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人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他叫杨永信。

2006年,杨永信创办了临沂网戒中心,采用极端非人道的电击手段“治疗”网瘾少年,采用近似于洗脑的管理方式“教育”被父母送进来的青少年。

2009年,央视记者柴静对网监中心进行探访,推出《网瘾之戒》新闻专题,当时并未引起过大关注。

2016年,由于网络上对其事件的广泛传播,公众开始关注这个人,把他和他的网戒中心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网络上骂声一片,迫于舆论,临沂网戒中心暂停收人和电击治疗。

一段时间后,杨永信在公众视野中淡了出去。直到前一段时间,一段临沂第四人民医院十三号治疗室里传来阵阵惨叫声的视频被曝光,人们才意识到,杨永信的恶行从未停止过。

 

12年,一直有家长把孩子推向深渊

都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从2006年到2018年,整整12年来,杨永信的网戒中心从未停止运转,反而生命已愈发顽强,不得不叫人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巴掌拍不响,杨永信的强大不仅仅来自于他的钱和权,更来自于无数家长的簇拥与支持——他们就像杨永信的信徒,坚持维护着能“拯救”他们孩子的唯一的光。

这些家长明知道着网戒中心一切的所作所为,却趋之若鹜地把自己的孩子推向这绝望的深渊。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主动提出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电击治疗。

若问起这份残忍的缘由,家长们的回答大概会异口同声:都是为了孩子好。

为了孩子的什么好呢?被送到网戒中心的理由远远不仅限于网瘾,叛逆、自卑自闭、晚婚、**,甚至是高考填报志愿时违背父母的意愿,都是被送进网戒中心的理由。

说来说去,最根本的理由只有一个:我的孩子不听我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下更多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他们不会因为和孩子有仇才亲手把孩子送到网戒中心遭受**。

但这份爱是错误的。

父母期望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在他们眼中,自己认同的是唯一的好。

顽固和无知让他们的爱让他们将孩子的主观意愿视为叛逆视为堕落,然后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将他们推向恶魔。

如果问起家长他们也很无奈:我按照我的准则生活了几十年了,我不认为我的想法有什么错的,我的孩子的行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的想法,一定是他们错了。

错了,就要改;要改,就要惩罚。

更可怕的是,那些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孩子,还是当初的他们吗?

他们的主观意志被痛苦和绝望抹除了,他们的大脑被灌进了家长们期待中的观念。于是他们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出厂”了,几十年后,他们也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这座工厂。

于是社会的对“好”的定义向唯一的标准固化着,当上一代试图对下一代同化着,成了网戒中心这样的机构的养料,却成了社会思想进步的枷锁。

家长不去思考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判断力低劣到把杨永信这样的魔鬼奉为神明。他们只会把自己所习惯的准则奉为绝对正确,去捆绑自己的下一代,甚至在把这种思维的禁锢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这个社会的思辨氛围怎么了?

泛娱乐化时代,思辨氛围逐渐退化

不仅仅是那一些家长,这个社会确实面临着思辨的严重缺失。

2014年,以辩论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综艺《奇葩说》诞生了。

一众辩手涌入这档节目,试图将辩论中的思辨以更轻松的形式带给观众。

但娱乐节目无法逃脱受众喜好的限制。

很少有人喜欢看周玄毅那样充满哲学和逻辑的思考,反而大家爱看的是肖晓一样用表演来哗众取宠的姿态。

选手们也学聪明了,探讨真理永远不如迎合观众。于是他们放弃了认真的思考,反而让每一次发言像极了各种营销号的推文。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奇葩说》愈发地在向情绪化和表演化演变的趋势中沦陷了。

《奇葩说》用这种手段留住了观众,但这不是辩论啊

辩论的核心是思辨,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是在逻辑的推导中看清现象后的本质,是用理性揭示这个大千世界。

辩论这种形式在综艺性中沦陷了,当选手们打着辩手的名义做着演员的工作,这档节目中所谓的“辩论”早已有名无实了。

辩手们心里的那份信念,永远无法传递到大众的心里:

为远离无知与麻木,为免于恐惧与匮乏,为自由,及平等。

信息时代,思想从未真正多元

21世纪,互联网将人们从以往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而重复的生活中解放了出来,社会理应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可惜多元的只是形式,思想却始终单一。

杨永信死灰复燃的背后,是一群家长的顽固与麻木,是思维的僵化让他们和他们的孩子陷入了悲剧的轮回。

这是一出响亮的警钟,如果社会的思辨氛围没有提升,我们将永远这样的循环中一步步迷失。

而思辨的缺失远远不体现在杨永信网戒中心这样极端的恶劣事件中。

“未经过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如是说。

思辨不应当仅仅存在于学术的探究中,更应当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但是,当所有的前任都被归类为渣男渣女;

当女性只会用“直男”形容男性,男性只会用“求生欲”处理男女关系;

当在人们眼中,橘猫都要胖得像猪,程序员都要穿着格子衫;

当考试的成绩成为评判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

当大批的影视剧按照相同的模板去拍摄,却依然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当于欢案中同一群人先赞美着犯人的义勇,新消息曝光后又说是黑吃黑死有余辜;

当部分人仅仅因为移民,在李咏先生过世之际辱骂其为卖**……

这时我们已经没有理由不去反思:现在这个社会的思辨氛围,是不是还不够?

135编辑器

THE END

如果对生活不加思考,对是非善恶不加评判,只会沦陷在思想的固化中,只能用定式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但我们期望不再千篇一律,我们憧憬生活的多彩,世界的多元。我们希望社会更少的成见,更多的包容,我们向往充满智慧的社会。

或许还来得及将大脑从懒惰中解救,还来得及多问一些为什么,还来得及对眼前的一切认真的思考。

这不仅关乎你我,也关乎世界的明天。

今夜,我们将开始一个全新的实验。

来,扫描这个神秘二维码,你将得到阿辩论特有的“v积分”。

把这个红包页进一步分享出去,你可以得到更多“v积分”。

阿辩论将和其他大v一起pk,看谁支持者最多?

24小时内v积分最多的朋友,请与我们联系,有奖励!

来吧,现在领取阿辩论的粉丝积分,为阿辩论打call!

全新辩论训练社交平台——桃李约辩!

想要结识更多辩论好友

请点击“桃李辩”即兴约辩火热进行中

你从来没玩过的赛制

你从来没见过的对手

还有丰厚奖品、高额奖金等着你

桃李约辩QQ群:6837547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在桃李等你呦~

§§

想让厉害的大神带你飞?

想加入我们搞事情?

想随时随地搜到辩论干货?

点击下方图片,我们随时欢迎你~

责编:贱贱

审核:平台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