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过去这一天多时间,微信小程序任性地搞了一波小热点。

用小热点这个词来描述这轮自媒体人的反应和跟进,确实比较贴切,虽然热但也局限在特定圈层。自昨天凌晨开始,关于微信小程序(应用号)的消息便陆续涌现在朋友圈,比如,在新榜“中国微信500强”群内,那些微信内容生态最重要的参与和使用者们,熬着夜第一时间对小程序的出现展开小讨论,表达了各种观点和猜想。

确实,无论是科技类媒体人,还是根植于微信生态圈的内容创业者们,小程序的推出无疑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事件。那么,大家都在谈论什么?写些什么?基于新榜日常连续监测的25.8万个微信公众号数据,我们也为这波小热点做了一次小分析。

 ● ● ●

首**规模传播来自“小道消息”

最早大规模传播小程序内测邀请消息的是公众号“小道消息”。这个功能介绍为“在这里,我想为你呈现一副中国互联网的清明上河图”的公众号于9月21日晚,高调推送了一篇《微信应用号来了》,通过简单介绍的方式,宣告小程序到来的消息,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人的朋友圈实现第一轮刷屏,很快便突破10w+。

这时候,无论是不是技术男,似乎大家都在朋友圈奔走相告这个看似令人惊叹的消息,同时,更多业内人士和自媒体人尚处于“求证”“打听”和“猜测”“解疑”阶段。就在“小道消息”推文两个小时后,昨天零点25分,“微信公开课”正式推文《这次我们邀请你来做一个小程序》,并广而告之——“现在,应用号暂定名为小程序,进行内测。”并通过Q&A形式对外界的疑虑做出简单的官方解答。


▲“小程序”新榜官网关键词趋势查询结果

这才宣告“小程序”的正式到来,紧接着就是一大波关于“小程序”的议论。在新榜日常监测的25.8万个微信公众号中,仅过去一天,就诞生了571篇关于“小程序”的热点文章,其中有140篇原创,这个本该只属于技术圈的话题,却制造了5篇10w+,吸引了数百万阅读。这其中,科技、创业和文摘三类账号成为跟进主体,科技类公众号占据一半左右。

因为是22日凌晨宣布的消息,在首轮传播中,更多公众号集中在对“小程序”知识的普及上,譬如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腾讯科技”,紧随“微信公开课”发布《微信应用号终于来了!它到底长什么样?看这篇就知道了》的补充信息。

但随后,自媒体人们基于“小程序”的各种小兴奋、小讨论、小猜想以及小不屑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 ● ●

小兴奋

这样的小兴奋,首先源自大家对小程序的好奇。譬如科技类公众号“躺倒鸭”的推送《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爆了!》,基于官方信息基础上,又增加了张小龙的看法: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以及那段网上曝光的“小程序”操作演示视频。

如果你是一位科技爱好者,这样的兴奋在朋友圈几乎随处可见:

《一统天下的节奏!微信再次发布重磅功能!》

《重磅!微信应用号来了!》

《震撼!微信应用号原来是这样用的》

《微信应用号?不!微信小程序来了!》

《小程序都来了!微信搞事情了!》

很快,好奇之余,更多推文开始关注另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这将为互联网运营者带来新一轮不可估量的影响:用户和社群是否会重新爆发?是否会引爆新一轮内容红利?玩转应用的技术门槛是否会更低?移动互联网的第二春即将到来?

 ● ● ●

小细节

拿到内测资质的自媒体人本身就是极少数,同时因为严格的保密协议,能够披露出的内测信息也是极少量。

这其中,凭借拿到内测资质的优势,自称“更新频率不高,文章一般不怎么客观,请谨慎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可能吧”推出《关于微信小程序(应用号),我能透露的几个细节》的原创文章,内容不多,但很快便突破10w+。

作者Jason Ng表露了自己对于小程序充分看好的兴奋之情——“不开发 app 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并透露10条让人兴奋的细节,包括:

“小程序开发后,不能直接发布,需要经过审核,类似 App Store”

“不像完全基于网页的服务号,小程序将拥有缓存能力。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小程序的启动和运行速度将可以和原生 App 媲美”等

对于微信,这位参与内测的知名科技撰稿人更毫不掩饰自己的溢美之词:“中国能让世界互联网震惊的创新没多少,微信,肯定是其中一个,有可能是最好的一个。

 ● ● ●

小猜想




应用号会干掉App吗?——说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小猜想,果真实现了,这简直是颠覆性的大事业。

几乎是伴随小程序内测消息传播的同时,关于它能否颠覆App的猜想便成为最吸引话题的讨论。于是,一个“前腾讯视觉设计师”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庞门正道”就高呼一声《微信小程序要革的是苹果们的命!》——“小程序的出现,就是等于微信公众号变成一个App Store而已,而这个小程序的竞争对手不是App们,而是全球的应用市场!而最大的对手,当然是苹果应用商店了!”

这样的说法未免夸张,但却代表了众多业内人士最为乐观的期待。比如,对于创业者,他说——“对于平台或者产品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新的平台降临,大家又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了。草根们会和巨头获得接近平等的机会。”

而对于设计师,他的判断是——“由于小程序的开发需求会爆发式增长,如果你现在还不学会点移动端的设计规范和做点案例,那么在招聘的时候,必然会少了一份竞争力。”

同样的猜想,出现在“AppSo”推出的《微信推出小程序(应用号),要颠覆 8 亿人的 App 使用习惯》中,作者认为——“如果说以前微信是你拿到新手机后下载的第一个应用,将来当你装好微信,你就有了很多个‘应用’,这些应用就是‘小程序’。”

 ● ● ●

小冷静



▲ 小程序取代App,有人“脑补”iPhone 8的用户界面


和菜头在他的“槽边往事”不禁哼起了《小情歌》。

在微信要上“小程序”后,曾经供职鹅厂的和菜头很快便推送了这篇《作为大自然的微信》,表达了自己“冷静地赞赏”态度——“很容易把小程序视为微信横空出世的一个新产品,新举措,甚至有人已经开始预言是新平台。但在我看来,小程序是微信自我发展之路上的一站而已。在这一站之前,微信走过了极为艰难也极为漫长的道路。”

比起那些或惊叹、或要颠覆的兴奋态度,和菜头表达出的是一种略带克制的冷静,——“小程序对于微信来说,是一种尝试,也是风险极高的创新。你在微信尝试的基础上尝试,可能要背负更高的风险,和更深重的沉没成本。”

同样,另一位专业人士陈本峰的文章《我们真的需要“小程序”么?》也在小范围刷屏,文中他对“微信OS”的未来秉持了保留态度,以“历史是一面镜子”讲述了“微信并不是第一个做应用号的公司”:

早在 2010 年,在大洋彼岸,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推出了基于 Chrome浏览器的“应用号”:Chrome App。

然而就在上个月,也就是 2016 年 8 月,Google 宣布停止支持 Chrome App。

无论看好或是看坏,一天571篇热文也说明了这次自媒体人对小程序的热切关注。有人略带调侃发布“小程序起风了,又有一批猪可以上天了”,以此鼓励那些错过订阅号和服务号红利期的自媒体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次应用号的机会。

所以,作为勤勉聪明的自媒体人,你是如何看待这次微信推出的小程序,请在评论中热烈吐槽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