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李君宇

2013年冬天,当年北京最冷的一天,李志刚第一次见到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判断这位年轻的创业者会做成大事。在3个小时的交流里,张一鸣向李志刚展示了未来的愿景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今日头条刚拿到A轮融资后不久,只有70名员工,几乎全部是工程师。2014年初,李志刚做了一篇深度报道《今日头条的想象空间有多大?》,这篇报道出来后,收到不少质疑。

 

现在,今日头条的想像空间是: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在今日头条上,李志刚再次展现了他对创业公司的精准判断力,就像过去一样:6年在京东「资金链断裂」消息不绝于耳的时候相信京东是一家能创造巨大价值的公司;在千团大战的时候只看好当时还在争夺第三名的美团网。

 

2016年1月,《九败一胜: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创京东》的作者李志刚正式成立「新经济100人」,专注报道新经济领域的领先公司。以每周两家公司的频率发布深度报道,一年以来报道近100家公司,超过30%的公司在报道之后获得巨额融资。

 

「商业报道里,唯有深度报道,才能抵抗时间的侵蚀。」李志刚坚信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模式,正在发起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新经济100人」要做的就是,提前发现那些潜在的优秀公司。

 

「我们每做一家公司的报道背后,是毙掉几十家公司的选题。」李志刚说。


 


01  

准确判断来源于调查功底

 

做过农场技术员、电脑操作员,转行做记者之后,涉足过体育、社会、财经等领域,李志刚认为过去的社会阅历和调查功底,「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身边的小事,你能洞察未来的趋势,比如,六七年前我就在京东网购过。你每天吃饭通过美团外卖,就知道这能做成一个大公司。」李志刚认为,趋势+人性,是他能够判断哪些公司好坏的原因。

 

1994年,李志刚开始参加工作,在湖北农场做技术员,待了整整四年,这四年,李志刚唯一的爱好是打围棋棋谱。李志刚说那四年里天空都是灰暗的,「当你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你肯定不会去怀念,想到人家在高楼大厦里吹空调的时候,感觉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

 

他南下广州,到《南方都市报》做了一名电脑操作员。主编看他喜欢下围棋,临时安排他写有关围棋的报道。将近十年的围棋爱好让李志刚对围棋的历史典故、棋手性格特点、历史战绩如数家珍,只花了一个小时就把文章写出来了。


「很多行业要一万个小时定律,我早就超过一万个小时了」,这算是当年的四年农场生涯带给他的唯一的机会,就这样围棋成为了李志刚记者生涯的一块敲门砖。1998年5月,在《南方都市报》李志刚发布了第一篇稿子。

 

在《南方都市报》,凌晨两点,李志刚亲眼目睹过数百人的深圳黑社会大规模火拼的场景;也挖掘过村书记转让土地的事实;也曾和有关部门斗智斗勇。从社会调查转到体育深度报道,李志刚一直在打磨的是他的调查功底。

 

李志刚调查报道的代表作是2008年在《体育画报》发布的《易建联年龄调查》。易建联去NBA打球后,年龄造假的问题也不断被提起:究竟是1984年出生还是1987年出生?体育明星的竞技价值、商业价值和年龄因素紧密相关。《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到中国调查,无功而返。李志刚接下了《体育画报》领导的安排,前往广东。

 

李志刚在广东待了二十多天,找了十几种办法去核实他的年龄。邻居、出生证明、学籍档案、出生证、体校档案等等都找过了,李志刚觉得改年龄一定是成为专业运动员之前改的,李志刚去到广东鹤山县的村子找邻居聊天,她说易建联和她儿子是同一年出生,她儿子是1984年出生的。

 

口说无凭,后来李志刚采访到易建联的小学老师,拿到突破点——1997年易建联六年级小学毕业照。小学老师也肯定易建联没有跳级。

 

但这不是实质性证据。

 

李志刚先后去了易建联就读的中学、体校、小区派出所等调查,无功而返,又掉头回到小学进行突破。最终,拿到了易建联小学四年级亲笔填写的学籍原件,上面写着他是1984年出生。这篇报道轰动全球,全球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翻译并转载了。


 


02

用尽职调查的方式做公司报道

「我性格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坚韧。我觉得想做的事情就死扛,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它会开花的。」李志刚说。

 

2009年4月,李志刚转行到《东方企业家》做商业报道,第一篇文章是写张朝阳。当时张朝阳是两家上市公司搜狐和畅游董事长,不接受采访。通过搜狐内部了解到2009年五一张朝阳要去四川雪宝顶登雪山的消息,李志刚提前和摄影师赶到雪山唯一入口,守株待兔。两人在海拔3300米的藏族麻风村里住了两个晚上,终于等到了张朝阳,跟随其一块爬山,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待了5天,完成采访。

 

过去20年的的坎坷经历,凭借他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度了解,以及与生俱来的调查功底,李志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报道的风格:用尽职调查的方式来做企业家、创业者以及他的公司。

 

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时代,他连续做了潘石屹、任志强、黄怒波等一系列房地产大佬。他花了半年时间每周给任志强秘书打电话,沟通采访。他采访了任志强的同行潘石屹、员工、老同学、战友、前公司高管等等,勾勒一个与公众舆论中形象不一样的任志强,写成《傲慢与偏见》一文。

 

2010年,李志刚第一次采访王兴,对方开口第一句话是:「我知道你,你是写那个任志强的记者。」

 

当时,王兴被称作「连环创业者」,他创办的美团网在团购激烈竞争中争夺第三名。这是李志刚唯一做过的团购公司报道。

 

李志刚对王兴做了全方位的调查: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室友,合伙人、投资人、基层员工,甚至去福建龙岩老家和王兴父亲呆了整整三天。

 

他在王兴身上看到了潜质:尽管他的公司暂时落后,但在创业长跑里,他会笑到最后。因为王兴身上具备了能够成为卓越企业家的能力:

 

第一,他有远大的梦想,骨子里相信科技改变世界,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10岁的王兴会爬上火车研究蒸汽火车的奥秘。王兴对趋势判断非常准确,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可能是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你的未来。」李志刚说。

 

第二,他执着、坚韧,不轻易认输,并且很有凝聚力,他的团队一直没有散。在饭否被关闭之后的半年里,王兴的团队只离开了两个人,一个是回老家了,另一个就是张一鸣,「大部分公司一倒就马上散了,树倒猢狲散,他公司没有这样。」

 

李志刚曾经问过王兴一个问题,创业屡战屡败,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倒霉?很多人对于这种境遇都会怨天尤人,但是王兴却是非常感恩,「我很幸运地生在中国,生在这个时代,有人爱,有饭吃,我们现在有机会创业,有赚钱的机会,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两人第一次见面之后,王兴发了一条短信给李志刚,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媒体人」。

 

在刘强东那里,李志刚也看到了相似的能力。当时京东天天被媒体、竞争对手、专家唱衰资金链断裂。京东为了区别于淘宝,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和仓储,自己采购,导致公司不堪重负。李志刚对刘强东做了深入的调查,采访了公司所有管理层,包括一线员工,还有老家同学、邻居等,也深入了解了这家公司的模式。

 

「京东能活到现在、并成为电商巨头,就是因为重,如果他是跟淘宝一样轻早就死掉了。但是,6年前能看懂的人并不多。」李志刚认为未来模式越重的公司越不容易被取代,重模式公司难度大,对现实消费场景和人群有更加直接紧密的联系。所以作为一个平台性的淘宝还是无法阻挡京东,特别是物流带来的用户体验上。

 

后来,2015年李志刚采访了京东258人,整理400万字素材,写成《创京东》,是2015年中国本土商业图书销量冠军、销量40万册,李志刚也成为2016年中国作家榜唯一入榜的商业作家。

 

让李志刚印象最深的是京东的一线员工徐文义,1971年出生,安徽人 ,小学毕业,2007年加入京东,7年没回家,他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只见过刘强东一面,但是对刘强东非常认可,说刘强东对一线员工太好了,他在京东做配送很骄傲,包括家里亲戚父母都这么认为,他也有京东期权。

 

你要记住一个公司的好坏在一线员工那里,公司的价值观都体现在一线,你要看一线稳不稳定,忠不忠诚。一个一百人的公司靠什么?靠愿景、靠忽悠,兄弟们打下江山都有肉吃。如果事情做成了,没肉吃,汤都没有,很容易散掉,这肯定不是一家好公司。」李志刚说。

 

创始人的基因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基因。创立「新经济100人」,李志刚想把自己对商业和趋势的判断植入到「新经济100人」当中。

 

什么是新经济?

 

李志刚认为,传统企业五年内都要倒闭。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主导的企业,会像水银泻地般浸入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这部分企业将占据中国新经济70%以上比重。同时,还有一群40岁出头,身强力壮,不甘心被新经济干掉的传统企业家,他们原本在产业和供应链上占据优势,如果他们再能利用互联网,对接和融入新经济,他们产生的力量将远远大于传统互联网创业者,这部分企业未来将占30%的比重。

 

「上述两股力量,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统称为『新经济』」,李志刚说。

 

新经济公司,成为新经济100人报道的主要对象。

 

「你不仅仅要了解这个创业者,还要了解他的高管,了解他公司的基层员工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李志刚说。

 

一篇典型的「新经济100人」深度报道采访对象包括:创始人(CEO)、高管、基层员工、投资人以及合作伙伴等。

 

「新经济100人」用尽职调查的方式来做商业报道,关注商业、人性以及未来。

 

2016年,「新经济100人」报道了约95家公司,电商零售行业有拼好货、贝贝网、找钢网、良品铺子、孩子王等。O2O领域有饿了么、美团外卖、同程旅游、ofo、土巴兔等。文创传媒领域有今日头条、分众传媒、秒拍、快手等。互联网金融领域有京东金融、51信用卡、趣店集团(原名趣分期)、乐信集团(原名分期乐)等。

 

2016年号称「资本寒冬」,但是「新经济100人」报道的约95家公司里(截止2016年12月23日),获得融资的公司共计65家,一共有约70% 的公司再次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其中,在「新经济100人」报道之后获得融资的有29家,比例30%。「新经济100人」的读者集中在创业与投资圈。

 

2016年11月,李志刚撰写的《创京东》英文版已经在欧洲上市,并即将于2017年初在北美上市。中国互联网正在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全球投资机构和创业者渴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新经济公司。李志刚相信,「新经济100人」一定是搭建独立、专业、深度的信息平台的重要力量。


李志刚邀你参加

新经济100人周年观影活动


在这一年里,成立感谢我们的读者,你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转发、每一条留言,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2017年1月7日,「新经济100人」将举办一场一周年的线下活动,由「新经济100人」出品的《破局·中国创业者在2016》将与观众见面。这部纪录片拍摄了20位CEO,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凝结了「新经济100人」对过去和未来趋势的思考和判断,你更能看到2016年,资本寒冬中众多企业的转型、挣扎与蜕变。

 

探索趋势,引领未来。

 

「新经济100人」与新经济创业者一起成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