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 公司哪些因素对培育创意有伤害?
  • 模仿和剽窃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创新要学会观察世界?
  • 越是埋头工作,就越能创新吗?
  • 创新的朋友和敌人分别有哪些?

“真相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信念。”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即便时代潮起潮落,全球技术竞争水涨船高,硅谷依然位于创新之巅。有着硅谷第一孵化器美誉(Founders Space)的创始人史蒂文·霍夫曼,将他10年来与创新团队一起工作的经验凝结成书,蕴含知识(方法)与智慧(方法论),呈现给我们。
大到跨国全球公司,小到车库初创企业,并穿透了不同的组织、文化和地域环境,为的是告诉我们读者有关创新的真相。相信读者看完本书之后,以后再看到如“监管是创新大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剽窃泛滥导致创新无力”等“信念”的时候,就能够报之以倾城地微微一笑了。
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指出,创新是“艰难”的,但读罢此书我们才能理解,作者所指的“艰难”,既不是企业之外的政策支持太少或产权保护不够,也不是企业内部的原创动力缺乏和技术实力羸弱,而是对创新本身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即过于崇拜一些实际上是谬误的观点。
为了能更好地说服我们摒除关于创新的执念,史蒂文·霍夫曼并没有对创新进行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告诉我们很多具体的事例来,澄清社会上对创新所存在的各种误解,从而烘托出创新的真正含义。
一、趋势是1,其他都是0
对创新而言,时机是一切的一切,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创造力、团队、客户、产品、资本或技术。事实上,是趋势在决定着人们如何去思考、行动以及做生意;逆浪潮而行,根本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市面上关于“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被发现”的看法不能说错误,但容易让创业者过于专注低头拉车,而忘了抬头看路。

在这里,千万不要低估了看懂趋势的难度,这可不是订阅几个公众号,关注一些行业大佬就可以搞定的,更讽刺的是,越是工作狂,在这上面越容易栽跟头。将各种零碎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判断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能力,是无法通过仅仅关注当下和努力就可以获得的。
这是因为,为了发现趋势,必须要关注那些能让你产生强烈兴趣,但除了获得你自身的体验以外,无法放下就获取利益的事情;
此外还要避免只读一类书籍,因为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去发现和学习新的事物,可以逼迫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同时又得超越在自己的文化中的行为习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新的联系,看到在其他的情形下会被我们所忽视的东西,有机会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活……
总之,太多的人忘记了更新自己的头脑是多么重要,持续不断的工作只会让创造力死亡。 
只有开放你的头脑,你才能体验生活,并真正看清在这个世界和社会中实际正在发生些什么。如果把所有其他的事物都排除在头脑之外,那么你不但会错过正在到来的浪潮,而且还会错失生活本身。
那么,没赶上趋势怎么办呢?很简单,等下一波呗!
无需太过于关注某波特定的浪潮或趋势(技术、社会、政治或经济),因为如果错失了这一波,总会有另一波紧随而来。关注下一波浪潮远好于去追赶已经过去的浪潮,创新始终属于未来。不管是否寒冬,总有浪潮在往这里来。
浪潮或趋势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能彻底重塑商业的竞争形态,轧碎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陈规,从而带来全新的机会。
二、发明不是创新
史蒂文·霍夫曼敏锐地发现:创新者和发明者是两种不同的人。
发明者把新科学和新技术带入这个世界,而创新者利用这些开启全新的商业机会。在创新者眼里,科技的发明不过只是个\”撬锁工具\”,客户需求才是\”藏宝箱\”。能够窃取发明者所有声誉的同时把各种要素聚集在一起,构想出该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策略,才是真正创新者所做的事情。
这正如彼得·德鲁克的经典名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创新不是做销售,而是当侦探:搜集证据、与客户面谈,并把隐藏起来的真相拼接在一起。顿悟和来自神灵的赐福很少会导致创新的出现,真正有用的是发展你的观察和学习技巧,这包括如何倾听、提出正确的问题,找出如何才能拿到所需数据的方法并正确地分析这些数据。


相反,走在研发上花费巨资却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的道路是极其危险的。创业者应该先去观察这个世界,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现有技术做出调整以适应你自己的目标,最后通过测试市场未来发现是否存在着相应的需求,并探索可能的市场机会。而在设计满足客户需求产品的过程中,技术是谁的并不重要,甚至怎么获取技术的也不重要。
伏尔泰有云“独创性只不过是明智的模仿 ”,毕加索也说“巧匠摹形,大师窃意”。
伟大的创业者不仅仅模仿,还能把模仿下来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或抄袭实在是不可行了,才需要发明或创新。需要是发明之母,只要复制不再有效,原创之路自然开启。
因此,对创新者而言,必须先要清楚地理解真正的问题,而不是直接去生产解决方案;千万不要对没人在乎的问题尝试进行解答、研究和探索,不要为根本不存在的客户制造产品。要从小处着手,维持简洁,从核心向外延伸,而不是相反。
从一开始就将业务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内,而且只有在真正明白了客户需要什么的时候才开始扩张。
三、创新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从长期来讲,“科技改变未来”是真理,但身处任何一个时段中,团队建设与客户支持,永远是创业者的头等大事,而这两件事,都是政治。
从团队角度,一方面,为了组织的整体活力,不但每个人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成员还应该具有不同的视野、想法和背景:机会主义者、领域专家、沟通者、讲故事的人、推进者、组织者和外来顾问;另一方面,为了创新的目标,又需要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要让成功被视为集体努力的成果。
在这样的“统合-多元”的张力下,不但需要接受失败,包括包容愚蠢的观点、低级的错误、独立的思想以及无谓的花销,还要对影响团结的行为进行处理。而获取巨大成果的压力又会葬送培育创意的能力,预测未来从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能做的只有谨慎、争辩和探讨。


而从客户角度,完完全全能够站在客户的立场进行思考是创新的精髓,个人的体验重于功能设计,于是问题再小也无法被忽视,尤其是当这个问题影响到客户对于产品的整体感受时,就应该马上对此加以改进。
而且,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烦恼都是创新肥沃的土壤,用户的建议是创新的灵感来源,客户越沮丧、越是不可错过的机会 ,理解客户需求、做出人们想要的东西要比商业模式重要的多。
为此,创新者及其团队成员不得不尽可能早、尽可能频繁地与你的客户接触,在他们身上尝试一些东西然后回来重新加工,接着再次走出去尝试其他的东西。而如果团队成员花了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现场\”沟通,那么有些创意可能自己就会冒出来——读一本书、参加会议或组织调研是无法带来这类知识的。
总之,对团队和客户来说,新产品的本质是新思想,而让新思想能够成为人们所接受的关键,是要把它们打扮得对现有的秩序没有任何威胁,而且还要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强调新思想能够为他们带来好处。
仅仅有一个伟大的创意还不够,还必须让人们能够接受它,并为它争取相关的支持。这是一种政治游戏。
四、不是马拉松,而是挖金子
本书所揭穿的创新神话,远不止上述这些。
比如关于创意与创新的关系,作者认为“好的创意遍地都是,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把它们转变成为一项行得通的业务”,“最好的想法是逐渐演化出来的,而且只有经过了不断重复的测试和实验,才会真正相信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
而除了破除迷执,作者还善意地提醒了很多公司运营的技巧,比如加班文化与帕金森定律的相关性,再如智商高导致的悲观情绪与消极态度对创新的负面作用。书中偶尔还会穿插一些作者认为很重要的细节指引,比如在收集客户反馈时,如何做到既取悦顾客,同时又能隐藏无意识偏见,以防止干扰观察过程。

作者眼中,创新并非可选项,而且是遍地开花:
不会仅仅发生在企业中的某个地方,而是产生于整个生态系统中。除了客户,还要把创新团队送到战略伙伴、渠道伙伴、销售商、供应商、政府机构、制造商和分销商等外部机构;也包括市场、车间、后勤、研发、销售、采购、财务等内部部门。
在当今,多样性、思想自由以及非理性乐观主义,推动着绝大多数的创新。艺术和科学的界限持续不断地被模糊化。过去的价值无法再代表未来的地位,“没钱”的人有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值钱”起来。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机会去获取影响力,而拥有权威的人不再能自动地获得尊重(必须赢得尊重)。
也许,在这个“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的时代下,我们可以去做的,是走在前列,尝试新鲜,拥抱改变,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道德的进步。
本文由中信出版社,笔记侠合作发布,转自笔记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