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榜数洞”是新榜研究院基于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海量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微信动态而来的一个独家报告栏目,旨在帮助广大内容创业者洞悉微信平台生态变化。
微信公众平台致力构建健康纯净的生态圈,对平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传播性的审核机制一直在不断完善优化,这其中,就包含谣言的处理机制。
早在2014 年 10 月,微信就联合了人民网、果壳网、丁香园等一批具有公信力的科学知识传播机构建立了官方辟谣账号“谣言过滤器”,不定期对最新最热的谣言进行辟谣;
为了让用户能更自主地鉴别谣言,2016年6月22日,微信安全团队通过公众号“谣言过滤器”推出“辟谣小助手”服务,只要复制谣言内容发送给公众号,或者向公众号发送包含谣言关键词的内容,辟谣小助手就会自动回复相应的辟谣结果;
2017年6月9日,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上线,除支持上述功能外,还可在用户阅读过的文章被判定为不实信息时发送辟谣提醒,已被判定为谣言的内容一方面无法访问,限制其传播范围,另一方面给原推文打上“不实信息”的标记(如图所示),同时提供具体的辟谣内容。辟谣内容可以是一篇推文,亦可以是一段简述文字。
新榜对10月传播较广(单篇内容阅读数超过2000次)且已被微信判定为不实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观察,试图探究在该种模式下传谣和辟谣的情况。
1. 谣言发布频度小,但传播强度不可小觑
选取新榜全样本10月发文中阅读数超过2000的内容(共计2980635篇)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其中880篇被微信标记为不实信息(即谣言),即每3387篇内容中有1篇谣言,可见其谣言的发布频度较小。根据计算,平均每篇谣言约能收获11226次阅读,高于全样本的8706次平均阅读水平,传播实力不可小觑。谣言虽少,杀伤力却很大,比一般内容更容易被传播。
2. 平均一个谣言被孵化传播22次
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880篇标记内容其实是由40个不同的谣言(谣言源头)衍生而来,相当于平均一个谣言被孵化传播22次。
3. 周日成谣言发布波峰
10月全样本的发文规律为周一发布最频繁,而周日次之,那么谣言也遵循这个发布规律吗?我们对标记谣言的内容进行发布周期统计,发现其周日的发布量是最大的,且远高于周一及其他四天,为谣言发布波峰。
4. 医疗健康类谣言最为普遍,而社会事件类最为吸睛
目前,微信将谣言划分为政治、医疗健康及社会事件三大类。据统计,10月标记谣言中740篇为医疗健康类,占比84%,为最为常见的谣言类型。剩余两类谣言,政治类占比14%,而社会事件类仅占2%。从曝光强度而言,社会事件类最为吸睛,其平均单篇收获18387次曝光,医疗健康类和政治类分别收获11773次和6942次。
5. 谣言多含视频
谣言一般是利用何种介质进行传播呢?是单一的文字图片,还是富媒体形式?对本月标记谣言内容的形式进行统计,发现其中62%含视频,视频内容多为社会新闻。推测由于视频更具有渲染力,故而用其进行传播让谣言更具可信度。
6. 发布次数TOP5谣言
10月标记谣言内容中传播最广的是《奶奶一个鸡蛋毒死4岁女童,家长速看!》,共传播190次,获得2422744次阅读及15038次点赞。该谣言早在2016年7月就已被辟谣,时至今日,一年已余,依旧是野火烧不尽,谣言吹又生的野蛮生长之势。统计排名前五的内容中,除农合缴费上涨外的其他几则谣言均早已在往年被辟谣。
7. 谣言无惧时效,生生不息
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会被微调,但其大体保持一致,这些相似雷同的谣言会被同一篇辟谣内容进行统一辟谣。通过观察辟谣内容的发布时间即可大致追溯该谣言的产出时间。统计表明,有25%的辟谣内容在往年就已被生成出来。假设以上述方法进行推测,即说明10月出现的40篇谣言源头,其中25%的在往年就已经开始传播。其中,传播最久的谣言推测为“动物油优于植物油”。“果壳网”早在2014年12月16日就已发布《猪油真的是个宝贝吗?》对其进行辟谣。很难相信历经三载,该谣言依旧生生不息。
8. 传谣与辟谣力量悬殊
10月传播的880篇标记谣言来自于829个公众号,而进行辟谣的仅为10个公众号。传谣的力量远多于辟谣的力量(此处仅统计被微信标识为“不实信息”的辟谣方式,不能代表微信整体的辟谣力度)。
9. 辟谣能手——“全民较真”
本月辟谣内容由10个官方权威机构产出,对各账号辟谣内容数进行统计排名,“全民较真”凭12篇夺得榜首,紧随其后的是 “丁香医生”。
综上所述,通过标记谣言的方式不但可以阻截谣言传播,还可以科普正确的辟谣内容,不失为辟谣良策。不过目前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辟谣的机构还很少,辟谣力量有待壮大。而微信公众平台虽然通过多种手段去遏制生态圈谣言的传播,但其顽强的生命力及动辄上万的曝光阅读,依然让辟谣前路漫漫。希望在辟谣的道路上,各权威机构能携手上下求索,让谣言无处遁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