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篇讲中国人劣根性的文章,很感兴趣其中的一段对话。

沈从文写了篇《谈谈上海的刊物》,说上海刊物上的对骂之风是文坛**。我觉得没问题啊,那个时代鲁迅还写《药》呢,但让我惊讶的是鲁迅不但不这样认为,还狠狠写了好几篇文章批判了他(六论、七论)。

鲁迅觉得“有辨别力的也不少,而且还在多起来”,可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多乐观呀,要不也就没有那么多呕心沥血的“李敖”了。

就前段时间导演的事件就事论事,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大致是:了解——好奇(看热闹)——出现文章和视频(跟风)——最后没闹大(看客心理) 这几个步骤。

哦,这还让我还联想到曾经看的一个纪录片,一个猿猴对一个走丢的小猫咪深感同情,他自作主张的把她保护了起来,而且表情流露出明显的难过,这就是同情。那我们的同情心去哪了?残忍的我们难道都不配被骂“野兽”了吗?

这倒不用担心。

事实上我们都懂得同情,只是我们太复杂了,但上天又不让我们复杂到可以看透一切。我们都知道社会是残忍的,我们处处设防,于是我们“同情心”被异化成了“看客心”。我们看到令人心痛的事情,很难受,想帮忙,不知真假,怕这怕那,久而久之就成了长辈经常跟你说的“管好你自己的事”了。那么,是时候展现我粗略的辩论逻辑思想了。

第一步,下定义

热点: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

跟风:一味盲目的跟潮流,不管是否切合实际。

看客心理:人们面对事件像看一场戏一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不良心理。

第二步,分(hu)析(che)

人们会跟风的根源在于人类本能中的“同情心”(注意,这并非人类所特有),当人类变得越来越忙,生活空间变得拥挤,人的精力和资源都有限时,便成了“看热闹”,此时已经丧失大部分的“善”,我们作为群居动物却常常感到孤独的原因就在于此。

接着,我们越孤独就越想寻找“一家人”的感觉,而网络却让不同价值观的人都挤在了一起,同时网络的种种特性也无法透彻的理解事情的全部,感情开始变得病态,我们对新事物的探知欲逐渐变成盲目跟风,甚至是从别人的悲剧中获得侥幸感和优越感。


这里列举鲁迅的《药》,自己体会: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由于人们的工作的繁忙,还有那所谓的“碎片化”(这完全是借口),导致了今天主播行业的火热,大逃杀类的游戏就是他们一手带起来的,然而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H1Z1呢?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手段,玩自己喜欢的就够了(以它当工作的除外),为什么要追逐“潮流”呢?玩到最后你真的能收获放松和快乐吗?


我可不觉得会有这么多人都爱玩这个游戏,这就是**的跟风。虽说一个人跟风不会怎样,也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累加起来就该质变了,每个人都是投票者,投的多了自然罪恶都能成为纯洁的教条。


任何领域都是一样,比如区块链割草,炒比特币,有的人为此一夜暴富,但是财富不会无中生有,这光彩的背后又会有多少破碎的家庭呢?



很多人都太“忙”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究竟想要什么。人啊,就应该豪放一些,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他,你的眼睛不止连着脚还连着你的大脑,用充分的思考来驱动行动,如此一来就不必去在乎别人的看法。

第三步,总结

别总想着怎么拿馒头蘸血了,多想想怎么治病吧!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责编:阿   颀

审核:平台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