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前后脚的演了青春片,又紧挨着参加了《向往的生活》,陈飞宇不仅撞脸吴亦凡,连演艺路径都是一脉相承。看着他和女主重逢后的歇斯底里,真的好怕陈飞宇突然来一句:“苏韵锦,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而且,还是自带电音的那种style。

 

怎么还?电影最后黑底白字的PPT有答案。都9102年了,想不到《最好的我们》片尾还在用Microsoft Office讲道理。硕大的标语一打,需要强调的地方还贴心的标红,一场国产青春片的流水化作业再次完成。

 

标语怎么喊的来着?“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跑也追不上的青春,只要追也能追到青春”。细心的观众还能发现和原著的出入,原来是“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你看,为了迎合观众情怀,连女主的腿速也可以加快。原著那是追不上的,一到电影里就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旋风式追赶,誓要夺取眼泪营销的高地。舍弃淡淡的小忧伤,直接给你炖一锅浓汤宝大鸡汤。

 

事实证明,《最好的我们》的“提速”是成功的。截止今天(6月16日)上映第11天,票房已破3亿。虽然有幽灵场的注水污点,但最终的排片走势和票房总量还是很可以说明问题。艺恩数据显示,《最好的我们》在上映第7日排片超过《哥斯拉2》,8日越过《追龙2》,11日更是压住《X战警:黑凤凰》。

 

超龙赶凤打怪兽,《最好的我们》6月10日完成单日票房冠军的逆袭,在爱情主类型影片里,也进入到历史TOP30的名单。这样惊艳的成绩和有点倒挂的口碑,很容易让人想到3月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及去年的《后来的我们》与《前任3》。

 

这两年,“高压缩情感浓度”电影眼泪票房两开花的现象,其实已经见怪不怪。怪只怪现代人实在太缺爱,太需要那样强浓缩的真情来温暖心灵,太需要一个奋不顾身的故事来抚慰矫情,哪怕影片好看的程度,仅仅是及格而已。

 

就像那句歌词“我没有为你伤春悲秋,不配有憾事”,如今患有“失爱症”的观众,更希望电影直接给他们一个“伤心的理由”,或者情感宣泄的出口。所谓《最好的我们》,不过是电影院里的“我们”。

 

我要对你撒一个很大的谎

 

当看到陈飞宇,把《黄河大合唱》改成了《勇气》,和汪苏泷一起带着台下观众挥手的时候,恍然间会觉得这是马栏山某档音乐合唱综艺。突如其来的尬唱,以及全校师生毫无预演的配合,让硬糖君不禁要问:谁给你的勇气,不要跟我说是梁静茹。

 

除了保留耿耿、余淮的名字,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基本算是魔改。

 

女主耿耿回到武汉,从闺蜜那里听说余淮从美国回来的消息,思绪翻飞到七年前的高中生涯。两人因为名字梗而相识,当了三年同桌,高考后却一直失联。耿耿迫切想要知道当年的真相。

 

这时候,电影就在高中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且毫无逻辑和线索。回忆暖色调,现在冷色调,同学会上大家都变成了“社会人”:班长卖保险,太妹炒房,美女搞起代孕,混得不错的耿耿感情生活一片空白。

 

而7年前呢,班长充满理想,太妹暗恋着老师,美女弹着钢琴,耿耿的左手边睡着学霸小爷余淮。前后对比都懂,可是在逃离了中年演员扮嫩高中生的惨案后,《最好的我们》又展示了青**装老倭瓜的别扭。


 

从学校到社会,为数不多的变化是女主的头发长了,妆浓了,穿衣风格熟了。可心理上呢,并没有感觉到她社会经验的丰富和阅历增长。同样的,男主陈飞宇也缺乏家庭巨变带来的沧桑感。失意靠喝酒,郁闷要抽烟,颓废就一定要蹲在地上删照片。

 

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好的我们》是一部“真青春,但假熟”的电影。由于成年部分的心理构建被虚化了,导致最后对比而来的情感拔高显得套路刻意。

 

时间快不够了,就赶紧安排一波苦情转折。班长酒后吐真言,余淮没有去美国,他一直照顾得了尿毒症的母亲,觉得不够优秀的自己配不上耿耿,撒了一个很大的谎。

 

曾经,在“韩剧有三宝,车祸、失忆、治不好”的夸张煽情模式之后。我们很快也有了“青春片有三宝, 堕胎、出国、死人鸟”, 只不过更“狗血”的套路收获的几乎都是批评。而这也正是《最好的我们》对旧套路的一次背叛,借懵懂情怀去撩拨观众。

 

但问题在于,《最好的我们》在尝试放慢电影节奏上似乎捉襟见肘, 通常都是慢镜头加旁白。好像放大瞬间情绪的办法就唯有慢放加暂停, 好像必须把青春凝固为一种静态标本观众才能欣赏。

 

最明显的是陈飞宇拉着女主几次奔跑的场景,青春质感与叙事虚无的优缺点都被无限放大了。

 

情怀遮蔽下的价值游移

 

其实,无论是“青**怀”的回忆书写,还是“现实焦虑”的影像召唤,都无法替代作品本身。《最好的我们》虽然依靠所谓“情怀”取得了骄人的票房,但其所遭受的最大“诟病”,却也是情怀所致的三观不正。

 

电影有师生冲突,有青涩早恋,但没有校园斗殴,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但肢体冲突的硬暴力没有了,精神内核上的软暴力却不容忽视。比如汪苏泷饰演的怪胎学长,抱着吉他站在雨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向单恋的女生表白。

 

这一举动赢得看热闹的学生广泛叫好,现场反对这种举动的老师则成为全体学生揶揄的对象。为了体现学生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老师和校长毫无疑问成了专制和死板的固定符号。同时,成功劝说汪苏泷离开的陈飞宇,则成了全校学生眼中的英雄。

 

拜托,人就是谈个吉他表个白,又没有死缠烂打跳天台,陈飞宇此处形象拔高得让人极为不解。汪苏泷给校花送了一整年早餐,就被视为怪胎进而全校鄙视的情节,相当的校园暴力了。

 

此外,男女主恋情最大的障碍,就是余淮的母亲惠英红。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差生坐在一起,两人还因此吵过架。可一场大雨之后他们又和好如初,母亲则再没阻止;蒋年年被演出了社会你大姐的感觉,徐延亮被弱化到最后说出真相的工具人,和陈飞宇的友情缺乏铺陈。

 

基于耿耿的女性视角,影片的故事可进行如下解读:一个离我而去的男性,虽然身在美国,成为社会精英,却仍然会步入“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的困境。

 

而女性观众将自身情感,代入耿耿的精神世界,便会得到一个更具讽刺意味的结论,即“一个女性情感创伤的最终抚平,是以接纳男性因自尊而逃避为前提的”。只要给男主加一个苦情的理由,那么他对一段感情所做的所有毁约和伤害,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在一个通讯如此发达的年代,还硬凹失联梗,你们谈个恋爱还真是复古呀。时代的发展注定了恋爱方式的演进,试想张爱玲如今再写出《半生缘》那样的阴差阳错,也是要被骂的。

 

我们一直在批评国产青春片,对时代的展示不够“真实”。但事实却是, 历史语境中的“整体真实”早已被拆解为了本雅明意义上的“碎片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我们》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没有深度,而是没有广度,没有足够多的青春碎片, 就不可能拼成这幅庞大的当代画卷。

 

如果我们认为对青春片俗套标签的突破,就是不再群殴, 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默认了“狗血”套路就是标准的现实。因此,重回小清新的《最好的我们》仍然没有“重新定义”,充其量只能算是“重回温和”。

 

现实情怀的焦虑式认同

 

在现实主义作品缺失的国内电影市场,一旦触发观众基于现实生活层面的焦虑式认同,哪怕在创作层面略有不足,亦有可能成为“黑马”。

 

典型如2017年末上映的《前任3》。该片故事层面并无太多亮点,最初也没有进行大规模营销。但依靠对年轻人恋爱心态的准确把握,加之适逢跨年前后辞旧迎新的氛围,引发了所谓“怀念前任”的话题效应和观影热潮,最终以19.4亿问鼎国产爱情电影最高票房。

 

2018年五一档的《后来的我们》,也延续了《前任3》的特点。该片仅仅是流水账式地讲述了林见清和方小晓,从相爱到分离再到重逢的爱情故事。却在人设层面,触动了部分有类似大城市打拼经历观众的现实或想象性焦虑。

 

今年3月的票房黑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讲述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男主因为身患绝症而深埋对女主的爱意。为了让女主角获得幸福,他特意安排了男二与女主相识相恋。

 

题材不新鲜、情节无创意、男女主演均非流量明星、剧情闪回的地方太多、配角戏繁多而无功能。缺点不胜枚举,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仍然让很多观众泣不成声,与年轻男女一起形成“悲伤共同体”。

 

不是类型的胜利,不是演员的光环,甚至欠缺出色的戏剧张力,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爆款?不妨说,《前任3》《后来的我们》《最好的我们》都跳过了电影呈现环节,直接制造了观众的“情感”化学反应——在银幕上看到了他们自己。

 

当这种情绪的呈现,和影院里芸芸众生的日常产生关联,观影的效果就不是戏剧感染力的效果,而转换为集体无意识的“自己偷窥了自己”,以至于黯然动情。

 

然而,这种“动人”的情感效果,能够实现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观众要求电影具有“强烈戏剧性震撼”,如果观众要求在银幕上透过日常的表象、对日常有深刻的洞见和反思,那么这些观众肯定对《最好的我们》无感,甚至可能是不满的。

 

但“高压缩情感浓度”电影卖座,倒也未必是大众电影市场的“自甘堕落,易于满足”。有必要注意到,普罗大众渴望的“自我面对”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这类电影中,常规戏剧的浸没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文艺感觉”的自我窥视。就像很多渣男,都爱用至尊宝的头像来显得深情。在这个窥视过程中,观众完成了将银幕表演与自身生活的叠化混合。

 

理解这一点,就更容易接受这些影片何以实现大范围的情感发酵,这和KTV文化里的抒情性是一个道理。最好的我们,不过是电影院里的“我们”。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类电影总是呈现出MV质感。因为最终沉浸其中的观众,只想去K歌。


▶ 阅读往期热文

我是潮玩粉丝,我选择退圈

轮博软件“星援”被查,追星女工失业?你可能想多了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一点资讯 

猫眼电影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Wi-Fi** | 微博 |触电新闻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趣头条

  21 CN 看荐 | U C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