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    水

编辑|李春晖

三合速杀。

 

导演界和影评界,向来难以和平共处。但导演和影评人的战争,倒是一向速战速决。高低上下,三个回合基本能见分晓。

 

这放在冯小刚身上,是“天下有无王法,观众有无品位”的咆哮。放在姜文的身上,则变成“怎么就不能站着把钱挣了”的思考。而放在贾樟柯身上呢?

 

这个向来不食人间烟火、总票房不超4000万、但拍电影从未赔钱的贾樟柯,居然也急了。在《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毫无道理”的泄愤后,贾樟柯居然主动出演了“预告-大战”的精彩对决。

 

贾樟柯亲自下场,寥寥几句就彻底“炸胡”。为此,业内赞、粉丝捧,赢得了满堂喝彩。就连“发难者兼受害者”胡锡进也甘拜下风,随后发文“贾导对老胡非专业的影评进行了专业批评,贾导说的我全接受”,虽然最后几句话,略有打击报复的冷酸味儿。

 

这场速战,胜负已定。只是,一向温文尔雅的贾樟柯,这次为什么也急了?

 

贾樟柯,不接受赔钱

 

在外界都认为贾樟柯拍电影赔钱堪比公益时,多年前贾樟柯和“搭档”任仲伦就联合辟谣,说贾樟柯的电影从不赔钱。

 

多年在海外担任中国艺术片旗手的贾樟柯,拥有着诸多簇拥。在海外发行板块上,因为各种国际电影节的名号,让其电影卖相极其可观。

 

即便是《江湖儿女》,因为MK2的海外发行网络,其海外发行基本保持稳定。但《江湖儿女》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资成本的陡增,贾樟柯多个公开场合承认这部电影的成本为8000万左右,这应该还不包括电影的宣发费用。

 

单从制作成本看,《江湖儿女》已经相当于2-3部《山河故人》。但《江湖儿女》的收入可以达到《山河故人》的3倍吗?

 

早在定档发布会上,400家院线经理出席就引发了业内期待。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中国艺术片的一个里程碑。而参与这部电影的宣发大佬也将该片和《白日焰火》进行对比,认为《江湖儿女》首周末就应该超过《白日焰火》,最后达到《白日焰火》票房的3倍,也就是3亿左右。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很现实。首日,《江湖儿女》的全国排片占比仅有《黄金兄弟》的一半,首日票房更是不足三分之一。而在中秋档大盘表现低迷的情况下,目前《江湖儿女》总票房6200万,但单日票房已经掉到了第五。

 

也就是说,即将到来的国庆档将提前为《江湖儿女》收官。8000万成本在国内换取不到7000万票房,尽管这也打破了贾樟柯的票房记录。但赔钱,可能正是贾樟柯也急眼的原因所在。

 

他可以不在乎票房,也不在乎胡锡进,但这并不等于他不在乎赔钱。

 

贾樟柯并非一个反商业的“艺术家”,他只是在不同阶段选择了不同阶段的创作方法。而如今,贾樟柯电影的商业气息在加重,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电影的理解和以往发生了变化。这并不分好坏,只是说在大量资本进入以后,贾樟柯所不能接受的底线,可能是赔钱。

 

胡锡进的微博虽然算不上什么成熟“影评”,但他的情绪和“反商业”恰恰点中了贾樟柯的死穴。尤其是胡锡进劝网友“不要因为片名被骗”,是**的对贾樟柯宣战,拽票房后腿。你说,贾樟柯急么?当然得急。

 

贾樟柯的“江湖气”

 

虽然贾樟柯“炸胡”大获全胜,但并不是得到了一边倒的赞美。在不少网站上,贾樟柯怒怼差评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

缘由在于《江湖儿女》的口碑并没有完全发酵,两极分化还是非常明显。豆瓣的7.8分算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成绩,但在猫眼、淘票票上,同等分数则显然非常不理想。同档期的《悲伤逆流成河》观众评分高达9.1分,二者对比非常鲜明。

 

贾樟柯怒怼差评,在不少人看来,他身上有了明显的江湖气。江湖气,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怒怼上,也体现在《江湖儿女》的宣发上。尽管一部电影的宣发不由导演决定,但导演和电影宣发的格调却浑然一体,无法分割。

 

回看《江湖儿女》的宣发,除了早期主打贾樟柯口碑外,它是一组典型的互联网宣发套路。

 

其中,贾樟柯上综艺造势,引起的争议最大。为了给影片宣传曝光,贾樟柯参加了《朗读者2》和《我就是演员》两档综艺。但实事求是的说,影片主创上综艺是一个“技术活儿”,稍有不慎就会被群踩。但贾樟柯,有综艺感吗?

此后,贾樟柯又“大胆”跨界。火箭少女101成员杨超越出现在了《江湖儿女》的路演活动现场,和导演贾樟柯进行现场互动。

 

《江湖儿女》甚至效仿起《捉妖记2》,开始下乡刷墙。要不是贾樟柯自己发的,硬糖君简直怀疑这是PS的。

 

这些都是常规的互联网宣发,本身无可厚非。衔接的好,票房高涨;衔接不好,那就只能自求多福。

 

但互联网宣发放在贾樟柯身上,就打破了大众对贾樟柯的原有印象,而且毫无防备。这不似重建,更像毁坏。要观众接受一个“新贾樟柯”,很难第一次就转变成支持,而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而对于贾樟柯本人来说,他已经度过了接受互联网的过渡期,对新身份适应良好。当他抽着雪茄接受采访,在GQ活动现场大跳迪斯科,他的“江湖气”已是极自然的流露。

 

你说他急?为什么急,因为他现状的性格就是变急了,这是钮祜禄.贾樟柯。

 

一线导演,不会宣发

 

其实,贾樟柯和胡锡进的论战谁胜谁负根本不重要。但引发的种种猜测,才是最有意思的。

 

在贾樟柯回怼之后,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称这是一次情绪化炒作。这倒不是质疑胡锡进是贾樟柯的托儿,而是贾樟柯巧妙的靠胡锡进来了一次“情绪化二次宣发”。

 

现在的电影市场,互联网宣发成为绝对主流。这是完全不可逆的市场趋势,而互联网宣发的核心就是情绪。

 

《江湖儿女》前前后后所有宣发都是围绕着情绪展开:对于贾樟柯导演的喜爱;对于江湖儿女的追忆;对于逼格佳片的极力推崇,以及对于艺术善恶的自由表达,一切都是情绪。

 

只是,《江湖儿女》的情绪宣发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从票房到口碑,都和预期有着一定差距。但其实细想,如今的一线导演,哪个宣发是极其成功的?

 

去年贺岁档上映的《妖猫传》,尽管和京东合作成为宣发亮点。但电影主打古装视效大片还是失败了,第一批走进院线的观众并非《妖猫传》的核心受众,造成该片口碑低开带累票房。时至今日,倒是有不少人开始给《妖猫传》正名,但也没法“还一张电影票”了。

 

今年暑期档,《邪不压正》宣发亮点莫过于姜文携家带口、生无可恋的上《创造101》决赛。但最终这样的互联网宣发给电影带来了理想的转化吗?也没有。硬糖君看决赛时别提多烦这些打广告的了。

互联网宣发,注重的是情绪的宣泄和引导。这对于年轻的、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导演来说,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对于传统的一线大导演,互联网宣发仍是一个新事物。方法都懂,但本质上,一线大导与普通青年已经无法在生活和情绪上进行沟通,大家实在隔太远了。

 

大导既需要维护自己的口碑和良好形象,又需要放**段迎合互联网用户喜好。那么二者的结合,必然带来的就是“廖凡式委屈”。

这就是大导演面临的难题,他们的名号决定了大量资本的追随,而互联网宣发必然希望加入到头部导演的资本行列。但一线大导演和互联网的结合,起码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其实硬糖君倒觉得,大导不必下神坛。80后导演有80后的情绪共鸣,大导有大导的艺术深度,“国际脸”何必整成“网红脸”。年轻人喜欢的,不就是“做自己”的样子吗。

▶ 阅读往期热文

鹿晗谈恋爱,真贵

求生欲如此强的《奇葩说》,可能救不活了

诚招记者2名,实习生2名

要求对金融、泛娱乐领域产业报道有技巧、有态度、有热情。

五险一金、十三薪、带薪年假妥妥的。

简历投递至邮箱

lichunhui127@163.com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虎嗅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 | 微博 |触电新闻

 21 CN 看荐 | U C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