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干货泛滥的时代,但是干货常常是无效的,你听来醍醐灌顶眼前一亮,但是事后并无卵用。

为何如此?

我们回忆下小时候就知道了。

小时候我们怎么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先是提问,然后全班都静下来。接着是互动和讲述,你要全身贯注。

讲完了以后就是反复练习、做作业、考试

这里我们发现学习至少包括了三个条件:

  •   1、注意力控制。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学习氛围,或者老师突然的安静、冷不丁的提问,本质都是在控制群体的注意力,让大家持续保持专注。

  •   2、互动启发思考。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会自发思考,往往自己琢磨探索出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 3、刻意训练。光学会不行,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没有意义,所以得反复练习、融入本能。

那么今天的干货学习呢?

  • 一是利用碎片时间,注意力是分散的。

  • 二是缺乏互动,单向地收听或者阅读,抓住注意力和启发思考的难度比线下高很多。

  • 三是缺乏训练,这个最关键,往往大家是眼前一亮、过目就忘。

干货只对一类人真正有用,那就是已经对某个领域大量思考实践,只是一直没有想明白想通透,这时忽然有一句干货来了,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就相当于这个人自己完成了注意力控制、自发思考和刻意训练,干货当然就是画龙点睛了。

但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干货只是带来虚幻的充实优越感而已。

人类的传播从来如此:

喜欢醍醐灌顶的金句,

不喜欢抽象晦涩的理论。

喜欢离奇曲折的故事,

不喜欢平淡复杂的事实。

喜欢立刻见效的爽快,

不喜欢循序渐进的坚持。

喜欢情绪极端的立场,

不喜欢辩证严谨的客观。

喜欢社交竞争的附加,

不喜欢求真务实的核心。

作者张俊,上海帅醒创始人,专注社交传播、事件营销、商业预测分析和产品开发,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个人微信13385698365。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END

责编:卡卡 

审核: 平台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