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李君宇  

从古希腊神话到工业文明,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孕育了文明,创造了文化,不同时代的内容承载智慧,记录着自身处在的时代。

或许,我们再也画不出敦煌的壁画,写不出李白的诗,但并不妨碍我们去触摸那个年代的脉搏。

如何去定义一个好的作品?马东似乎有自己的标准: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何种时间维度上,触达更多的人心。人心是作品的内在映像,作品则是人类打开世界的方式。

在中国电视史上,向来不缺乏经典的作品。90年代,《快乐大本营》开创了综艺娱乐节目的元年;2005年,《超级女声》让受众自我意识逐渐崛起,追星从个人崇拜变成了全民娱乐;2012年,移动互联网引领网络综艺的发展,《奇葩说》的出现顺应了潮流,站在了风口的中间。

移动互联网大潮下,人们打开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寻求转型的马东与这股浪潮一拍即合,探索了近三十年,终于找到了触达人心的途径——《奇葩说》包裹着嬉笑怒骂的外衣,解读着当下年轻人最深层次的焦虑

但马东为此付出的转型代价接近「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在行业中会越来越频繁:

如何理解年轻人的语境?

如何把灵感沉淀为方法论?

如何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如何延续《奇葩说》的生命力?

现在或许有答案,或许没有。承载着内容创作者永恒的焦虑,马东带领着米未传媒在这股浪潮中继续前行,「顺着它的生命轨迹去发展,船上可能不能承载更多的人,但这一路的风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