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传媒娱乐怪盗团 裴培

peipei@gjzq.com.cn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本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仅供《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专业投资者使用;非专业投资者擅自使用本公众号信息进行投资,本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未经本人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将此报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发布,或对公众号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几年前,曾经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刊登在GQ杂志和诸多社交媒体上,标题叫《波士顿人》。文章大意是:中国的新一代精英都聚集在大洋彼岸的波士顿,在哈佛、MIT的酒会上,描述着自己学成归国之后改变中国商业格局的愿景。我至今还记得,其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个男生在中国农村当“货郎”的愿景,他还做好了“为当货郎,到四十岁还没有女朋友”的悲壮准备。“波士顿人”的想法很多,要改变的行业很多,即便其中只有一半得到实施,中国商界(不限于互联网行业)大概早就是他们的天下了。

我的有些朋友很不喜欢这篇文章,有的甚至对我吐槽:“这是我看过最矫揉造作、言之无物的东西。”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没有去过波士顿,只是有一次坐车路过。我不知道在哈佛和MIT的酒会上,到底有哪些中国新一代商界精英出没,又在探讨什么高屋建瓴的话题。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或证伪一个预言。五六年转瞬即逝,现在,“波士顿人”没有统治中国互联网行业,或者中国的任何行业。

我只是乘车路过过波士顿,应该不算去过吧

BAT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的话事人,当然都不是“波士顿人”;**等近年崛起的互联网新贵,没有一个由“波士顿人”创立或管理;那些刚刚拿到风投、摩拳擦掌等待上市的“小巨头”,绝大部分也与波士顿人没什么关系。有人会说:百度曾聘请来自美国的陆奇担任COO——可惜陆奇是“硅谷人”,与波士顿差了十万八千里。硅谷海归确实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产品层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们不会去出席哈佛和MIT的精英酒会,也不是依靠“改变中国的商业愿景”取胜。

我还真见过极少数以“波士顿人”为骨干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公司,Uber中国就是一例;我甚至认识它的前高管(**的“波士顿人”)。Uber中国是我见过的用户体验最差的互联网公司:产品设计粗劣,没有客服电话,无法保证用户信息安全。我坐过几千次网约车,唯一一次被司机打电话骂街就是在Uber,因为我给了一个差评。挨骂之后,我想投诉司机,却发现Uber没有客服电话,只能写邮件!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投诉成功了,结果什么赔偿也没拿到,连优惠券也没有。

想看“波士顿人”管理互联网公司?看看Uber中国

说到底,“波士顿人”从骨子里就不适合管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这个行业只有一个关键词:实践。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任何浮华虚夸都百无一用;在投行、咨询公司和商学院培养起来的气质,在此处可能非常有害;理论知识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无实用价值。一位游戏行业大佬曾说:互联网公司其实不需要战略部门,一切都是见招拆招。你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最终用户,他们分属于几百个、几千个细分人群,每天都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求真、求实、求变、求快!做一千个PPT也没什么鸟用,去参加一千次波士顿的酒会也学不到任何东西。

我非常喜欢跟互联网公司第一线的人打交道。每个月我都会跟很多游戏行业的朋友喝茶聊天,他们会皱着眉头说:我们看到数据是这样的,用户反馈是那样的;友商在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在欧美3A市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我们想做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做不到;所有人都想知道,某个爆款游戏是怎么一夜之间火起来的,我们在调查玩家,但还没有定论。有些游戏制作人每周会召开一次硬核玩家座谈会,形式是让玩家坐在舒服的皮椅上玩一个下午,自己站在身后看;看完了再趁热打铁的提问,晚上连夜修改。我喜欢这样的人,我喜欢这样的行业、这样的做事风格。

游戏行业的疯子们,把自己的膏血都投入了游戏

电商行业也不遑多让。我非常看好的一家公司,前三年都在咖啡馆创业,而且不收一分钱;每一根稻草都拿去支持产品研发了。还有一家冉冉升起的电商平台,以水果团购起家,那些水果都是管理层亲自去杭州黄龙市场淘来的。我喜欢听电商业务人员非常详细地拆分商品成本,估计爆款单品的盈亏平衡线,由此评判各大电商平台的优劣势。我不喜欢听理论——卖东西还需要什么理论,滑天下之大稽。消费升级是理论吗?恐怕不是吧。所有直接来自实践的东西都是常识,常识可以造就千亿万亿级别的公司,而理论家只能在波士顿的酒会上演示PPT。

中国互联网行业充斥着各种疯子、狂人和另类人士,无数珍贵的思想在这里擦出火花,那是任何商学院、任何咨询公司都爆发不出来的火花。别误会,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精英,BAT/**早已成为顶尖名校学生心仪的雇主;也有很多路子很野的江湖术士;还有无数从第一线慢慢拼杀出来的泥腿子。这个行业色彩斑斓,像一杯胡乱调制的鸡尾酒,你不知道下一口会喝到什么。“波士顿人”在这个行业也有一席之地,但是适用面非常狭窄。讽刺的是:如果有朝一日“波士顿人”真的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主人,恐怕也就是这个行业增长告终的时候。

互联网公司停止创业就意味着灭亡,所以不要停

我不是反智主义者。我知道:远大的目光、扎实的理论、规范的流程,对于任何行业、任何公司都非常重要。但是,还有一件事情更重要:随时准备向实践投降,保持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可以高于现实、挑战现实,但不能罔顾现实。保持灵活的身段,有时坚持原则,有时主动低头。一言以蔽之:不要“端着”。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端着”,那就去听听“波士顿人”的PPT演讲好了。在某些行业,“端着”能塑造良好的专业形象;在互联网行业,“端着”是不可饶恕的缺陷。如果我错了,那我就是错了,不需要文过饰非;如果我需要改变,那么就改变,绝不能讳疾忌医;如果掌握资源的上一代企业家不能适应时代,下一代企业家会迅速地消灭他们。在互联网行业,所有“PPT公司”都灭亡了;所有依靠咨询公司拟定战略的公司都衰落了。

《波士顿人》那篇文章浓墨重彩描述的“去中国农村当货郎”的愿景,已经至少被三拨人实践了:阿里巴巴连续四年冠名春晚,而且在此之前就布局了县域经济,现在它的大部分新用户均来自低线城市和乡镇;京东提出了建设100万个加盟便利店、把京东线下店开到每个自然村的计划(虽然执行的不好);拼多多的异军突起则是“五环外生意”的最大胜利,它的创始人做过多年电商代运营、自营电商,对于产品、运营和物流都有丰富的积累。当“波士顿人”在酒会上侃侃而谈时,黄峥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将微信群的巨大流量用于电商;当“波士顿人”在用PPT总结商业理论时,张勇在拼命放低身段进攻农村市场。对了,黄峥是海归,但是是学计算机的技术宅,很可能没有去过波士顿。

黄峥毕业于UW Madison,应该混不上波士顿酒会

我喜欢读历史,最喜欢的是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的那几年。秦楚之际,英雄豪杰辈出,如同灿烂的流星划过天际,而且可以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诸侯,第二类是臣子。陈胜、项羽、刘邦是诸侯,张耳、魏豹、田横是诸侯,韩信、彭越、英布也是诸侯(有些人是逐渐上升为诸侯的)。相比之下,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范增、龙且、项伯、召平……虽然都很有能力,却都只是臣子。诸侯要为自己,以及自己麾下的团体利益负责;他们可以赢得一切,也可以输掉一切,但地位并不改变。当韩信被刘邦剥夺诸侯地位、整日无所事事之时,樊哙仍然会跪在路边迎接他,高呼“大王乃肯临臣”。选择成为诸侯的人,首先要具备巨大的豪气和魄力,以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佬都是诸侯,独当一面的管理层也是诸侯,就连拿着微薄的投资、在咖啡馆里挣扎的创业者也是诸侯。有些诸侯是从最底层的乡村荒野打出来的,有些是拥有英雄气概的贵族后裔,有些则是从旧有势力独立出来的大将。无论如何,从“波士顿人”中不可能产生诸侯,只能产生臣子。产生几个优秀的臣子,其实也不错,但是互联网行业的大部分创新和转折显然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抛弃浮华虚夸的作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人脉,为诸侯们做出贡献——必须指出,这种贡献不会是关键性的。

整个历史上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邦,你知道为什么

话说回来,要求万里之外的“波士顿人”一边出席哈佛和MIT的酒会、一边做着精美的PPT,还一边深刻理解中国互联网的实践,这个要求本身就不切实际。但是,我们这些身在中国、处于互联网创新漩涡中央的人,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我们照样可能在酒会、茶会、PPT、公关软文、剪彩仪式上花费太多精力,以至于无法认清事实真相。2017年4月,有一位在互联网和投资行业都工作过多年的老朋友给我打电话,聊当下的年轻人消费倾向。聊到一半,他觉得我太不接地气、太理想化,就在电话里怒吼道:

“七年前,你跟我说,投资圈的中年人都不理解年轻消费者在想什么了,而且不想去理解。现在,我要告诉你——你跟他们一样了!你什么都不理解,什么都不学!赶快去学习,去生活,不然我再也不会跟你说话了!”

谨以这段话与大家共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