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0日,创业两年多的丁丰宣布二更获得1.5亿元B轮融资,当时新榜以《二更完成1.5亿元B轮融资,短视频迎来“黄金时代”? | 新榜专访》为题进行了报道。
半年之后,“黄金时代”的预言率先在二更身上印证,今天丁丰宣布二更获得1亿元B+轮融资,云锋基金领投,源码资本跟投。2016年3月A轮,2017年1月B轮,7月B+轮,18个月三轮融资,八家投资机构,超3亿人民币。二更已经成为短视频风口上的领航者。
资本押注二更,除了短视频风口的诱惑,更有二更强劲的商业变现能力。在采访中,丁丰透露,2017年上半年商业视频定制业务已完成上亿的订单合同制作,收入同比增长高达800%,目前公司已经实现盈利。
三大战略落地,深耕拓土
整个2016年,二更的发展围绕全国化、规模化、平台化三大战略展开。在较早一波短视频创业团队中,二更的格局和前瞻性可圈可点。半年上亿元的定制业务营收的根基早已打下。
全国化战略
2016年儿童节当天,二更的第一个城市站“更杭州”上线,标志着二更全国化战略的开端。从杭州开始,以重点城市为抓手,二更将势力扩张到北京、上海、成都、苏州、西安、天津、河南等省市,目前共建立了19个国内城市站,同时海外站日本、澳洲已经上线,北美站也即将上线。
城市站的功能是三方面的:一是抓“人”,吸引生活在各个城市的影视人才与二更合作;二是抓“资源”,主动渗透到各个城市,更有利于获取商业合作机会;三是内容生产上,有助于挖掘、制作更具地方特色的视频节目,与抓“人”相辅相成。
完成B+轮融资之后,二更的战略之一是完成城市站的升级与拓展,打造二更作为城市媒体运营商的地位。“城市媒体运营商”的概念,二更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者,某种程度上,这一定位像是帮助城市讲故事的人。
丁丰认为,企业媒体化是互联网渗透各个行业之后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大量的本地企业需要通过视频内容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二更“讲故事”的能力,恰好是他们所缺乏的。城市站的原生短视频制作能力,正好承载企业品牌媒体化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获取利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规模化战略
在短视频领域,产量就是竞争力,具有规模化内容输出能力的短视频团队才有话语权。土豆短视频战略发布会上,首批合作的三家机构之一就有二更。微博的MCN战略中,首批合作机构同样有二更。
这得益于二更每年上千条的短视频制作能力。在大多数视频团队还在为日更而艰苦奋斗的时候,二更每月原创视频已经高达250部,日均8条以上,背后站着的是一支短视频制作大军:二更自身300余人的专职创作团队,另外还有合作海内外城市站点及PGC团队千余人。
“在Boss直聘上,应聘二更的简历是排在前列的。”丁丰如是说。在充沛的人才基础上,二更2017年对内容产品进行了升级,主打多元化产品矩阵和垂直化频道策略。目前旗下拥有文化、娱乐、生活、财经四大板块,二十多个子品牌。”
依托多元产品线和规模化的内容生产能力,二更获取的流量也非常可观。目前视频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200亿。
规模化离不开的还有二更特色的“线上+线下+家庭”分发体系:线上是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及其它内容平台为主的互联网渠道;线下是公交、地铁、户外大屏等公共空间的屏幕及OTT(泛指互联网电视)等家庭屏幕。
平台化战略
在微博、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大鱼号、快手等已经完成面向C端群体的平台布局之后,丁丰想做的是面向影视制作人的专业服务平台。这或许是最能显示丁丰野心的举措。
B+轮融资之后,二更的战略之一是建立线上的视频内容生产制作平台,打造中国最大的高清视频素材库。在接受“创业邦”的采访中,丁丰表示二更的三条业务线中,媒体和教育都已经盈利,唯一亏损的是互联网技术,主要就是实施丁丰的“平台化战略”。
在线上,丁丰招募大量的技术人才,建立高清视频素材库、建立一套包括完整的制作流程的SaaS系统,辅助短视频导演进行创作;在线下,二更借助“全国高校导演扶持计划”,通过为年轻导演提供资金和放映平台、合作机会等吸纳新生力量;借助“二更学院”,联合政府和高校资源,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培养孵化影视创作人才。
二更CEO李明也会亲自上阵为“二更学院”授课
从源头抓住优质的短视频制作人,利用二更的品牌、商务资源,打通整个短视频的商业化链条。那个时候的二更,将不再是一家内容公司,而会形成自己的短视频创作者生态。
亿元融资之后,短视频创业者还能怎么玩?
此次二更1亿元融资的领投方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李娜表示,目前行业仍处于优质内容不足的阶段,优质内容在产业链中极具价值,内容生产端也会持续繁荣。
简而言之,短视频领域优质内容仍然是稀缺的。但短视频的行业生态也正在悄然改变。一是稀缺程度正在下降,也许是迅速下降;二是头部品牌正在形成。
1. 用户时间是有限的,而稀缺正在被逆转
只要市场规则发挥作用的领域,供需总会趋向平衡。虽然短视频的用户使用时长和市场空间仍然在快速增长,但这个增长是有限的,因为“国民总时间”的存在,广告市场总盘子的存在。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供给也在增长,一年前你听说过“办公室小野”吗?听说过“视知TV”吗?而现在他们都已经是各大短视频榜单的常客,通过机构化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迅速建立起品牌认知。
秒拍榜单前十中已经没有个人生产者的位置,完全被机构号占据
短视频从增量市场,也许今年之内就会因为供给的迅速增加进入存量市场,接下去就是零和博弈,有人崛起,就要有人出局。但在此之前,会形成数个强大的头部短视频品牌集团,这也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2. 1%的头部玩家将拿走90%的蛋糕
如果在2016年,高速增长的市场还有大量空白等待短视频创业者去填充的话,那么2017年一个明显趋势是短视频的头部效应已经显现,意思是平台资源、商务资源、人才资源,都将向已经跑到头部的“大玩家”们聚集或者倾斜。
“马太效应”开始在短视频领域显现。借力资本,头部短视频品牌大规模招募团队,扩充产品线,拓宽内容领域。以二更为例,从人文微纪录片起家之后,横向上向泛娱乐、生活、音乐、时尚、财经等领域扩张,纵向上向一二线城市及海外进行地域渗透。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依托于自身品牌都会对该领域的其它玩家形成挑战。
对于短视频创业者而言,要么成为头部,通过机构化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上的议价权和变现能力,攫取这个行业可能90%以上的利润;要么沦为尾部,以小作坊的组织形式保持小而美,但就不再具备投资潜力。短视频很可能没有中间状态。
例子之一是短视频领域融资案例的变迁。据36氪统计,2016年短视频领域发生过超过30起融资,主要集中在A轮以前。而今年短视频相关融资主要集中在A轮以后,像日日煮、新片场、二更都是亿元级别的B轮以后融资或定增。
火星文化CEO李浩的建议既无奈,又现实,他说:假如你没有被认为是行业第一,我建议大家,想办法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让自己被定义为是第一。只有成为垂直细分领域第一,才有机会获得资源倾斜,才有资本溢价,才有可能估值过亿……
总之,2016年短视频的风口地位形成共识之后,大量的人才、资源和资本迅速涌入,经过一年多的高速发展,短视频领域留给后来者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