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那部《后来的我们》,其实电影中规中矩,没有豆瓣5.9分展示的那么差,但也不像点映的时候整个朋友圈媒体人都在说“看哭了”那样好,它就是很普通的一个讲过去的电影。
但既然电影中井柏然是个游戏设计师,电影中又有大量游戏的元素,所以作为一个游戏行业从业者,一个玩了近二十年游戏的直男,有些槽,不得不吐:
1,2007年的时候井柏然在出租屋里玩魔兽争霸3,但他玩魔兽3不用键盘,就是用鼠标点一点,然后听背景配音居然在10秒内建成了至少15个建筑。
不得不说这手速,不去打比赛可惜了。
(当然看他是人族,也可能他是塔魔INFI的粉丝,那15个建筑全部都是防御塔…)
而且电影中,井柏然操作的大法师死了,井柏然就不看游戏屏幕了,我怕编剧是不是把WAR3当成LOL或者DOTA这样的游戏,以为英雄死了就要等复活?
“塔魔”infi和他的万里长城
同样是2007年的时候,井柏然出租屋墙上的海报,赫然是5年前出的《战地3》。
然后2010年,井柏然居然在网吧里看到有人在刷DNF的格兰迪深渊…
这都是比较大的硬伤。
倒不是说这是多大的失误吧,但能感觉出这个编剧导演团队应该是不怎么玩游戏的,但强行要把“经典游戏”放到电影里唤起直男的回忆。
如果要卖游戏的情怀,其实可以走点心,不说斯皮尔伯格那样吧,至少应该找一些真的从业者,爱好者,好好看一下成片有没有这种硬伤。
2,还有一个剧情是说井柏然从小有多么爱玩游戏,初二的时候就想玩《命令与征服》,卖网瘾少年人设。
电影中他2007年22岁,那初二就应该是1999年左右,那时候他爸爸说是一个月赚1000元,然后小井柏然缠着他爸爸说要买命令与征服玩,160元一个游戏。
这里有一长段煽情,总之在烘托一个父子情,最后他爸爸一咬牙,就给他买了。
如果真的在那个时间买过游戏的人应该知道,那会儿想买正版游戏都不一定买得到,反而10块钱三张,四块钱一张的盗版光盘满街都是,那时候哪有穷人家小孩玩游戏非买正版啊…
要说是卖井柏然正直的人设,结果他去卖**的盗版**光盘又卖得起劲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编剧团队对那个时代的游戏环境缺乏了解,所以想当然在造剧情。
那个年代我们都是这样买游戏的
3,有个剧情是说他们一群大学同学,学做游戏的,毕业了在电脑城卖二手器材和盗版光盘。在讲述他们毕业以后渐行渐远的时候,有个大学生突然说:
“搜狐畅游招我去上班,我觉得梦想还是没有吃饱饭重要,所以我准备去了。”
我的天哪,他们学游戏的,去游戏公司做游戏居然不是梦想,梦想居然是在电脑城卖盗版碟??
(另外我看他们宿舍像人大宿舍,毕业去卖电脑配件盗版碟,总觉得在影射某刘姓大佬)
4,还有最重要的那个剧情,就是井柏然成功暴富那一段。
说是井柏然在大学毕业混了几年以后,突然痛定思痛,一个人,一台旧电脑,花了不到半年时间,用了不知道什么引擎,开发了一款独立游戏,在没有任何宣发的情况下,第一天就赚了60万还是80万,而且在我国出了名只玩竞技游戏或者网友的网吧风靡,三台电脑里有两个人都在玩。
这除了说他是个天才,无话可说了。
真的,如果编剧团队稍微了解一下独立游戏团队的现状,了解一下做一个像他这样,一天净赚60万,还有网络社交功能的游戏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需不需要服务器,商业化怎么做,这样的游戏,在中国,在没有宣发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爆红,就不会安排出这样的设定。
有这样的设定,只能说明外界还是在妖魔化游戏行业。
男主玩游戏颓废萎靡,丢了爱情没了事业,但做游戏随便做做就暴富了——这还是把游戏当精神**在宣传。
真的,这样不好,游戏行业也是个发展几十年的成熟行业了,没这么容易赚钱的。
如果真的没法编了,我教你。
你就说一开始合租的那个卖片大哥,其实就是中本聪本人。
2009年的时候,他劝男主买他的比特币,那时候比特币不值钱,一美元能买1000个,于是男主随便买了点,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各种平台,交易起来非常麻烦,所以渐渐就忘了。
等到2011年或者2012年的时候,比特币涨到20美元左右一个,井柏然把比特币卖了,这样就赚了几百万,可以在北京买房买车了,这个故事就叫《后来的我们,都买了比特币》,可能还合理点。
当然,这故事还能继续编,比如到后来比特币大涨,可以拍个《后来的我们,后悔卖了比特币》;看大涨又买进,结果又大跌,卖房卖车追加投资,终于在2万美元的高点被套牢,于是可以拍终结篇。
《后来的我们,终于都成了老韭菜》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来了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
人民看似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
回复“晚安”可以看到一篇以前写的发不出来的文章
“性瘾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