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游戏近年发展迅猛,不只在中国市场,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虽然移动游戏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其规模增长速度是其他细分市场所不能及的。
  不过相较于传统电视游戏与PC游戏,移动游戏的生命周期往往偏短,而且品牌效应也很难形成,周边的发展情况也不尽如人意。看看如下的例子:
  1.《扩散性百万亚瑟王》在2013年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卡牌游戏的创新玩法越来越丰富,这款产品最终还是渐渐被大家遗忘。
  2.《糖果粉碎传奇》也是在过去一年创下收入奇迹的休闲游戏,这一年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衰退期,导致其开发商King的股价大幅下挫。

  上面说到的还是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力十足的移动游戏产品,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大部分移动游戏产品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戏的衰退期来得很快。以至于一段时间以后,很少人会记得曾有过这样一款移动游戏。
  然而这种现象在传统电视游戏与PC游戏领域却并非常态。在这一领域,玩家耳熟能详的游戏系列不胜枚举,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相关周边产业更是热闹非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的呢?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移动游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大多数移动游戏企业的成功都有一定运气的成分,对于如何经营自己的移动游戏品牌,他们往往显得捉襟见肘,不知所措。一款游戏成功了,下一款游戏却是重新开始,成功与否与之前的产品关系并不大。
  2.移动游戏缺乏内涵。移动游戏研发商目前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了游戏玩法上,而忽略了游戏内容。什么样的玩法能够吸引用户我们就用什么,至于内容我们只需要找一个好IP安上去就行了,故事剧情也是敷衍了事,这样的产品除了压榨用户的消费以外似乎毫无意义。
  3.媒体对移动游戏的报道角度有偏差。移动游戏迅猛发展带来的行业现象引发媒体争相报道,然而角度却不太对劲。媒体关注收入,关注并购,关注上市,这些内容引发了业内人士的狂热,也带来了玩家的冷漠。
  4.移动游戏玩家群体较为封闭。很多移动游戏依靠社交内容尝到了甜头,但是真正的玩家群体却远远不是这个样子。在传统电视游戏与PC游戏领域很常见的论坛、社区、同好会,似乎在移动游戏领域并不常见。玩家与开发商之间也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玩家各玩各的,开发商也不闻不问,这在传统游戏领域很难想象的。
  5.移动游戏内容缺乏延续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移动游戏领域很少出现续作,原因在于移动游戏的重点在于玩法,而内容的延续性基本不存在。一款移动游戏的续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玩法不变换内容?还是内容不变换玩法?都很别扭不是么。
  6.大众对于移动游戏的认同感偏低。这一点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传统游戏领域发展历程已久,而移动游戏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虽然已经引起了足够的注意,但是“注意到你”跟“关注你”完全是两码事。这有待于厂商与媒体共同努力,将玩家的注意力转移一部分到移动游戏上来。归根结底传统游戏与移动游戏都是性质相同的娱乐消费品,只不过平台不一样。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