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互联网的江湖里,过去的腾讯以“模仿、抄袭”闻名,惹人恼,惹人恨;现在的腾讯以“投资、收购”著称,被人夸,被人赞。


2010年轰动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3Q大战”之后,腾讯逐渐抛弃了“模仿、封闭”的方针,取而代之以“孵化、开放”的战略,之后腾讯大手笔的对外并购,便是这种战略转型的具体体现。


据新财富的统计显示,腾讯自上市以来,对外并购投资支出累计已超过530亿元,年报中有披露的投资标的累计超过80个,几乎遍布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而未曾披露的早期项目更是数倍于此数目。而这逾530亿元的投资支出中,高达98%发生于“3Q大战”的2010年之后。


在国内诸多企业走出去举步维艰、屡战屡败时,腾讯的海外并购却已然横跨亚欧美三大洲十个国家与地区,初步奠定了全球化的基础。通过投资参股的形式,腾讯不断培育着产业链的上下游,以打造一个以QQ及微信为核心基础平台、全面开放的互联网生态圈。


以下为正文:


腾讯与阿里在并购领域的“军备竞赛”正如火如荼。


2014627日,腾讯(00700.HK)发布公告称,与58同城(WUBA. NYSE)达成战略投资协议,将出资7.36亿美元(约合45.63亿元)认购58同城发行的股票,交易完成之后腾讯将持有其19.9%股权。


这是腾讯最近几年大手笔并购的最新一例,也是2014年以来其所入股的第6家上市公司。


看来,无论是看上去翩翩有礼的“小马哥”,还是憨态可掬的卡通企鹅,皆无法掩盖腾讯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的彪悍与凶猛。


其实,腾讯的并购行动,在多数时间里都是悄悄进行的,除少数主动或被动曝光外,更多是在潜行中完成。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肆张扬,但腾讯在并购领域的攻城掠地力度,丝毫不亚于高调的阿里。


大鳄潜行 豪掷537亿并购


虽说腾讯是上市公司,但其对外投资并购的全貌却并不为外界所知。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其并购行为,并没有触及港交所强制披露的“上限”。


港交所对于一项资本交易是否需要即时披露,有一个“5%规则”即:1)交易的资产占总资产的5%2)交易资产的盈利能力占企业总利润的5%3)交易资产的创收能力占企业总收入的5%4)交易资产的对价占企业总市值的5%5)交易资产所涉及的股份数占企业总股份数的5%;以上5条只要满足任何一条即为必须强制披露的交易。


腾讯超大的体量,让其收购标的显得相对“渺小”,因而鲜有触及“5%规则”的。实际上,腾讯过往所进行的收购中,只有对京东(JD.NSDQ)的入股,因为达到了“5%规则”而成为须强制披露的交易。


对于众多并未触及“5%规则”的交易,腾讯对少数金额较大的并购也进行了自愿披露,比如对华南城(01668.HK)、乐居(LEJU.NYSE)、58同城等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以及对搜狗、大众点评、韩国CJ Game等非上市公司的入股交易。


而即便是年报中,腾讯对于本年度的并购投资详情,也只是选择性地披露,并未做到逐一披露。正因如此,腾讯历年的投资并购详情,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

大鳄腾讯对外投资并购累计究竟耗资几何?


新财富对腾讯历年财报数据进行的汇总统计显示,自其上市以来,对外并购投资支出呈逐年增长之势,且累计已达537.07亿元之巨。


统计显示,2010年是腾讯对外投资并购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其收购支出没有一年超过了4亿元(腾讯上市当年2004年的收购支出更是为零),但自2010年起,其并购支出直接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达到32亿元,并且从此一路飙升,及至2014年上半年,其更是豪掷295亿元(图1)。据此计算,537亿元的累计投资额中,2010年以前的合计金额仅占2%,而2010年之后的合计金额占比高达98%

为何2010年会成为腾讯并购的转折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腾讯的所有产品都倾向于自主开发。于是乎,互联网行业一旦出现某个创新产品,腾讯后脚就会跟进开发类似功能,久而久之便背上了“抄袭”的恶名。


但是,纵然腾讯树敌颇多,众多业者除了在舆论上声讨腾讯,一直未有人敢公开向其叫板。直到2010年,江湖人称“红衣教主”的奇虎360创始人周鸿,彪悍地站出来与腾讯公开开战,轰动整个中国互联网界的“3Q大战”由此爆发。


3Q大战”虽然最终以工信部介入调解而告终,但此事对腾讯带来的反思是深刻的。“3Q大战”之后,腾讯逐渐抛弃了“模仿、封闭”的方针,取而代之以“孵化、开放”的战略。此后大手笔的对外并购,便是这一战略转型的具体体现。


在互联网的江湖里,腾讯的形象也因此逆转。过去的腾讯以“模仿、抄袭”闻名,惹人恼,惹人恨;现在的腾讯以“投资、收购”著称,被人夸,被人赞。

耗资537亿元,腾讯累计投资了多少项目?


新财富对腾讯上市以来历年年报相关数据进行的梳理显示,腾讯累计投资标的数量超过80个(表1)。但可以肯定的是,腾讯真实的累计并购数量要数倍于此。因为即便在腾讯的年报中,也未对本年度的所有并购逐一披露。

比如,易迅、开心网、高朋网等金额并不算小的并购个案,腾讯在年报中也未直接披露其具体名称,而众多初创期项目更是在年报中彻底不见踪影。


类别分布:逐步蚕食,全方位渗透

腾讯的投资并购史,几乎可以等同于其扩张史。根据腾讯历年年报所披露并购项目涉及的细分行业,新财富汇总梳理发现,早期腾讯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有限,越到后期其投资布局日趋分散,几乎对互联网的各个细分行业皆有染指(表2)。

细观腾讯的投资并购轨迹,于不同时间段在不同细分行业的落子,反映出其战略布局中的四个重大特征。


特征一:2010年是并购布局的分水岭。2010年不仅是腾讯对外投资金额的分水岭,同样也是其投资范围的分水岭。2009年之前,由于腾讯的并购活动相当有限,仅涉及5个细分行业,而其中最主要的并购集中在网络游戏及电信增值服务两个领域。而自2010年起,腾讯的并购领域急速增加,投资范围越来越广,落子多达23个细分行业,几乎对互联网各个分支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

特征二:对网游的并购坚持始终。2005年,腾讯首次对外并购时,所收购的深圳市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韩国GoPets Ltd.公司,皆为游戏公司。此后,腾讯的对外并购无论怎样看似散乱落子,但其每年对网络游戏的并购,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由此可见游戏业务对腾讯的重要程度。某种程度而言,腾讯甚至可以被称为是游戏公司,其2013604.37亿元的营业额中,网络游戏业务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特征三:舍弃电信增值业务的并购。在腾讯的早期并购中,除了网络游戏之外,另一个重要领域便是电信增值业务,即俗称的SP业务。2006年,腾讯收购了两家SP公司:南京网典科技、北京译码,2007年收购了北京两家SP公司:英克必成、掌中星天下,2008年再下双城,拿下广州云讯和天津手中万维。这6家公司全数皆为100%收购,但之后腾讯在SP领域的收购戛然而止。


腾讯在此领域止步与国家政策有关。由于早期SP<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体; b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