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怪盗团团长在家里接到一个投资人朋友的电话。他问我:“你对今年的电影市场怎么看?”我说:“4月份以后当然是复苏了,去年基数低,今年又是好莱坞大年,而国产片并不比去年更烂。”他又问:“长期呢?”我说:“我怎么可能知道长期?明年、后年的排片表都还没有呢。”朋友说:“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说,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的长期顶点在哪里?例如,票房是600亿,1000亿,还是2000亿?”

我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中国未来会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如换个别的话题。”朋友说:“好吧,那么中国VR市场在长期会怎么样呢?”我说“哎呀,这同样取决于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问题,虽然VR肯定能成为很大的市场,但是在两种大背景之下,发展路径可是会大不一样的。”

(王府井in88,原名银泰百货,北京的高端购物场所,如今门可罗雀。你可以认为是受到互联网冲击,也可以理解为消费升级失败。)

朋友苦笑道:“为什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消费升级,这个词我听过很多遍,可是消费降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会对电影、VR产业有影响?”

我说:“举个例子吧。当你实现了温饱,有一定的积蓄,你会选择在自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一张卡,练练跑步机、椭圆机。然后,如果你的可支配收入提升,你可能会换到有游泳池的健身中心,加入网球俱乐部,聘请私教,等等;这就叫做消费升级。可是你的单位突然发不起奖金了,或者你为结婚养娃花了太多钱,于是你只能退回到一般的健身房,甚至只能在小区的免费器械上锻炼了;这就叫做消费降级。”

(中国体育产业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只有依靠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倾向才能达到。)

朋友说:“我懂了,可是这与电影市场、VR产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说:“关系很大。看电影是要花钱的,人均35元。如果消费升级成立,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的人,都会花的起这笔钱;他们还会要求更好的效果、更舒适的观影环境。这会导致电影市场盘子扩大,高档影院和IMAX等高端格式流行,影片种类也会不断分化——富裕的消费者总是会有多元的口味;电影票价也会上升。可是,如果消费降级成立呢?35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不可负担之重,他们会回到家里,抱着小米手机看免费视频,或者用廉价电脑下载盗版视频;就算他们勉强看一次电影,也会要求更低的票价、更大的折扣。到了那时,市场将充斥粗制滥造、骗一个算一个的烂片,而且大部分影院都会破破烂烂、年久失修。”

“接着说VR。如果消费升级,VR产业会首先在线下取得成功——大型的VR游乐设备、体验馆,类似当年的街机游戏厅,为中高收入人群提供奇观型的体验。高端家用VR设备也会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上几千元钱添置一种新家电。在内容方面,他们的口味会丰富多彩——电影、游戏、直播、交互内容,等等等等。VR内容可能会成为百亿美元量级的产业,诞生无数优秀的制作人和导演。如果消费降级呢?那就别想什么线下VR或高端设备了,VR需求会集中在手机上,而且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供屌丝们回家撸。这种情况下,你还指望什么内容呢?无非是软**。这样,VR产业仍然能取得发展,可是市场结构就完全不一样了。”

(别说以昂贵闻名的Oculus,即便是索尼PS VR这款中档VR设备,也是很多玩家负担不起的。)

朋友沉默了片刻,问道:“消费升级好像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消费降级不太可能吧?我很难想象中国未来几年会有消费降级。”

我反问:“是吗?真的无法想象吗?在大城市,被房价和育儿成本压的喘不过气的白领们,难道不会有消费降级吗?你本来有一百万积蓄和三十万年收入,可是卖了一套学区房,结果负债三百万,还要给孩子上补习班,能不省吃俭用吗?当然,未来中国消费的增量主要在三线以下城市,那里的房价还没那么夸张,教育竞争也不会比北京、上海更激烈。要判断这些地方会出现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目前还很难。”

朋友说:“可是我的那些回到三线城市的朋友们,过的好像都还不错,吃香的喝辣的,生活节奏也很慢,比我潇洒多啦。”

(依靠广大的三四线城市用户,Oppo和Vivo把小米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代表着消费升级吗?)

我说:“那当然,因为他们回的是老家,不用买房,或者父母已经给买了房;因为熟悉环境,亲朋好友很多,是地头蛇,总归不会混的太惨。就算收入偏低,还可以啃老嘛。不过,在长期,如果三线以下城市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且产业不能逐渐升级,这些地方的消费能力就很难提高。在北方很多小城市出现的空心化趋势,就是就业机会不足导致的;南方沿海地区可能会好一点。”

朋友说:“你说的有道理。那么,现在这个时间点,三线以下城市到底是消费升级占主流,还是消费降级占主流呢?”

我说:“很难判断。例如,你去任何一个四线城市,打开饿了么或者美团外卖,肯定能发现几百家外卖餐厅,各种口味都有,从北京烤鸭到日本寿司,而且很多都质量不错。这算是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乐观者会说:你看,在四线城市能点到的外卖,与一线城市已经没有质的区别了,外卖的平均客单价也在提高。悲观者会说:天啊,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点外卖而不是出门吃饭,这不正是消费降级的象征吗?我再举一个例子:今年手机游戏市场快速增长,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一批新游超出了市场预期。乐观者会说:真好,手游玩家的付费率提高了,说明大家越来越舍得花钱,这就是消费升级。悲观者会说:真坏,正是因为薪水涨的不够快,人们才省下了出门娱乐的钱,都在家玩手游了。正确答案到底是哪个?或许根本没有统一的答案。”

(信不信由你,直到最近几天,我才玩了第一局《王者荣耀》,尽管我知道这样很落后于局势)

朋友感叹道:“没错,或许同时存在好几种趋势呢?例如,一部分人消费升级,购买力越来越强;另一部分人消费降级,只能在家里撸?”

我笑道:“你说的这是两极分化,结局仍然是消费降级。看过凯恩斯的书就知道,越是富裕的人,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弱。马云、刘强东和王健林的赚钱能力再强,也不能养活一个庞大的全国性市场。一个规模巨大、良性成长的消费市场(包括娱乐消费品),必需由中产阶级来支撑。所以,当年的福特才会实行日薪五元制——他要让自己的工人都买得起福特车。如果几年之后,每个大城市都有那么几千人能够承担高消费娱乐活动,剩下的几百万人都只能在家里撸,那画面太美我不忍看。”

(福特T型车是历史上产量最大的耐用消费品之一,汽车从此进入千家万户;除了成本降低之外,消费升级也是重要原因)

这次,朋友沉默了很久,才重新开口:“我相信,勤劳的中国人不会落到消费降级的地步,对吧?而且,我们的起点不高,谈不上从高处跌落。还有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

我说:“我跟你一样,抱着良好的希望。我觉得,至少在一部分经济发展潜力尚存、有比较优势的城市里,消费升级是真命题。不过,投资人所要做的,不就是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能盈利吗?1970-80年代美国的经济并不太景气,巴菲特却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总会有受益的行业和公司,总会有取得超额回报的机会。至于在这两种环境下,在TMT领域分别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对象,这个话题就过于复杂了,恐怕不是我们现在能够回答的。”

朋友说:“嗯,我会仔细想想,你也仔细想想,过一段时间再找你交流思考的成果。”

关于这个话题的后续话题,即在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的环境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TMT投资思路,怪盗团团长将在认真思考之后,争取给出简陋的想法,以便抛砖引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