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刷阅读呢”,一位运营者在看到自己最近的一篇文章的留言点赞之后感慨。而据另一位运营者说,其实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半个月了。
从7月底开始,微信公众号内留言的点赞数呈直线下降,很多运营者非常困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内容出了问题。
但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而原因也并不完全出在运营者身上,依据新榜了解其实是微信出手了。
● ● ●
“降了一大半”
发现这一现象后,榜哥在朋友圈展开了一轮小调查,数十位运营者给出了自己的反馈:
除了个别表示没有下降或者根本没有评论外,大多数回应的运营者答案都是2——评论点赞量有下降,降幅少则30%,多则高达60%。想想也是伤心,勤勤恳恳写出来的文章就希望用户给出积极反馈,评论区作为运营的重要战场也历来被看重,评论点赞下降原因不明,简直逼死小编。
除了朋友圈调查,新榜还进行了小范围的抽样统计。
1. 筛选10个反馈评论点赞下降的公众号;
2. 分别采样他们在7月14日、8月1日、8月15日三天发布的文章,单图文、多图文头条或特定栏目;
3. 采集该文章的阅读数、点赞数、第一条评论点赞数;
4. 计算评论点赞数与文章点赞数的比值。
最终得出了一个小范围抽样统计的表单:
▲ 若在采样三天没有发布的,延后一天采集
因为要考察的评论点赞量影响因素太多,在相对较小的样本情况下说明趋势变化难度极大。所以上图的统计设计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方法。
之所以采用评论点赞数与文章点赞数比值做比较,是因为点赞相比阅读需要多操作一步,更能反映用户的主动性。同时,因为同一账号文章质量会有波动,相应的点赞和评论点赞都会受影响,所以不能直接用评论点赞量来考察趋势变化。
相应的,在假设用户习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与评论点赞量也应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因而,通过计算评论点赞与文章点赞的比例,就能比较有效地考察评论点赞量的变化趋势。
根据抽样统计结果,比较8月15日的数值与7月14日的数值,十个账号中有七个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评论点赞量下降,一个保持稳定,还有两个同比还略有上升。基本可以证明,评论点赞量确实在下降,下降幅度不少都超过一半。这也反证了朋友圈小规模调查的结果。
● ● ●
为什么大家都爱评论点赞?
在微信公众号只有相对有限的互动机制下,公众号的文章评论是很多运营者最重视的互动功能之一。甚至有运营者表示,有没有原创和赞赏都不重要,就想要个评**能。
较早拿到原创功能开通评论的运营者中,也有人把评论玩出了花。甚至出现了诸如周和泰、老A这样的评论狂人,霸占了许多大号的评论区头条位置,诞生出网红中一个特殊群体——“评论区网红”。以至于,很多公号的评论**现“我就是来看XXX的”。
而作为衡量评论质量的唯一可见指标,评论的点赞量就成为很多人最关注的事情。
此外,在数据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之后,大家也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刷数据的痕迹。每个账号的阅读数、点赞数和评论点赞数大致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所以造假成本极高的评论点赞数,就成为鉴定真假的一个指标。比如:
8000多点赞的文章至少几十万阅读量,然后留言的点赞只有个位数,数据造假的嫌疑就会变得很大。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会有开头运营者的感慨。尤其是面对广告主的时候,的确很难解释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能让广告主相信自己吗?微信官方怎么说?
● ● ●
这可能成为新常态
在微信阅读量整体下滑的背景下,本来大家对个别数据的下降已经习惯了。但是评论点赞量的下滑却来得猛烈而且毫无缘由,所以才会引发普遍焦虑。
上文已经通过小范围调查和抽样统计证实,评论点赞量的下滑并非个别现象,所以面对广告主的时候,也可以挺直腰杆,表明这并非自己的问题。
对于点赞下滑的突然性和剧烈性,可以推测并非是大环境造成。新榜向微信官方人员求证,得到的答案是:算法调整。
7月底,微信针对评论点赞数的算法有所调整,主要是为了剔除误操作带来的虚假点赞量,依据微信官方人员的讲法,通俗点说:在公众号内阅读时,顺手下滑可能导致不经意间按到评论点赞,而此次算法调整的目的就是消除“手滑”带来的影响。
算法调整解释了评论点赞下滑的突然性和普遍性,但是对此,也有用户表示疑义:下降比例高达一半,真有这么多人“手滑”?
不过,在阅读和点赞步步下滑之后,评论区点赞量下降可能是我们要逐渐习惯的新常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