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
1
我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是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大概讲了一位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的老人圣地亚哥竭尽全力去捕猎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也很悲壮。
但事实上,对于当时只有十来岁的我来说,这个故事是比较难以给我们共鸣的。
海明威所写到的那句“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对我们当时的理解能力来说,也很难理解透彻这句话背后的力度。
就像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所写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十多岁的,衣食无忧的小学生和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捕鱼老人之间,就有这样的一道鸿沟。
但我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视频。
视频里的小女孩跟我们那时候差不多大,也同样在课堂上读到了这个故事,并且生活在内陆偏远山区的小女孩多半还没有见过海。
但这个故事带给她的震撼是截然不同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她把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
因为她的生命中也有这样一片浊浪滔天的海域,和一条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捕获的大马林鱼。
就是她的贫穷。
可以从视频里看出来小女孩的所处环境,非常偏远,贫困,闭塞。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命运赋予的,很深刻的不幸——如果他们想要不被命运打败,需要付出比我们多无数倍的力量,从一片凶险的海域里拼命抓住自己的“马林鱼”。
《老人与海》这样的文学作品,是这些孩子的精神力量。
就像是视频里的小女孩虔诚地朗读课文内容,并且把那句话抄在日记里的时候一样。
她会无比坚信自己就是无法被命运打败的那一个。
2
我始终觉得文化是一种可以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的东西,就像培根那句流传很广的话: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比我们大一点的同辈人普遍都非常尊重文化,体现在他们很愿意花大价钱投资在子女的教育上面。
之前各大网站和自媒体都在探讨中产阶级“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可以看出来,这三万块钱的支出不是衣食住行的花费,绝大部分都花在了给孩子报补习班和特长训练,或者带孩子去国外旅游拓宽视野上。
都是“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已然成为房产之后,第二把中产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不说很多中产的房产压力本身就来源于“学区房”)
但是这样的“教育”之下,衍生出来的却不是改变命运的力量,而是代代相传的焦虑和过犹不及的“早熟”。
几乎每个孩子青少年时期对父母都有所不满和抱怨,我并不认为这个孩子的言行有什么严重的错误,但孩子的父母一定是需要反思的。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
孩子被父母强行送上了更高的阶层,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他是一个卡在阶层攀登当中的勇士,已经做好了面对未来困难的准备。
父母给了他刀剑,一直告诉他,外面的世界需要你自己去打拼,这阶层你有希望跨越,他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突然有一天,父母说,世界你要继续打拼,我们不再给你刀剑,这狗窝也很不错。爬到了一半的孩子,迷茫了。
我付出所有努力去看你们未看过的世界,因为你们一句话,我就要放弃爬到现在的位置,重新回到最初。
好像很多人都忘记了,教育最初和最本质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令我感到悲凉。
有句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阶级固化的大环境下面这句话已经越来越不被相信,但至少知识应该成为暂时无法改变命运的人所获得的精神支持。
比起很多城市里家境优越的孩子,我们反而更容易看到的是希望小学里的“大眼睛”,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凉山孩子们训练之余啃着对他们来说非常艰深的书本说要“离开大山”,以及视频里的小女孩认为自己也会成为有足够力量与命运对抗,不被打败的圣地亚哥老人。
这些真正渴求知识,把知识当作自己的力量和支柱的孩子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3
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有效的支教(并非打着支教名义的“体验生活”),和捐赠书籍是大多数普通人对贫困地区儿童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公益。
我自己也曾经尝试着去西双版纳比较偏远的地区支教过,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领悟能力不弱,但他们对知识的魅力和重要性毫无察觉。
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家里靠种地就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他们并不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去改变命运。
“读完小学,最多初中就回家帮父母赚钱咯。”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什么惋惜。
但这让我感到惋惜。
支教期间我给他们讲了很多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们“国外”并不仅仅是距离他们很近的缅甸越南,还有地中海和大洋洲,这个世界上有些地方会有长达几个月的漫长黑夜,能够看到绚烂而变幻莫测的极光。
无数的风土人情和他们眼前的天地截然不同。
我也给他们读过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圣经和山海经里的小故事,让他们知道几千年前人类的想象力就可以构建出这样完全不同但是同样瑰丽有趣的幻想世界,和他们午后坐在田埂上做的漫长白日梦一样美好。
临走的时候,我还把我带来的几本书都留在了那里,摆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张空桌子上,跟他们说以后可以把那里当作是图书角,没事的时候多去看看书。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短暂的支教时光也许无法让他们得到多少知识,但至少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知识和文化的魅力。
我希望我留下的那几本书,也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不能被打败”的精神震撼和力量。
4
知乎上有人提问说,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就像是在海边烧一堆篝火,你似乎在等待什么归来,但其实只是在祭奠某些失去的东西。你为了让这团火不熄灭,就得找柴火去烧。
对于有些人而言,一本书,就像是一根柴火。
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则说,扶贫必先扶智,教育好一个贫困的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平安集团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公益,深入偏远地区支教,从1994年起援建114所希望小学,覆盖30个省市的贫困乡村,圆了30多万孩子的读书梦。
今年,平安人寿联合幕天公益推出“幕天捐书”活动,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图书捐赠平台,致力更多阅读资源流向乡村。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筹集93万册图书,这些图书被送达426所乡村学校,成为了14余万青少年的精神养分。
就像是把无数的柴火聚集在一起点燃,然后孜孜不倦地传递下去。
这个99公益日,中国平安还联合幕天公益发起了一个很有趣的活动。
这个活动被命名为“撑书撑少年”,将读书和“支撑”和“提高”联系在一起。
参与方法:在9月7日-9月9日期间,登陆平安金管家APP参与“撑书撑少年”公益活动,上传个人头顶撑书图片或者在朋友圈上传撑书小视频,并@三位好友共同参与,即可为公益助力!
活动的寓意很好,也很有新意——基本上是“冰桶挑战”之后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很有公益情怀的传递活动。
我期待着它在我的朋友圈能迅速刷屏起来,这将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点击阅读原文,挑战“头顶撑书”,撑起一个满载希冀的少年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