越说越气,最后扭曲成彼此的攻击与伤害。   张小龙两年内,不打一次电话,也许过于偏执。但我觉得其中有所预示。   昨天早晨,老爸忽然感怀,说“儿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最终陪伴到老不是孩子,还是老伴。又言,某晚老友聚会,两小时饭局,一位杨伯伯接到老伴四个电话,嘘寒问暖,不要贪杯,早点回家。啥叫幸福?有人关心就是幸福。   我听了,硬着头皮给老爸解释:年轻人聚会,如果哪位的太太或女友反复打电话催促,会闹得整个聚会不痛快。这是搅局啊。   固话起源18世纪中期,手机诞生1973年。过去关于电话与手机的褒誉之词不胜枚举,我今天想要说的,手机通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有点OUT了。手机通话,是在线即时交流;网络通讯,侧重在线的概念,但把是否选择即时交流的权利交付个人。你可以选在即时回复,也可以稍候作答,当然可以忽略掉这则通讯信息。   GMIC大会上,Facebook、腾讯、新浪微博与LinkedIn四大顶尖社交网站同时亮相,有着链接整个世界的雄心。职业社交平台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透露,领英网将和微信合力打造职场人脉网络。小刀崔以为,微信志不在通讯领域,而是要把亲的现实联络圈与人脉群全部搬到微信上。这就是所谓“生活方式”其中的一部分吧。   放眼将来,像微信之父张小龙这样,长年不打一个电话的人群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的通讯方式出现,手机通话将不是核心的通讯方式,甚至会被边缘化。也许,打电话这件事,到了未来,像发电报一样,只是在必须必要的时候拨打。寻常时候,冒昧打电话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想想这个,中移动们颤抖吧!   不过,我还想多嘴问一句:如果岳父大人打电话过来,张小龙先生也不接听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