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天浩
商业时代,大家都在追求利益,出现烂片并没什么奇怪。不过,当烂片被各方追捧为经典,它就具备了破坏性,《长安十二时辰》正是这样一部烂片。
在豆瓣上它有8.6的评分,优酷几乎是全时全站的重磅推荐,媒体也是极尽吹捧之能事。以上现象都没什么大不了,都是钱的事。可本剧粉的暴戾态度,才是最让人值得反思的问题。任何说本剧“坏话”的人都会被冠于各种帽子,不能指摘本身就证明了该剧的问题。
粉丝这种无法接受外界理性批评,往往源于心理防御机制作祟。《长安十二时辰》在众多国产片里却是有很多和作品本身无关的亮点,原著作者是超人气畅销作家马伯庸,饰演主人公张小敬的是实力派演员雷佳音,另一男主易祥千玺在剧里也超常发挥。加之精美考究的道具和造型,影视大片一样的画面,演员用心的演技,充斥整个电视剧里的历史上有趣的知识彩蛋(源于原作)。
在烂片满地走的当下,能够同时集合这些亮点,让很多剧迷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愿意为本剧打call。
例如,在本人朋友圈里就有喜欢马伯庸本人的书迷,有对历史有着异样热爱的小资青年,以及喜欢雷佳音的粉丝,这些“身份标签”让他们对《长》有着极度宽厚的容忍度。加之《长》整部剧在制作上确实堪称“精良”,他们分别用各自的理由为本剧辩护。但对于一部吹捧为经典的剧作,必须要严谨对待,纵容的结果则是走向反智。
烂片坐上经典之席,那真正的经典作品何以自处呢?
《长》是一部不合格的影视作品
影视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而思想其实是一种信息,因此影视作品剧情必须是有逻辑的。
在影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时代,导演往往会通过架构世界观来解决非现实创作存在的逻辑性问题,比如说美国漫威电影的架空世界、香港的无厘头喜剧,以及硬科幻与软科幻等影视分类。剧情想要有逻辑,它的故事、人物、美工、情节、历史考证、表达手法必须与主世界观不能冲突,反观《长》的主世界几乎已被创作团队彻底抛弃,因此剧情不存在逻辑,一个没有合理剧情的影视剧根本不是合格的作品。
故事与主世界的冲突
《长》是古装悬疑题材电视剧,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既然不是架空历史,那故事的环节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
但整个故事并没有在逻辑上与十二时辰这一核心设定形成互动,在古代交通不便,在86平方公里的唐朝长安城里,只有张小敬作为核心追缉没有任何线索的凶手。要在时间上与地理位置上的合理性讲清楚,整个剧情里张小敬还面临着己方阵营对手的多方掣肘。如何在广阔的空间里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追凶的艰难巨任,《长》至今的剧情并没有对此有任何交代。
故事本身与主世界相互冲突,剧情没有逻辑,其它细节末节的好坏就不存在价值。
不合理的叙事节奏
叙事是影视作品把我一个故事的基本途径,不合理的叙事节奏会让一个完整的故事缺乏内在的连贯性。影视作品是通过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某种内在联系,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对观众进行交代,而这种表现手法就呈现在叙事的结构中。
第一集主要内容是李必派檀棋前去大牢带犯人张小敬,委派张小敬继续追查;在此后的剧集中,从多个人物和事件冲突中讲述李必委派张小敬是一个可能自毁前程的决定。在已知李必立志做宰相的拯救天下的背景下,叙事层次上必须要先交代必(bei)须(po)选择张小敬的理由。
在后来的剧情里交代,是徐斌假借“大案牍术”蒙骗李必救出张小敬,本身就是错误的叙事节奏,而且这一情节在前几集中并没有任何伏笔。同时也没有交代李必为何非常相信(或者说迷信)大案牍术,以及在徐斌假借大案牍术拯救张小敬之前,徐是否已知李必必然会接受大案牍术的结论。
叙事节奏的无逻辑性,让观众只能“事后脑补”。而“火烧”长安背后真凶从狼卫,反转到龙波,到反转何孚。除了狼卫因为受右刹(收龙波黑钱)蛊惑的理由进行了交代,作为大反派龙波、何孚的动机在二十集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交代。没有逻辑性的叙事方式,让剧情的推进缺乏因果关系。
还有,因为在叙事上未提前交代张小敬是否已有关于狼卫对长安破坏性的认知,造成亲手杀掉暗桩小乙缺乏合理性。包括先交代李必抗命不遵,后交代靖安司查出三百桶伏火雷。叙事节奏没有重点,没有头尾,没有衔接。使得整个故事在严谨的逻辑下缺乏合理的解释,也是《长》一个死穴。
人物角色塑造游离于剧情之外
好莱坞式反英雄角色的塑造,让影视人物角色可以以更立体、更鲜活与接地气形象在作品**现,但人物角色的塑造必须为剧情而服务。一旦出现人物角色在剧情之外游离甚至冲突的塑造段落,会造成整个剧情的垮掉。
例如,在剧中徐斌发明以竹子为主材料的造纸术,李必与徐斌还进行激烈的激辩,把徐斌角色拔高到国家大义层面对剧情而言是一种游离,甚至有一定的冲突。在长安危机面前,一个假借大案牍术救出朋友的人,却在小事上为国为民是难以自洽的。(根据剧情设定,大案牍术会寻找最合适的人,徐斌的小动作和其后来国家情怀是不匹配的,至少让角色游离于剧情之外)
还有主角张小敬的塑造上,不断在细节上强调张小敬是一个“毛病重重”的反英雄形象,同样让其游离于剧情之外。比如张小敬一出场就**檀棋,比如张小敬面对李必一直强调“按照我的规矩办”,这些反英雄元素和其五尊阎罗的称谓之间并没有关联性,也同强化张小敬机敏智慧与手眼通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人物角色塑造游离甚至背离剧情对其的需要,喧宾夺主的结果是剧情彻底坍塌。
还有姚汝能、乞丐、林九郎谋士(讲话中一直想偷吃)等一大批角色为了不脸谱化故意设置一些“意味深长”的情节,结果在剧中这些都是没有任何缘由的抖机灵。
整个《长》看下来,所有的人物塑造都莫名其妙,与剧情之间根本看不到任何关联,不仅仅未能给剧情服务,还成为了干扰因素,让人无法理解。
《长》是一盘没有逻辑拼凑出来的大杂烩
在《无双》中,郭富城塑造人物编造故事中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拥有天才模仿技巧的画家,他能把多个全球知名画作拼凑在一个作品中。但艺术作品必须有其思想价值,没有含义的艺术作品无论模仿的多巧妙,仍然没有价值。
对于《长》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剧情,它的故事、人物、美工、情节、历史考证、表达手法等细枝末节做的再极致,当它讲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时,这一切都丧失了其本来的价值。就像《无双》里虚拟的画家一样,模仿技巧再高明,不能将包含复杂的思想信息注入到作品里,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画家。
支持《长》的影迷并没有错,在遍地是狗屎剧的当下,能够在服装、道具、历史考证等层面做到极致就已经“满足”。可若想将其吹捧为经典,那它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视。《长》是一部有着非常独特风格的电视剧,但它距离经典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