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育儿是个大话题,毕竟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宝宝,都要慢慢长大。
我们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点就是父兽母兽对胎儿要有比较长时间的抚育,于是我们这样一代一代下来,延续人类的种群。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好像一提到育儿的话题,就自然而然感觉是妈妈的事情。
你看我们做自媒体的,专门写育儿的号,叫做“母婴号”,无论写作者还是关注者,都大部分是女性。
你看电影电视中,很多都是爸爸在拯救世界,而妈妈在家里带孩子,即使有带孩子的桥段,也基本在表现爸爸带不来孩子,带孩子需要妈妈来。
比如《超人总动员2》中的超人爸爸,完全搞不定带孩子这件事,最后还是要妈妈来收拾烂摊子:
这样的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说带孩子很辛苦,但其实内核还是在强调
“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搞不定,但是男人应该多体谅带孩子的女人“
再加上很多传统大男子主义的影响,最后就导致了日剧《坡道上的家》里表现的那种“丧偶式育儿”:
从怀孕,到哺乳,断奶,到照顾婴儿,再到把一个婴儿拉扯大,给孩子挑学校,孩子的教育,饮食,全都由妈妈完成。
仿佛家庭教育只要妈妈就够了,爸爸只需要在外面赚钱就好了。
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就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父亲的教育也很重要。
02
所以父亲为什么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首先当然是公平的问题,凭什么所有事情都让妈妈来干,妈妈也是人,也很辛苦,一个人完不成这么多工作。
更关键的是,有很多研究表明,从小父亲不在其位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发展心理学家迈克尔·兰姆表示,与附近承担部分养育责任的家庭相比,在父亲缺位家庭中,儿童通常存在更多内在的问题,例如:容易悲伤、自卑、焦虑等。
父亲不在其位的孩子也会有更多外在的行为的问题,例如:他们的攻击性可能更强、更加冲动、或者更可能有多动症。比起双亲共同参与教养的儿童,这些儿童更可能会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当然这些数据讲起来干巴巴的,一点意思都没有,最近正好看了这么一部电影,叫《银河补习班》,把上面说的这些都直观的提到了。
电影讲一个蒙冤入狱的父亲,在孩子童年到少年这段时间没能陪在身旁。
等他出狱后发现孩子在学校,家庭以及校园暴力的重压下,变得敏感自卑,而且孩子已经被寄宿学校成绩至上的教导主任逼得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对自己是自暴自弃的状态。
于是父亲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重燃自信。
这部电影很难得的一点,是爸爸带孩子。
孩子的妈妈呢?
孩子的妈妈是个生意人,忙于工作,经常要去广州出差,根本没时间管孩子,所以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寄宿学校全托管。
你看这是不是和大多数”男人拯救世界,女人在家带娃的套路电影反过来了?
还有,电影中的父亲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在整个城市都名声不好,而且没有收入来源。
所以他如何一边养活自己一边教育孩子?
孩子长时间在成绩至上的寄宿学校学习,已经被老师同学洗脑说他就是笨,就是不行,一看到书本就想吐,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读书了去楼下卖煎饼。
所以父亲如何让孩子重拾自信,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育儿和社会教育。
电影对这两个严肃话题的探讨,以及和以往电影不一样的性别反转育儿方式,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我看完觉得探讨得很不错,可以看出邓超饰演的马爸爸,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为了防止剧透,我把一些细节放在了第三部分。(剧透很少,但如果完全一点不想看剧透的,可以看完电影再看第三部分)
而且电影还有两个优点。
一方面节奏感掌握的很好,虽然电影时间跨度很大,但用了大量带有时代特征的元素,比如1992北京亚运会,1997香港回归,1998抗洪救灾作为锚点,瞬间把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不会出现观众没有代入感的情况。
另一方面,虽然讨论的是严肃话题,但电影却不乏味,事实上电影中有好几个非常自然的笑点,出来的时候毫无征兆,全场近千人哄堂大笑。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有笑有泪的严肃电影。
很多爸爸可能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被说服了,然后眼泪汪汪的说。
“老婆,我想带孩子。”(三井寿状)
03
提前观影结束后,两位导演邓超和俞白眉和观众互动。当有人问道”你们以前拍的都是喜剧,为什么这次要拍这么严肃的话题?”
俞白眉说他们俩都是孩子的父亲,养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感触,很多想对自己孩子,想对全天下的父亲和孩子说的话,所以就拍了这部作品。
这一拍就没刹住,用了近3年时间,拍了一部跨度近30年,长达150分钟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时,感觉和他们之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变得感情真挚,言之有物。我想,这和他们真的是父亲,真的带过孩子有关系。
回想电影,确实有非常非常多很正确的育儿经验,可能是两位明星爸爸的血泪史。
当然最先一点是父亲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这个已经说到了,但爸爸在育儿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点。
-
孩子也有自尊,一定要给孩子尊严
很多家长喜欢责骂孩子,尤其是当众毫无底线的责骂孩子。
比如电影中孩子成绩很不好,长期班级垫底,除了爸爸,所有人都把这归于“这个孩子太笨了”。
比如教导主任会当众说这个孩子就是个煤球,没救了。甚至孩子的妈妈也会说“这小孩本来就笨。”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比我小很多的表弟,她妈妈非常喜欢在众人面前责骂孩子,说孩子什么都不会,似乎这能在众人面前彰显她作为妈妈的尊严。
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尊,如果父母经常当众用很难听的话骂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人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并且长期处于羞耻的状态中,而羞耻是最强烈的情绪。
长期处于羞耻状态,会让孩子变得易怒、自卑。
于是电影中的孩子非常易怒,见人就跑,而且会说“我真的太笨了,还是让我去楼下卖煎饼吧这样的话。”
而我那个弟弟,长期以来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差,只要提到自己,就会说“反正我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垃圾,只能去收破烂”。
但电影中的爸爸不一样,爸爸相信自己孩子是最聪明的,在老师讥讽他儿子,侮辱他儿子的时候,他没有跟老师一起骂自己孩子,而是站在孩子这一边,向老师据理力争。
即使孩子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也会等到大家都平静下来了,单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
这样孩子觉得自己有尊严,也会觉得你是站在他那一边的,不会没有安全感。
-
当你做错的时候,一定要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长,尤其是很多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放不下自己的面子,自己错了还要硬撑,绝对不向孩子道歉。
殊不知孩子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你做错了还不道歉,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大人是个不负责任的坏蛋,我不要相信他们了。”
我小学的时候家里答应我,只要我都考满分,他们就给我买一部手机。
我考到了,但家里遇到一些事,所以没有买。而且当我向他们提起的时候,他们不但没有歉意,反而骂我“不懂事”,“白眼狼”。
我知道,他们不是真的觉得我是“白眼狼”,只是把社会上受到的气撒到了我头上而已。但他们答应好的事情没做到就应该道歉,但他们没有。
这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根刺,直到后来我长大了重新向他们提起,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这件事对我影响这么大。
生活不易,每个家长在生活中难免会有做错的时候,就算是电影中邓超饰演的好爸爸,也会有在社会上屡屡碰壁,情绪失控,把气撒到孩子身上的时候。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不会情绪崩溃,但请各位父母在崩溃完了之后,一定要学电影中邓超爸爸的做法,向孩子诚诚恳恳的道歉,担起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这对孩子很重要。
-
对孩子的要求,自己也要做到,要做孩子的榜样
很多家长很享受指挥孩子的乐趣,会给孩子定一大堆标准,但自己却做不到。
比如我爸爸说我绝对不许抽烟,然后每天在家里吐烟圈。(当然我自己没抽烟)
再比如那些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在书院学会“责任心”,结果他们一碰到采访说的就是这样的话:
你们的责任心在哪?
有这样的家长,真的能培育出孩子的责任心吗?
还有的家长,比如我的一位亲戚,她教育小孩的方式就是用最大的嗓门吼孩子,每次我们看到她开始吼,都觉得毛骨悚然。
后来她开始抱怨说她孩子歇斯底里,不可理喻。
我们都笑了。
和谁学的?还不是和你?
你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是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孩子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你。
之前还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老汉说自己孩子对他太冷漠了,结果后来反转发现这个爸爸离婚后就没管过自己孩子,是妈妈把孩子拉扯大的。
你对孩子冷漠,那孩子以后凭什么孝敬你呢?
你想让孩子尊敬你,你得先尊敬孩子。
你想让孩子懂礼貌,你自己不能脏话连篇。
你想让孩子热爱学习,首先你也得热爱学习。
我们都做过孩子,都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很多了,用电影中邓超的话来说“你知道吗,每个孩子身上都长着一个神奇的感受器,他们就是能感觉到,大人对他们的感情,是不是爱。”
所以他会带孩子去感受学习的乐趣,会让孩子感受这个世界,所以他尽量保持乐观,做一个勇于面对生活,敢于负起责任的好爸爸。
最后也感染了孩子,实现了父子之间的和解。
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和孩子一起奋斗,勇于面对生活的榜样。
记住,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
04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每个家庭都应该去看的电影。
不管孩子的爸爸看了能明白为什么爸爸要参与到育儿工作中来,知道爸爸的陪伴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而正常父母看了,也能学到很多平时可能被忽略的教育常识,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对学习感兴趣。
孩子看了也能明白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更体谅,理解父母。
电影会在7.26上映。
看完再重温这篇文章,会别有一番感觉。
-END-
为了不错过更新,不要忘了将我设为“星标”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