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大年初四,如若不出意外,很多人的妈妈已经开始嫌弃他们的孩子了。
可能第一天回来的时候,妈妈会说“还是家里好吧,有妈妈帮你做事”。
但是到了今天,基本已经是下面这种情况了。
但这只是段子,事实上当你要走的时候,你父母又会舍不得,而且本来扫地洗碗打扫自己的房间就应该是小孩要做的,只不过刚回来的时候你妈不舍得让你做而已。
我今天要说的不只是这个,我要说的是别的一些东西。
01
昨天小学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聊起了以前一个同学,我到现在还记得的小脸总是红红的,像一个可爱的红富士苹果。
以前上小学那会儿,我们都是自己上学放学,小男孩在路上玩玩闹闹,总是很开心,有时候——但是他不是,他们家虽然住的比我们还要近一些,但妈妈总是会去接他,他每每和我们提起这事,也很难过。
但他还是很乖,很听妈妈的话,我记得最后一次见他是上中学以后,在轮渡船上,当时只有他一个人,高兴地对我说。
“我妈同意我自己去上中学了!”
后来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昨天听同学说,他因为和妈妈闹矛盾,离家出走了——因为他很喜欢的一个女孩,他妈妈嫌弃是外地人,不喜欢,但和其他妈宝男不一样,我那个同学性子刚烈,索性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抗议妈妈的决定。
奇葩的是,他妈妈就开始各种怀疑他,碰到其他家长还会说他孩子精神好像有问题,为了一个女孩,连妈妈都不要了。
我问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说就是最近。
哦,怪不得。
02
我还有个亲戚家的孩子,他妈妈更过分一点。一直到现在上大学,他妈妈依然对他寸步不离,无论做点什么事情,都要监督着,管着,陪着。
比如上了初中还要妈妈帮忙穿衣服。
比如初中的时候还不能决定自己应该盖多厚的被子,最夸张的一次是在我们这个南方城市,盖了三层羽绒被。
从小学到现在上大学,任何亲戚聚会,都能看到他妈妈逼他在所有人面前,跟着她跟读英语。
早几年的时候,那小男孩还知道反抗,不想被妈妈管着,所以每次亲戚聚会都能看到他们俩对吼。这几年他也习惯了,开始事事依赖他妈妈,乃至于现在二十岁的人,自己做什么决定都要先征求妈妈的同意,有时候情绪还会失控。
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少管点你的孩子,要让你的孩子独立,不然会成为巨婴。”
结果回来她妈对孩子说:“走,我们再也不去看这个医生了。他都是胡说八道。”
03
上面几个例子,说起来都有各自的原因在里面,但细究起来,都是一样的。
即那些已经二十好几,早就应该离开父母,踏入社会的人,不但没有踏入社会,反而因为经济/心理等原因,恐惧独立,和父母抱团抱得更紧了。
乃至于一个家里的成年人,从互相依偎,到互相妨碍,互相伤害的地步。
我长时间在上海生活,身边也有非常多上了大学,或者工作了还没结婚的年轻人,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经常会找我了了他们遇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在如何和父母相处上。很多人觉得好像年龄越大,越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好像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大,没有以前那样好了,而且他们也总觉得自己没有周围其他人成熟。
在我看来他们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从没离开过家。
对你来说,不离开家人,不一个人独立生活,离开舒适区几个月,人是很难成熟的。
而对你父母来说,其实这二十几年和你一起的生活,其实也让他们对你有了一种依赖,让你成为了他们人生的全部重心,全部意义。
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说: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意思是说大了还在家里啃老,不奋发求强的人,是不孝的。这不只是说啃老会拖累父母,也因为如果你继续啃老,会让父母永远无法完成摆脱你们的精神独立。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依托着什么生活,可能是爱情,可能是事业,可能是信仰,金钱,而很多人的父母,就是依托着家庭生活的。
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为家庭,为孩子付出,用付出换来孩子的茁壮成长,而这种付出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孩子对他们的崇拜感,则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
你看那些一把年纪了还在插手孩子感情生活的妈妈,那些抱怨孩子无法自食其力,帮孩子安排工作的爸爸,其实在担忧的抱怨的背后,也是在偷笑的。
孩子还离不开自己。
中年人们为其发愁,却又以此为荣。
被需要是一种烦恼,但也是一种光荣。
虽然可能已经秃了,可能事业上已经到了瓶颈,可能感情上早就平淡如水,但只要依然有人需要他们,只要他们还能继续付出,还能继续为这个家,为孩子做点什么,他们就没有太老,那种伴随着中年而来的无力感,就不至于蔓延得过快。
说难听点,虽然看起来是父母为孩子忙前忙后,但这时反而是父母在从孩子身上吸取养分。
如果哪天突然告诉他们,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你们的付出不再有意义了,他们除了觉得轻松以外,更多的会觉得失落,迷茫。
有的父母会尊重孩子,放孩子自由,但有的父母则会用尽各种力量,试图让孩子永远依赖自己。
比如用一些小事找你的茬,证明如果没有他们,你做不好事情。
比如控制孩子的经济来源。
比如给孩子洗脑,说在家住,稳定最好。
比如道德绑架,动不动就说孩子翅膀硬了,不要父母了。
有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家长千方百计要她留在身边工作,然后现在毕业两年了住家里,连出去旅游的权利都没有,要旅游就必须带着她妈妈,否则她妈妈就不停地问她:
“你是不是不要妈妈了?”
“你是不是长大了不爱妈妈了?”
“妈妈是不是没用了?”
像个还在吃奶的孩子。
04
事实上,这种关系不论是对你,还是对你家长都是非常不健康的。
所以如果你是个爱好自由的人,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无论觉得多么残忍,都必须给父母断奶。无论多么辛苦,都必须得经济独立,最好能自己养活自己以后,尽量就搬出去住,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你可以选择经常回去看看父母,和他们度过一段时光。
你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把他们因为你而一片空白的人生填补起来。
你应该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你以外的生活,需要的是新的社交,新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你无止尽的退让和妥协。
所以我始终觉得人成年以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能离开家请尽量离开家生活。
——因为你们是有独立人格的独立的人,并不是彼此的附属品。
有些刚刚离家生活的人,这次过年回家会觉得困惑,为什么这才年初四,和妈妈就产生了这么多矛盾。
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你和你妈是两个时代的人,你们接受的教育,成长的年代都完全不同,有矛盾本来就是正常的。只不过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妈和你的关系都是“供养者——被供养者”的关系,所以这种矛盾不会显现出来而已。
但一个成年人,其实是不需要这种关系的,不是吗?
很多感情都需要一定的距离才能维持,太近了,太朝夕相处了,要么会滋生无休无止的矛盾,伤害亲情。要么会发展成病态的共生关系,影响双方的精神健康,让双方在精神上都难以独立和健全。
真的,父母生你养你这么多年不容易,为了留住你的亲情,早点离开家,早点独立吧。
最后送各位可能有控制欲的父母一首诗,来自于纪伯伦。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END-
我是雷斯林,我回来了
回复“春晚”可以看到去年的春晚吐槽
【推荐阅读】
你在找雷斯林吗?雷斯林也在找你啊
我妈等不到我在朋友圈给她转菩萨祈祷
他们在千岛湖活活烧死了24名台湾游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