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除了承载媒介从纸张变成网络,另外一个或许更深远的变化,是内容呈现背后的组织和筛选机制,从以编辑为核心到以算法为核心。这一转变植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一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内容,亦即资讯需求的个性化满足。


“主编死了”,加速进化的算法在攻城略地。眼下腾讯入场,一款名为“天天快报”的新生产品,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将改变国人的资讯获取方式。

都看上了兴趣资讯产品

从用户和阅读量来看,当下中国最大的资讯产品,既不是各大门户旗下的新闻客户端,也不是微博或者今日头条,而是微信中的一个功能性模块——公众号。

在新榜(newrank.cn)最新发布的9月份《中国微信500强月报》中,根据对16.7万个公众号的统计结果显示,从9月1日到9月30日,这些公众号共发布676万篇图文样本,共获取269亿次阅读,日均阅读近9亿次。

但公众号毕竟只是微信的一个功能,目前尚未有迹象显示微信有将它剥离出来做成独立产品的计划。在腾讯的新闻资讯战略版图中,目前最重要的产品是更具有独立性的腾讯新闻客户端,它也是目前国内用户最多的资讯产品。

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移动App排行榜数据显示,今年7月,新闻类移动App中,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9769.9万、7615.3万、7372.8万。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既然腾讯新闻依然是最大的新闻资讯App,为什么还要满腔热情去做天天快报?

“我们在腾讯新闻的发展中看到了一些新的机会”,腾讯新闻资讯部助理总经理,也是天天快报的技术负责人郑坚说,“腾讯新闻像是新闻联播,关注的是对大家普遍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但用户还有一些需求没有被很好地满足,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关注点不同。”

更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资讯推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算法推荐在满足人们资讯需求方面的前景变得现实可期。过往依靠编辑,人工决定用户应该看到什么信息的内容分发模式,面临着机器算法的挑战。

Quest Mobile推出的2015年App价值榜显示,在DAU(日活跃用户)和使用时长上,腾讯新闻都是微跌,而今日头条在两项指标上分别增长5.86%和10.11%。虽然数量上落后于腾讯新闻客户端,但发展势头今日头条更胜一筹。

技术趋势已经无可逆转,可以想见,腾讯自然不会视若无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天天快报是腾讯另起炉灶的主动出击。从战略上来讲,隶属于腾讯OMG(网络媒体事业群)的天天快报,明显有着追堵今日头条的考虑。

当提及是否会因把今日头条作为竞争对手感到压力之时,郑坚表示,“其实大家都是技术驱动型的产品,目前用户的需求还没有被很好的满足,技术上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谁能在技术上更好地服务用户,或许才是决胜的关键”。

准备深度挖掘社交关系链

今年8月份,《纽约时报机器人编辑让流量涨了38倍!》一时成为全世界媒体圈关注的新闻,其数字部门研发的机器人Blossom(本质上是一套算法程序)堪称为《纽约时报》的最佳编辑,根据内部统计的数据结果显示,经过Blossom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其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

毋庸置疑,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全世界对内容产品打主意者共同的关注对象,也必将是未来内容资讯产品的决胜因素之一,因为互联网助推的内容爆炸趋势不会停止,机器的算法可以通过迭代更新变得更加“聪明”,而人工编辑的进步空间已然十分有限。

依赖智能算法的个性化内容资讯产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用户画像,算法对用户的“了解”越多,推荐的内容就会越精准。今日头条在此方面主要依赖于用户的历史阅读,创始人张一鸣曾将今日头条的个性化算法比作是数豆子,每一个人拿一个豆子,喜欢哪一篇文章就把豆子给这篇文章,然后由机器去数,最后得到结果。

今日头条能够获取的用户数据局限于自身的用户行为,但腾讯有着更为丰富的用户数据来源,以QQ和微信为首,大多数用户每天的生活多多少少都会与腾讯发生关系。

“我不认为通过一些简单的点击或者近期的一些关注就能反映一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上,天天快报会通过对用户在使用腾讯产品的点点滴滴行为上,包括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做出更多深度挖掘,从中反映出的用户生活和工作习惯,能更好地确保推荐的内容是真正符合用户的兴趣需求的。”郑坚说。

前景美好,但如何使用,其实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郑坚坦言,“目前的技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如果仅只是消磨时光,机器算法已经能够比较好的满足。但对于更加专业性的需求,算法还不够‘聪明’去甄别出哪些文章更加有价值,还不能很好地区别对待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甚至在短期之内都很难有大的突破。”

但腾讯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早已提上日程。在腾讯的游戏产品中,已经引入社交关系链。广点通在年初宣布建立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在朋友圈的广告推送中,有资料显示,广告主可以选择的用户标签多达数十项。

营销业务已经先行一步,腾讯的资讯产品如何利用自家的海量数据资源仍然有待观察,但前景,无疑非常广阔。

将增加对自媒体人的支持

作为目前实质上国内最大的资讯产品,微信公众号平台聚集了数量可观的内容生产者,他们在公众号上已经发布的海量内容,也展现了非常乐观的内容生产能力,成为腾讯系内容产品双眼紧盯的肥肉。

与腾讯深度合作的搜狗早就在客户端中推出了“微信头条”,成为公众号内容的搬运工;近期腾讯媒体开放平台和QQ公众号,都在邀请微信公众号入驻;除腾讯之外,其它资讯平台对此也抱有类似想法。天天快报当然也不会错过。


事实上,天天快报已经邀请了很多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成长起来的媒体机构和自媒体加入,并且给他们以优待,允许他们在名字下面直接写出微信号,可以一键复制到微信搜索关注,而这种引流在其他平台往往是被严厉禁止的。


在门户和新闻客户端时代,重金购买的媒体机构版权作品是内容的主要来源。但内容生产模式在近几年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内容的生产越来越倾向于小团队化,这些小而美的团队长期沉浸在一个细分领域,成为专家。这其实是随着传播工具的发展和用户到达成本的降低,一个必然出现的趋势。”这是郑坚的观察。

相应的,巨头们对这些小而美的内容生产团队争夺愈发激烈。微博在推动对自媒体人的扶持计划,今日头条刚宣布了“千人万元”计划(挑选一千个头条号,保证其每月收入一万元),甚至手机淘宝不久前也推出了开放内容计划,号称要投入20亿扶持内容生产者,BAT的另一巨头百度,则在更早之前就推出了百度百家。

当被问及是否会推出类似今日头条那样的“千人万元”计划时,郑坚表示目前暂无打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天快报也会增加对自媒体人的支持,“除了传统的流量导入和商业分成之外,还会进行一些功能上的开发,让内容的发布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粉丝,包括如何实现更好的互动。”

天天快报远未成熟,只是半成品

天天快报刚出世时,名字叫“快豹”,那时其最有特色的功能是“热批”,在App下载平台的介绍中写道,“颠覆性的内容互动模式”,“你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热批”功能显得非常另类,让人耳目一新,有点类似于图片版弹幕的玩法,其强互动性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但对于更广大的群体而言,文章和图片中过多的批注更像是对阅读体验的骚扰。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在最新版本的“天天快报”中,热批功能被大幅弱化,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图片的批注因为是静止的,不像视频弹幕那样一闪而过,其实可能会给其他人造成压力,在前期测试中,用户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和用户的互动方式还有待去探索,热批弱化了,以后可能有其他的互动方式出现。”郑坚解释说。

这种功能上的增删更是风格和定位上的转变,放弃了看上去的“个性”,但天天快报在内容推荐方面的个性化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最终实现和腾讯新闻客户端在内容推荐上的差异化、人性化和精准化,才是目标所在。

在郑坚看来,天天快报是腾讯新闻客户端的“兄弟产品”,确实,腾讯新闻客户端做了不少给天天快报导流的工作。但两种产品的模式其实有着本质的差别,对于以天天快报为典型的兴趣资讯产品最终是否会颠覆现在的新闻客户端,郑坚认为,“新闻客户端代表这样一种需求,它让你明白过去24小时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发生的一些最重要的事情,这种需求可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70%或80%的人会通过兴趣资讯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腾讯漫长的产品线上,天天快报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产品本身与集团资源投入的动态调整。人才、资本、流量,除了背靠大企鹅都享有的资源优势,作为一款上线不久的产品,天天快报在腾讯资讯战略版图中,某种程度上肩负着的是补充乃至接替腾讯新闻客户端的使命,它可能获得的期望与资源都是乐观的。

“腾讯每天都有很多产品上线,天天快报能被大家看到,可以让我们继续去更新、优化,这就是最大的支持。”郑坚如是说。至于天天快报是否会在未来,成为国人又一个重要的资讯需求满足者,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资源,还有很多。

欢迎访问中国新媒体第一站www.newrank.cn,“新榜优选”广告匹配交易平台已经上线,大数据、零风险、无差价,免佣金、100%付款保障。PC端访问效果更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