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微信突发重磅政策,明令禁止朋友圈分享打卡的行为。包括薄荷阅读、火箭单词等多家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英语学习机构被点名批评。至此,朋友圈打卡,这种在知识付费行业风靡已久的裂变模式基本告一段落。
根据这件事情,或可以简单分享我对用户增长的两点思考。
1、第一点是对裂变增长窗口期的思考。进入2019年以来,相信很多运营人对于裂变越来越难,很多裂变玩法越来越玩不起来,有着深切的体会。
事实上,任何一种裂变玩法都有一定的窗口期,窗口期的长短和这种玩法的门槛及复杂度相关联。当一个玩法在一个行业里刚刚流行的时候,效果往往是最好的。而当大量竞品开始跟进时,这个玩法所带来的增长效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赶上了窗口期的公司是幸运的,这个时候,公司仅靠一套玩法就可以收割海量用户,实现暴力增长,而背后操盘的运营人也可以据此迎来职业生涯的突破。毫无疑问,这个窗口期是实现快速发展的绝佳机会,所以一旦遇到,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将其充分利用。
但是,任何一个裂变玩法,玩到最后我们都会悲哀的发现,这种增长大部分是源自外在的,而非产品驱动下的增长。所以一旦风停浪退,增长也将陷于停滞,这种情况下,运营人员往往不得不重新探索新的裂变玩法,来给产品续命。
2、第二点是对增长驱动力的思考。微信的一纸政令,让打卡裂变的模式彻底告一段落。后续不排除运营人再次探索出新的打卡裂变玩法,但我们据此也可以看出微信对于“诱导分享”行为坚决遏制的态度。因此,如果你所运营的产品,仅是依靠“诱导分享”来实现用户量的增长,那么,在微信管控越来越严格的当下,这种增长能够持续多久?甚至,这种增长真的是健康的吗?
事实上,如果一个裂变玩法是依靠“诱导分享”来驱动增长,那么第一点里所提到的窗口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种增长模式在本质上已经将用户和机构放在了对立面,在这种状态下,运营人员势必更多的是在“敲打”用户,而不是在为用户传递价值,而一旦用户疲于运营人员的“敲打”,这种裂变玩法就必然逐渐走向失效。
知识付费无疑是目前裂变最为流行的领域,各种带领大家打卡的读书会、社群如雨后春笋。但是这一领域的头号公司——逻辑思维,却从来没有采用过任何裂变玩法,甚至于在早期逻辑思维仅仅是一个公众号或者视频专栏的时候,也没有做过任何诱导用户分享的裂变活动。
这难道是因为逻辑思维团队缺乏营销人才吗?当然不是。逻辑思维不需要依靠裂变来获取流量,因为逻辑思维已经形成了以优质内容为依托的良性增长循环。这个良性的增长循环是大部分知识付费机构尚不具备的,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机构才需要依靠裂变来缓解他们的流量焦虑。
因此,我的另外一个思考就是,一款真正成熟健康的产品,或许不该在用户增长上耍太多花招,尤其是脱离产品价值的花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那些在用户增长方面耍太多花招的产品,它们大多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产品。在这个阶段,产品要实现快速增长,但是没有一个稳定成熟的增长策略,因此运营人员需要不断基于产品探索新的增长手段。而另外一类就是正在走下坡路的产品。身处这一阶段的产品,其用户增长逐渐停滞甚至流失,但是在KPI的压力下,运营人员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探索新的增长策略,以期力挽狂澜。
但是,真正健康的增长,应该是产品价值驱动下的增长,而非出于各种外在利益的驱动。如果一款产品的用户增长完全靠运营驱动,或者说,用户增长是依靠各种裂变套路所获得,那么这款产品将注定走不远,甚至相当危险。
以上就是这件事情所引发的两点思考。
或许对于运营的认识,我们应该回到它的“本来面目”。微信等流量平台的政策调整,使得我们的运营手段、裂变套路也随之不断改变,但是运营的实质从来没变过。在褪去“裂变”、“用户增长”、“增长黑客”等一系列概念的掩饰后,运营的“本来面目”就是一条连接用户和产品的纽带,任何割裂产品价值,来获得用户增长的运营套路,最终都是不可持续的。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