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都生活过一段时间,最近因为工作,生活上的事情总跑东京,虽然没真正在东京工作过,但零零总总也算呆了小半年时间了。
虽然上海是国内我最喜欢的城市,对我来说,它也比美国,东南亚,欧洲大部分城市更舒服,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同样都是不工作的话,东京比上海住的更舒服。
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一向自大的美国人也一样。
QUORA(美国版知乎)上有个类似的问题,叫如果可以选,你选洛杉矶还是东京。
结果底下的西方人,更多的也选了东京。

东部也一样。任何机构做世界城市评测,纽约都一定是第一梯队的,但在有关东京和纽约的比较中,最多赞的纽约人这么说。

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
容易交朋友。
有意思的地方更多。
干净,安全,安静。
比纽约更大。
人们更有礼貌。
服务态度更好,日本人无论做啥职业,他们都很骄傲地要把这件事做好。
不那么拜金。
一切都更高效。
绿化更好。

所以知乎上有一条问题,叫“上海跟东京的差距在哪?”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问法,因为上海也有不少东京没有的优点,至少上海打车不会每公里20人民币,从徐汇打车去浦东机场要花1000大洋。
但我们依然可以探讨北京,上海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向东京学习的。
1,轨道交通(地铁)
东京轨道交通
北京
上海
虽然北京上海的地铁已经非常方便了,但东京的轨道交通明显比前两者更多更密。更别说其实这还是东京的,如果算上其实离东京就几十公里(大概相当于松江之于上海的距离)的横滨和千叶的话,视觉效果更强一点。
当然如果只说轨交里程其实没啥意思,是一个建设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超过,自然也没啥好学习的。
但事实上如果东京只看“地下铁”的话,其实和北京上海差不多,只不过日本的地铁和JR(火车)可以无缝换乘,也就是说,用日本的交通一卡通,可以直接刷卡进入火车站,像坐地铁一样坐火车,火车也是他们日常通勤的一部分,大大方便了日本人出行。
所以在东京,你可以坐地铁去任何一个地方,绝大多数走路不会超过1公里,也不会绕路,而在上海,如果你想从九号线松江换到二号线,那可要绕不少路了。
除了打通地铁和铁路以外,日本轨交系统还有一个很大的有点在于它的车有急有缓,不是所有车都是每一站都停的,比如下面这个是“特急”车,只停很少的几站,除此之外还有准特级,急行,区间急行,快速,各站都停的普通车。
总之根据每站的人流量分得特别细,最大程度上方便更多人出行的需求。
特急车
其实这样的系统上海也有,就是从龙阳路去浦东机场的磁悬浮列车。正常坐地铁要近一个小时时间,坐磁悬浮车直达7分钟就够了,很方便赶时间的人。
但东京是几乎每条线路都有这样的系统,只要两站之间人流量很大,就会有“特急”车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如果上海有这样的系统,可能从徐家汇去陆家嘴只要15分钟或者更短的时间(毕竟这两个地方只有11公里远。),可能从比较偏远的松江,甚至崇明,去市中心也不会动辄一两个小时起跳,如果走公共交通的话,远的甚至要3,4个小时。
能大大缩短出行时间。
2,公共厕所
本来这里想说的是城市生活细节方面的问题,但这个议题实在太大了驾驭不来,所以决定说一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那就是厕所。
有挺长一段时间,我妈都不太愿意出门去郊区,只愿意去大商场,因为她怕找不到厕所,也怕找到的厕所不干净,又脏又臭——我想大部分女生都一样,曾经有位朋友表示上海最牛逼的电影院是国金的百丽宫,因为那里的厕所每个隔间都自带洗手台,特别方便和高级。
而在日本,你能在几乎每一个地铁站,每一个街角都能找到厕所。而且无论多偏,多简陋,多没人去的厕所,一定有卫生纸,而且不止一卷,一般都有好几卷作为备用。
配合随处可见的日本马桶圈,在外的人绝不会因为找不到厕所犯愁。
还有一点,日本几乎每个厕所都会有一到两个位置是专门为带孩子的父母准备的,不止女厕所有,男厕所也有,甚至有的母婴卫生间里还有卖尿布的自动售货机…
至于什么换衣台(给你或者你宝宝站在上面换裤子不把鞋袜弄脏的)。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厕所一样脏乱臭,只是后来他们市民实在受不了,表示“厕所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于是政府后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改造厕所,才有了现在比较夸张的厕所文化,把厕所打造成不只是用来解决方便问题的地方,更是一个出门在外难得的私人空间,人在里面是很舒适和有安全感的。
厕所文化,虽然听起来有点不雅,但上厕所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真的很实用和人性化的地方不是吗。
日本能在二十年时间里把厕所改造成这样,我觉得是值得北京上海学习的。
除了厕所以外,类似的还有为了让吸烟者心里没“让不吸烟的人吸到二手烟真是不好意思”这样的愧疚感,总能找到的专属吸烟区(当然首先我国吸烟者很多并不会愧疚)还有是不是每一个遛狗的人都牵着狗绳,会把自家狗的排便物自己处理掉。
这些类似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细节。
3,残障人士出门
在美国,欧洲,日本,经常能看到自己开着轮椅小车出门的残疾人,我在日本看过好几个牵着导盲犬出门的盲人,但在上海街头,别说盲人了,就连坐着轮椅出门的残疾人都很少见,见的最多的残疾人,就是路边的乞丐。
是中国残疾人士少吗?
肯定不是,中国拥有各类残疾人士8600多万人(官方统计数量,实际数量只多不少),是世界上残障人士最多的国家的之一。
如果说每次奥运会,中国能拿什么名次还不知道的话,每次残奥会,中国对全世界简直就是碾压。
你在街上看不到他们,是因为中国城市的街头对他们实在太不友好了。
我真的试过闭上眼睛走盲道,试图体会盲人的生活,在东京,我沿着盲道走了200多米都没碰到障碍物,但在上海,基本不到30米我就得停下来。
事实上,新闻表示,上海有40%的盲道,是像这样被占用了的。
还有更过分的,让人不禁怀疑修这个盲道的意义到底在哪。
还有各种无障碍电梯不开放,残疾人坐轮椅发现到处都是落差台阶就不说了。上海如此,北京也好不到哪去,走盲道不但会碰到卖菜的,碰到花坛,一个不小心还会掉进下水道。
而在东京,就我见过的,就有日本地铁工作人员,帮助残障人士通过专用的电梯下楼的事情。
盲道上不会有占位的东西。
高科技就不谈了…
这些其实并不难做到,对占我国人口近十分之一的人善良,也并不算矫情和无用功吧。
4,最后
北京是有近千年首都史的帝王之城,现在13亿人口国家的首都。
上海是高楼数量世界第一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些当然都是我们的优势,确实值得骄傲。
但是除了这些以外,一个城市适不适合生活,住得舒不舒服,更多还是看细节。
我不说东京能买到比上海更多的东西,不说东京房价和上海差不多,平均收入却是上海的三倍——这些都是发展的大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像上面说的厕所,给哺乳期妇女,带孩子的家长,给残障人士出行的保障当然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这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这些说简单也简单,其中大部分,并不是太花钱的项目,都是细节。说难也难,体现的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所有国民,一个地区的政府对普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
最后希望北京上海能越来越好,中国能越来越好吧。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来了
【推荐阅读】
被封掉的陈一发和卢本伟
贸易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不是药神》很感人,但批判的矛头却指错方向了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
“性瘾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