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
2016年8月,「新经济100人」创始人李志刚对张一鸣做了一次深度专访,这是张一鸣第四次接受李志刚专访。四年时间,今日头条已经是一家估值100亿美元的公司。在这次专访里,张一鸣谈到了他如何把今日头条做成百亿美元公司、如何与巨头竞争、如何看待全球各地山寨今日头条的现象。
采访|李志刚
整理|殷 勇
张一鸣:我觉得做的事情方向对的话,顺势而为,时间会验证。如果说做了什么事情加速发展的话,是团队的搭建。方向已经确定了,融资不是太大问题,剩下的要素是人和时间,关键还是团队。
我们大部分关键决策,80%在创业之初基本确定了,专注短内容、专注手机、专注推荐。2015年我和同事把PPT拿出来再看,发现今日头条的发展跟原来PPT上的设想差别不大。和我们同期做的公司,有的做资讯,又去做读书。我们的计划一次都没有改变,这节省了我们很多精力和时间。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在创业头三个月基本做完了。
张一鸣:纯粹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各大公司投入很多,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我觉得我们是把算法、工程、产品、运营这几个结合得比较好。理解用户需求、懂算法、工程、理解产品、做细致的运营,今日头条能力比较全面。你不好说打多少分,但我们肯定是领先的。
张一鸣:我或者我们同事对业界解释过多次,推荐引擎通过不断观察用户行为来理解用户,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相似性、相同用户中各种角度的相似来分析匹配,简单来说就是理解内容、理解用户,理解内容和内容的关系,理解用户跟用户的关系,匹配内容跟用户的关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张一鸣:机器决策是基于人的行为做的,比如这篇文章它认为北京市民应该关注,那是因为真的有很多北京市民关注。信息量大了之后,人确实没有办法做决策。像天气预报数据太多,人没有办法计算出,只有机器才能。信息推荐也一样,特征太多了,人是没有办法准确推送的。
像这样的事,机器替代人是肯定的。很多人把机器和人对立,认为机器是怪兽。其实机器最重要的事情是向人学习,基于人的行为做判断。
张一鸣:进入信息社会后,如果隐私外露是一个问题的话,可能从电子邮件就开始了。电子邮件了解你跟人的通讯,微信了解你跟人的对话。现在信息安全建设变得非常重要,我们非常重视它。我们不涉及用户的金融数据、通讯数据,只是个人爱好数据,敏感程度应该比微信低。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来保护用户隐私。
张一鸣:第一,是不是CEO就决定了你是不是问题的终结者;第二,要看你是不是在大的时代窗口。我之前创业,因为我毕业是2005年,互联网已经发展过一波了,这次创业是在2011年底2012年初,那时候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是时代窗口兴起之初。之前你没有机会去做平台型产品,在新的时代窗口你有机会了。
张一鸣:它肯定是一家科技公司、一家信息服务的平台型公司。推荐引擎和搜索引擎、社交引擎一样,都是平台。
(摄影:严志刚)
张一鸣:我们态度很鲜明,我们认为是要共同发展,我们希望支持行业发展。随着公司体量变大,我们在内容上的投入一直不断增长,基本上每个月有大两位数的增长,在移动端除去影视内容类公司我们可能是在内容投入上最大的公司,我们比传统门户、传统互联网企业投入都要大得多,加速度也一直在增大。我们希望创作者能够更好地创作、更好地变现。其实不存在博弈。
张一鸣:技术是解决相对确定的问题,CEO的很多决策是在高度不确定性下做的,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转变。工程师喜欢控制,输入程序一按回车键就输出预想的结果,如果不一样的话就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企业也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精密的系统,达不到工程师写程序的效果。而且程序是你当下运行当下出结果,企业的话你现在工作可能一年后才有结果,例如团队建设、战略决策。更拥抱不确定性、更注重长期、更注重全局,我觉得这是转向CEO后最主要的变化。
张一鸣:我希望是不断探索边界,看一个公司究竟能做多好,技术能创造多大价值,影响多少用户,业务能做多大延伸,组织能有多高的效率。我确实不设边界,你给你自己的学习定什么目标?肯定是生有涯学无涯。做企业也一样。
张一鸣:有想到过,最早的PPT里有写到,应对来自大公司的竞争是高优先级风险。我们还是挺有忧患意识的,只是没有具体设想如何应对,当时有点天然的乐观,也可能是盲目乐观,没有太多准备。
张一鸣:最重要的就是快速前进,向前跑。你不用考虑回头看一下,左边是不是来了谁,右边是不是来了谁。你也不用去想着绊人家一脚,没用。你赶紧向前跑,专注向前跑,这好像不是巧妙的方法,但很多时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
张一鸣:不好量化,肯定也有担心,这是不确定性的部分。我们需要在不确定性下做决策。我现在没有看到不能克服的困难,也没有看到让自己高枕无忧的手段。你就是得在这种状态下前行。
张一鸣:之前每次收到这种邀约,都会考虑,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它能不能帮助我们把今日头条做得更好。如果一个公司在我手上只能创造10亿的价值,并购后能创造1000亿的价值,那我应该接受邀约。这对社会总体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是增量。后来我觉得它不可能带来帮助,有时候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因为它对事情的理解可能不对,或者在它手上不能做得更好。所以,后来就越来越少纠结了。
张一鸣:我强烈建议他们去干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模仿的话不是不可以,我们从来没有谴责别人模仿,爱模仿就模仿。我觉得你看不到更有意义的事情才去模仿。我自己就不喜欢模仿别人,做创新的事情其实更有意思、也更有机会、也更有意义。如果你整天跟同事说,我们看今日头条做了什么,我们也做。我觉得你的同事们心情肯定很灰暗,整天听到这些,我们终于到它的一半了,终于某个指标接近一点了,其实很没意思。
张一鸣:我觉得信息类应用其实多少都会互相竞争,无论是Facebook、Twitter都会,传统的资讯客户端也有。很多直接模仿我们的不用说了,也有自己独立成长起来和我们非常接近的。
张一鸣:北美的、日本的、印度的、东南亚的都见过了。
张一鸣:挺高兴的,我记得有一个人,我在介绍我们的时候,他说你不用介绍了我天天用。他们非常乐于交流。
张一鸣:很多人说copy from China,我自己没有这么高兴。因为这些应用层面的东西,确实中国有可能领先。这不是第一次了,在制造业时代,中国有很多电器做得很有特色,出口到海外。我更看重的是基础层面的东西,中国是不是有机会领先?你说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这些方面现在并没有看到中国领先。
张一鸣:我刚才说了,事情没有边界,时间肯定也没有边界,干到年轻人干得比我更好为止。
张一鸣:我在龙岩下属的一个县城,县城很小,可能半小时就逛完了。所以你没事干的话得看书打发时间,我就有耐心去阅读更多东西、去思考。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龙岩它可能不是一线大都市,所以你不会这么早想到搞金融,或者做生意。可能没有这么多商业机会,你可能更凭着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福建人的特点,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
· E N D ·
「新经济 100 人」创始人李志刚
线上开讲啦!
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报名入口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