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公号“硅谷密探”在斗鱼上搞了场直播:和朋友在VR世界里打僵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直播是在硅谷一家VR公司里进行的。“最高峰的时候有15000人在看。” 创始人Paul事后对新榜回忆。
对于一个垂直领域的直播而言,15000人已经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这只是“硅谷密探”移动直播计划中的冰山一角,谷歌、Facebook、Airbnb……这些世界级互联网公司都在他们的直播“寻宝地图”上。
“硅谷密探”得以展开这项庞大的业务,或许跟它前不久获得融资有关。此前的3月,“硅谷密探”获得300万天使融资,领投方是一家内容投资界并不熟悉的资本:中科创星。这是一家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的投资孵化平台,专投“硬科技”。
一个专投“硬科技”的VC为何会对新媒体感兴趣?“硅谷密探是我们科技生态布局中的重要的一环。”“硅谷密探”的伯乐、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对新榜说。
● ● ●
投硅谷密探源于它的一篇爆文
新榜:其实最终看到“硅谷密探”是你们投的,说实话我挺意外的,因为毕竟你们不是一家专门投内容的基金,当初是怎么发现硅谷密探的?
米磊:说起来有点偶然,当时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爆文,讲麻省理工一群疯子的。那个时候才关注到“硅谷密探”,进了他们的群,跟Paul(硅谷密探创始人)聊得很愉快,那时候他们还没打算融资,我就跟Paul说,你要融资的话我们会考虑。后来他回国之后,我邀请他到我们西安总部参观,我们又深聊过一次,双方一拍即合。
新榜:你最看重它什么?
米磊:科技传播的价值。中国创新的力度还不如美国,但是科技文化的传播、价值观的传播跟美国的差距更大。中国互联网普遍弥漫着一股投机主义的气息,前几年O2O很火,创业者也好,投资者也好,就会往那个地方涌,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一点事。O2O对生活方式的改造,跟苹果和谷歌对世界的改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硅谷是美国科技创新的源头,“硅谷密探”等于把美国科技最前沿的理念零时差地传播到中国,这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硅谷密探”对科技领域的把握也很精准,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吸引了20万粉丝。
▲这篇爆文可谓米磊和硅谷密探的“红娘”,也说明内容创业融资吸引资本的不靠别的,而是靠内容本身
新榜:所以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咱们对“硅谷密探”的投资跟很多投资不一样,是战略投资,不是财务投资。
米磊:是这样的。我们是一家专门投资硬科技的公司,“硅谷密探”是我们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Paul觉得,我们投的东西跟美国硅谷也很像,所以大家气质比较相投。
● ● ●
要想打造科技“红杉林”,硅谷密探是关键一环
新榜:产业链重要的一环怎么理解?
米磊:科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乔布斯是美国科技和文化重要的入口,中国的科技创新曾经领先全球2000多年,中国被欧洲超越是因为欧洲有文艺复兴,文化的领先导致思想活跃,思想活跃会激发科技的创造力。欧洲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效率提升,硅谷的诞生是因为美国抓住信息化时代。
中国要推动工业革命,首先文化上要胜出。上世纪80年是科学家的春天,那个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就是要当科学家。但是现在呢?都是要当明星。比如谷歌和百度最大的差距或许并不是技术,而是价值观和文化的差距。我在自媒体的布局,就是为了要让科技文化的复苏重塑我们三观。“硅谷密探”,是用全球化视野让大家思考美国人在思考什么?是让世界更美好,不是挣多少钱。
新榜:但是现在自媒体确实是一个风口,你过去一直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怎么突然对新媒体感兴趣?
米磊:是这样的。我们还布局了另一个公号“人工智能学家”,他们主要关注前沿科技报道,探讨前沿科技规律,并建立了一个欧米茄进化模型,告诉一个科技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
另外我们还投了“测序中国”,这是一个科技领域高度垂直的号,能够深度连接整个基因测序领域的所有科学家、创业家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对接。我们要在这个领域深度布局的话,还是先从新媒体切入。
▲“测序中国”报道的对象都是重度垂直的行业新闻
我们孵化了90家高科技企业,前两年挺郁闷的,硬科技没人理,大家以挣快钱为荣,我有一个观点是挣慢钱为荣,所以我需要宣扬这样一种思想,就慢慢把愿景调整为打造科技创业的生态上,就需要硅谷密探这样的新媒体来弥补这一环。
新榜:几个月过去了,硅谷密探对你们的科技布局帮助大吗?
米磊:当然很大,我们可以跟硅谷密探建立深度连接,说明我们在硅谷有团队,可以获取硅谷最前沿的信息。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红杉理论”。红杉是全球最高的树,100多米,但是根很浅,只有半米深,它为了不倒,根是横向长的,有足球场那么大。通过让资本跟最优秀的人连接在一起,互相吸收养分,很快就会成长为红杉林。投资硅谷密探,就是建立跟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新榜:但是会让硅谷密探报道我们自己投的硬科技公司吗?
米磊:我们虽然是投资方,但是不会干涉运营。我们投它并非是为了报道我们自己的企业,而是对整个科技生态有布局。如果干涉了,着就不是开放的生态,而是封闭的生态。真正好的生态是开放的,不断从外面进来能量,尊重创业者的选择,我们不想影响它的公信力。
● ● ●
将成立一支科技文化的基金专投内容
新榜:从硬件角度来说,咱们投的企业跟国外比起来有竞争力吗?
米磊:我们是2013年初开始做的,在西安、北京、上海都有孵化器。我们投的企业以2B的为主,比如激光器上的芯片、航空航天的发动机等等,有些已经出口。也有2C的产品,比如无人驾驶、娱乐机器人。
新榜:互联网本身也是科技创新的一部分,从科技领域投资人角度的来看,你觉得现在互联网投资存在什么问题?
米磊:硬科技和互联网思维的区别是,互联网思维是快,80%的互联网投资都是过热的,总的来讲投资回报会下降,反而是能源、医疗等等投入少回报高,这一块现在是投资的价值洼地。
从短期来看,硬科技不如互联网,但是长期不错,因为这些人有核心技术,生存率很高,回报稳定性比较高。
▲米磊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在组建“中科创星”之前,还倡导并联合发起了西北第一只天使基金“西科天使”,目前已成功孵化80余家高科技企业,米磊主要的投资案例包括:奇芯光电、中科微光、大上科技、硅谷密探等
新榜:但是这个我感觉硬件和内容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假如没有3G4G,微信音频视频估计很难一下子大爆发,所以时机非常重要。现在VR很火,但是中国的带宽如果跟不上,会影响VR的发展。
米磊:的确。如果没有印刷术,可能报纸就很难看到,电话、电视、互联网的诞生,都是因为硬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的必然结果。全球信息的增长每两年就会翻一倍,网速的增长也是每两年一倍,跟信息增长的需求是一样的。
新媒体缩短了我们跟消费者的思想连接的距离,下一步随着5G网络的出现和Wi-Fi 的普及,短视频将是一个新的风口,因为基础设施搭建好了,而且与图文相比,人肯定愿意看视频。我们接下来将组建一支科技文化基金,专门投科技文化相关的项目,比如硬科技、黑科技、科幻等领域的公众号和文化项目。
新榜:你最喜欢看的新媒体有哪些?
米磊:偏科技和文化类的居多,除了我们自己投的几家,罗辑思维、六神磊磊相对看得多点。现在公号太多,有点信息过剩,我只需要看这几个就够了。我挺认同凯文·凯利在《必然》中的一句话:未来需要过滤器。也就是说要精准推荐,用户永远关心的是对他最有价值的东西。
* * *
如果你是对内容感兴趣的投资人,想像米磊先生一样聊聊你对内容投资的想法,请速度联系我们:liujun@newrank.cn
不是每个好的内容都能像“硅谷密探”那样被投资人看到,想找到你的那个伯乐吗?新榜帮你搞定,详情请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 The End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