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又出书了,书名很偷懒,就叫《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
书中提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陈塞北,大学本科毕业,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陈塞北每天早晨踩着八点钟的阳光去上班,会将挤地铁、餐厅等位、蹲马桶、钻被窝这些碎片化时间消磨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应用当中。
徐志斌将陈塞北所处的环境称为“粉尘化”社交环境。信息量越来越充沛,人和信息的交互无处不在,又浪费着信息。和很多信息接触的时间,也就只有毫秒而已。
“陈塞北们”的社交行为,成为一个个小火苗,在无意中影响着自己圈子里的朋友,引爆了一个个社交应用,同时构成了今天移动端的社交网络生态。
曾在腾讯工作的徐志斌也是“陈塞北”之一。凭借曾接触到的大量核心数据和第一手案例,他提出了一些社交网络领域可作参考的范式,整理在他的书中。
而除此之外,对于最近较热的QQ公众平台、社群等话题,他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口述 | 徐志斌 。文 | 张洁
QQ公众平台,可能定位在娱乐
徐志斌将“疯狂猜图”、“围住神经猫”这些短时间内人尽皆知的应用称之为“国民级应用”。对于这类一进入社交就直接引爆的应用或者事件,徐志斌认为它们已然成为大众都能具备的能力,并提出社交引爆四大定律。
上周,腾讯开放了3000个QQ订阅号公测资格,11万人参与了注册申请。在我的印象中,QQ公众平台其实公测了很长时间,跟其它平台相比,QQ公众平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所面对的人群,以及定位。
比如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是它的定位。QQ公众平台现在还没有公开,公开的时候外界就会恍然大悟,我觉得它或许会提供更多娱乐功能。因为这个平台有大量95后、00后,而且QQ生态是有这样的需求的。
现在95后、00后群体涌入社交网络,有人问玩**不会变,其实还好,只是表现不一样,但基础的用户习惯还是没有变。
其实不管是出现了什么热门新鲜的东西,如果你要关注社交网络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用户行为习惯,如果这个东西发生变化,哪怕非常细微,也会给结果带来很大不同。这种行为习惯实际上是最稳固、最值得关注的东西。
比如你看微信的数据,整个微信的盘子好像越来越大,但用户打开率越来越低,更多是依靠好友分享来决策、阅读、分享。真正习惯尝鲜的人只有5%左右,所以现在大部分微信公众账号的打开率都死死卡在5%这条线上了。这就是用户行为习惯发生的小变化,使得整个盘子发生了大的变化。
我跟“疯狂猜图”、“围住神经猫”这些曾引爆社交网络产品的团队聊过,他们对用户的行为都非常敏感,而且注重数据背后的思考。比如他们觉得朋友圈很单调,缺少一些玩的东西,于是就设计了简单的游戏,其实这就是在观察感受用户的行为和需求的过程。
移动端世界微信是土著,不太可能被取代
两年时间,从《社交红利》到《社交红利2.0》,不变的,是数据和案例的引用。就连李开复都说:“本书是近年行业发展的见证。”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说过:“没有任何的公司能永生,Facebook也不例外。”但你问我微信的未来,我觉得它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厉害的,对用户时间的抽取很猛,土壤也越来越深厚,这个时间池子会越来越大,从目前来看未来几年这个趋势不会停止。
另外,土壤越来越丰厚,意味着合作伙伴能获得的红利会更丰厚、空间更广阔,也会催生出更多的垂直社群,你可以理解它为独立的垂直社群。比如“罗辑思维”,它是微信上的一个子集,还是独立的,其实已经分不清了,但分不清就对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从微信中不断获得更多用户。
现在讨论微信是否会被取代,为时尚早。微信是移动端世界的土著,在这个世界里不太可能被取代。其中一个原因是关系链的壁垒,我们已经在这个关系链结网了,要不要换个地方结网,不太可能,成本太高。除非知道了下一个通讯平台是什么,以及在那个基础之上的原住民,或者说通讯工具是什么,才有资格、机会以及市场空间来讨论这个问题。
或许有一天,可穿戴设备会取代手机移动端,成为人们又一个通讯设备的选择。对于可穿戴设备,我认为至少是好几年以后的事情了,要知道2004年左右有一大波社交产品面世,但直到2009年才开始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可穿戴设备要变成大众的东西,没那么快。
如果有天微信消失了,可能的问题其实是过载。你的好友太多了,很多你不想认识的人也认识了你,每天大量的信息流入,大量的人跟你说话,你要花大量的时间处理他们,付出的时间成本大于能获得的价值,这个时候可能就不堪重负了。或者是微信加了太多功能,整个App不堪重负。
微信数据显示,平均关系链人数只有一百个,像我们这样有几百几千联系人的都是极少数的,而功能上张小龙花了很大功夫,帮用户解决过载的问题。
关系链是池塘,人人都想做大鱼
“飞机大战”等小游戏应用的火爆,多是因为跟社交搭上了边。游戏结束后用户可分享排名,在各自的小圈子内传播。徐志斌觉得,“在社交中,用户的自助激励有天然优势,关系链会让好友圈中的同类自然而然浮现出来,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了在小池塘当大鱼的感觉。
现在很多人在微信上做社群,你看BBS时代那些垂直社群、以及后来的贴吧、豆瓣小组,所有这些社群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你解决了什么样根本性的问题,让我到这个社群里来玩。今天大部分社群,这个问题都无从回答,包括一些大号活跃度也在锐减,五百人的群可能活跃的就只有五十个,有价值的互动也很少。
这就像产品定位,比如“罗辑思维”,罗胖子是一个帮你看书、挑书的邻家大哥哥,你会觉得这样很好,他们的用户现在已经快到六百万了。也就是说,首先要把用户聚拢过来,其次是让大家活跃,让他们把时间投入进来,加入所谓的社交,跨过信任这个最高门槛。
关系链是一个天然的池塘,人人都想做里面的“小池塘里的大鱼”,这句话在整个社群运营中很重要。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急于东归,当时提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在今天也一样,毕业多年后大学同学聚会,很多人会抢着去买单。人人都渴望去做社会比较,希望跟同类的人去比,我比他们优秀、比他们过得好,以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诉求在如今“丰饶”的大环境中非常明显。
这些所谓相同的东西,同学、同龄、同爱好、同朋友圈,在社交中统称为“三近一反”。这些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小池塘”,人们想要比别人好,统称“大鱼的感觉”。人们为什么会在微博微信上发东西、炫耀,就是想获得这种“大鱼的感觉”。你会看到很多炫耀的现象,比如腾讯社交游戏,首先会让你跟朋友圈其他人去比较。
再进一步思考,当人们在一个固定的池塘中,天天跟三五个人去比较,也会产生厌倦。如果这个池塘是动态的、进阶的,能够让你在更大范围去比,有在更大的圈子扮演第一的感觉,你持续玩下去的动力和粘附力也就会超过别人,而这个产品、社群和用户的黏着关系也会超过别的产品。
徐志斌给新榜读者的书单
《长尾理论》、《facebook效应》、《一网打尽》、《认知盈余》、《免费》、《选择的艺术》、《华夏边缘》、《大数据时代》。
欢迎访问中国新媒体第一站www.newrank.cn,“新榜优选”广告匹配交易平台已经上线,大数据、零风险、无差价,免佣金、100%付款保障。PC端访问效果更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