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产品的关键任务:定流程、搭架子。
定流程:定产品研发流程,定用户任务流程。搭架子:搭建产品团队架子,搭建用户高效完成任务的产品形态。
两者中面向最终用户的流程和架子是这里主要探讨的。
产品的任务,完成用户路径分析和产品形态搭建后想想,用户为什么要用?需要有什么要的机制让用户一直用得嗨?
运营的任务是盘活人和事。产品各个模块和内容需要盘活,各个阶段的用户需要盘活,外部渠道需要盘活,整个产品这盘棋都需要运营盘活。总结起来,运营就是找到用户的G点,并持续刺激它。
运营所寻求的G点不就是产品所需要的。产品需要有运营盘活一盘棋的思想。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仍然是分解产品任务体系。
分解产品元素,哪些路径的点击可以再减少些,哪些任务的文案可以更有吸引力些,哪些任务的冷启动不好,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站在运营角度去思考,提升产品的运营感。
定流程、搭架子是产品人的基本功。如何搭好架子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工作。观人性识人心,努力打造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口碑传播。
所有道理都是知易行难。
前面提到产品的运营感里提到的使用分解任务体系来提升运营感,实践中分解任务体系只是局部的小方法小手段。
对于一款完整的产品,如何全局地提升运营感?
这个问题分解后成为两个子问题:
1)一款产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运营感?
2)哪些具体的手段可以提升运营感?
第一个问题,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运营感?设计一款产品可分为战略层(确定用户价值商业价值)、范围层(功能范围任务流程内容需求)、结构层(交互流程信息架构)、框架层(交互界面导航设计内容设计)、表现层(视觉设计)等五个层次,运营感可融入到每一个层次。战略层:寻找具有运营性质的触发传播的用户价值;范围层:思考每一个功能的每一个流程点,不断推敲改进。这里就可以用到分解任务体系的方法,也可以单独建立运营性功能模块,如用户体系用户任务体系勋章体系等强烈运营气味的功能。同时也可以预先考虑内容上有哪些课运营的点。结构层:信息分类讲人话,有重点,不烦人,交互流程一步诱导一步,逐步深入。正常流程和异常流程里都可以植入运营元素。框架层:交互界面、导航设计、内容设计在符合Don’t make me think的不让人等,不让人想,不让人等三大原则上布置实现商业价值和关键数据指标的运营诱饵,仔细推敲每一处文案每一处说明。表现层:视觉设计突出框架层和结构层里的元素和内容。
总体而言,运营感的植入是贯彻到产品规划全过程,从功能范围到UI设计,全过程都可以考虑运营感。
另一个考虑提升运营感的角度是用户。用户分为新用户、次日留存用户、三日留存用户、七天留存用户、三十天留存用户、长期活跃用户、流失用户、僵尸用户。在产品规划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新用户僵尸用户的引导和刺激,对活跃用户的进阶持续性的激励和引导,这些引导和激励最终汇总到一起形成完成的用户激励体系。
第二个问题是哪些具体的手段可以提升运营感?自己总结的方法有:1)稀缺性。时间有限、数量稀少、限量发行,错过后悔一年,街头巷尾的十元店就是这种效果。2)对比。价格对比,参与人数对比。3)社会认同。产品内部建立一套对用户的认同体系,亦可延伸到产品体系外,例如简书为优秀作者准备的独家微博认证。4)反响。发布内容后迅速有人为你点赞。5)奖励。实实在在的或虚拟的奖励。最后平时注意观察其他互联网的运营感手段。
文章来源:简书原作者:simplise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