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 裴培

archibaldpei@icloud.com

2017年底,我玩通了《新弹丸论破V3》,这也是我玩通的第三部《弹丸论破》系列作品。当时,我就百感交集。不过,为了避免剧透、能够让更多玩家享受原汁原味的乐趣,我并未发表评论。现在,时间过去了很久,剧透不再敏感。我正在筹备制作的一部电影,恰好与《新弹丸论破V3》的“梦中之梦”设定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现在确实是写出我的感想的时刻了。

严肃警告:下文将构成对《新弹丸论破V3》游戏的严重剧透。如果你还没玩过,但是希望去玩,请勿观看本文。

真希望早日玩到下一部《弹丸论破》呀。

在影视作品中,虚构人物打破第四堵墙、直接与观众交流,甚至反讽观众,乃是常见的创作手法。例如,《死侍》系列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打破第四堵墙;《潜行者》结尾男主角之妻打破第四堵墙的独白堪称经典。但是,在游戏中,这种手法很罕见。在我玩过的游戏中,《勇气默示录》系列曾将“玩家在联网过程中交的朋友”和“游戏设定中平行世界的勇者”混为一谈,营造某种“打破次元壁”的效果。此外,我不曾见过游戏主创处心积虑地打破“次元壁”。

在《新弹丸论破V3》的结尾,“打破次元壁”成为了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玩家不但要看着主人公**地批判他们,还要“故意输掉游戏”,使得“游戏无法进行下去”,这样才能“跳出死循环,进入真结局”。这种奇思妙想,常见于某些非主流Galgame(没错,我说的就是在Steam上一度大热的那款),在主流大作当中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有趣的是,《新弹丸论破V3》的主人公被迫参加的游戏,正是真人版的《新弹丸论破V3》!

换句话说,我们的主人公正在游戏里玩这个游戏本身。我们可以以“元游戏”一词形容这种诡异、荒诞的现象。至于《弹丸论破》前代作品的人物和剧情,则被归类为“主创团队的虚构设定”,需要被识破、证伪。例如,著名反派人物江之岛盾子,已经被扮演到了“第53世”。看起来这像是一个“缸中之脑”的故事?可是在最后,主人公击败了幕后黑手(也就是《弹丸论破》制作组),回到现实世界之前,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有可能他们一直就在现实世界,所谓“《弹丸论破》系列是虚构”的说法,本身才是虚构的。呃……

白银纺,也就是江之岛盾子53世

按照本作的设定,人的性格、记忆和才能都可以在后天植入,其实是无法判断何为现实、何为虚构的。赤松枫是一个普通的女中学生,却被植入了“超高中级的钢琴家”的才能,就是例证。当然,对于这种过于荒谬、天马行空的设定,我们也可以予以否认——在过场剧情中,有许多线索在暗示,其实这一切都是真的。你还记得二十个学生的遗像同时出现的那一幕吗?制作人员刻意地营造一种云山雾罩、亦幻亦真的氛围。他们不想留下标准答案,也不需要标准答案。

《新弹丸论破V3》的以上剧情富有创意,甚至堪称天才,然而有一个致命伤:它的道德立足点有问题。具体地说,它试图把玩家打成“因为嗜血爱好而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因为玩家喜欢看杀人、喜欢血腥场景、喜欢推理、喜欢处决,所以有了《弹丸论破》;因为《弹丸论破》,无辜的高中生们自愿或被迫地在封闭环境中开始自相残杀,而且持续53次之多;当高中生们厌倦了自相残杀而想要脱出时,屏幕前的观众(玩家)甚至不屑一顾……所以,要切断悲剧的循环,就必须先否定玩家!

说实话,本作的画面有进步,但不算优秀

大错特错。当玩家买下一部《弹丸论破》游戏时,他并没有默认游戏里发生的自相残杀是符合道德的;恰恰相反,他是站在救世主的立场,想要终结自相残杀的悲剧。每一部《弹丸论破》都以打倒幕后黑手、希望战胜绝望为结局,玩家既然认可这样的结局,也就认可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今,主创人员却要将玩家打成“喜欢观看自相残杀”的心理变态者,让游戏中的人物来“唤醒”他们的良知,这无疑是不公平的。至少,我在玩每一部《弹丸论破》时,都期盼着消灭黑白熊、揪出真正的江之岛盾子,这才是游戏最大的奖赏;目睹无辜的高中生**待致死,不是我的奖赏。

无论如何,这肯定不会是《弹丸论破》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即便制作人已经厌倦这一切,想强行结束,他也达不到目的。一部作品在出品之后,就会脱离创作者的控制范畴。我很希望早日看到《弹丸论破》的下一部作品,虽然主创团队似乎另有想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