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把孤独与寂寞放在一起,其实这是两件事情。孤独是一种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了这种状态。而寂寞则是一种情绪。一个人呆着,不见得就会觉得寂寞,相反即使身处热闹的人群中,也会产生寂寞感。

作者 | 许北斗

出品 | IC实验室


01

 

恐怕很多人都知道了,微博上因为一条阿里 P8 的征婚贴吵翻了天。

 

       
     

 

短短几天内,这个帖子就被顶上了热搜。一方面很多女性觉得这个条件并不打动人:

 

       
     

 

一方面很多男性义愤填膺,觉得现在的女性择偶条件太高了:

 

       
     

 

要知道,北京的年平均工资只有 12.7 万,这位阿里 P8 的年薪是普通北京职工的近 14 倍。如果连这样的条件都入不了女性的法眼,收入远低于此的男性焦虑也是理所当然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男生不追女生了?」,类似的问题累计下来有超过 5 万条答案,似乎每个男生对此都有话要说。其中最高票的答案是一句话:「如果生命不能浪费到值得的人身上,那么我宁愿浪费到自己身上。

 

总结下来,大部分男生不再愿意追求女生的根本原因是觉得成本太高,且结果不确定。对你好,你可能嫌我穷,愿意为你花钱,你可能嫌我没有情趣,等我有情趣了,你又觉得还可以等等更好的。

 

曾经有一个哥们跟我吐槽,说他去相亲,对方是一个月收入 4000 的普通文员,张口就要求如果结婚的话得在房产证上加她的名字,并且每个月给她 8000 零花。那哥们恶狠狠地跟我说:「她以为她是谁啊!」

 

有趣的是这个两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要求高低」造成的,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很多男性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下的女性既不需要依靠婚姻,也不需要依靠男性就能活得很好。

 

房子向来被视为婚姻的基础条件,也是男性在婚恋市场的敲门砖,导致许多男性还停留在「女人不早点找个人嫁了,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传统观念上。事实上,2018 年的房产交易中,有 47.9% 的买家是女性,几乎与男性持平。

 

根据贝壳找房的调查显示,有超过 7 成的女性受访买家并没有依靠伴侣购房,其中大部分是接受了父母的资助,少部分是完全靠自己。买房比找男朋友简单、房子比男人靠谱,已经成为女性群体中的公论。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女性变得「挑剔」是理所当然的。当物质不再是决定性因素的时候,在考虑潜在伴侣时必然要考虑更多的条件。比如样貌身材、人品三观和学历家庭。

 

就像这位 P8 心目中家住江浙,月入一万,身材在线,外貌可人,211 毕业的理想女性,极大概率能找到一位条件优渥的男性——即使这位男性收入远不及一年 170 万,因为在满足了基础物质条件后,收入与房产已经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了。

 

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外显现象是单身人士的急剧增加。2017 年,中国的单身人群已经达到 2.2 亿,占总人口的 15%。与之相对的是节节下滑的结婚率,根据民政部统计,2018 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仅有 1013.9 万对,比上一年下降 4.6%,结婚率则为 7.3‰,创下 2008 年以来的新低。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不需要伴侣。单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孤独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旋律。

 

02

很多人喜欢把孤独与寂寞放在一起,其实这是两件事情。孤独是一种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选择了这种状态。而寂寞则是一种情绪。一个人呆着,不见得就会觉得寂寞,相反即使身处热闹的人群中,也会产生寂寞感。

 

「空巢青年」正是如此。一个人离开老家,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新的环境,亲朋好友不在身边,不免陷入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旋涡。

 

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的一天,是早上出门乘地铁上班,中午点一份外卖,午睡 1 小时,加班回家,再点一份外卖,找一部电视剧下饭,打两把游戏,刷两个小时微博、抖音,等到睡觉的时候已经半夜 1 点了。

 

         空巢青年画像 

 

几乎所有的空巢青年不是在养猫,就是在养猫的路上。

 

我曾问我的朋友们,一个人居住会不会感到寂寞,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时眼中几乎绽放出了光芒:不仅不寂寞,简直是太爽了。可以点自己想吃的外卖、没有人跟自己抢厕所、东西能随便乱放……对于养猫人士来讲,这个问题更显得多余。与猫相处,比与人相处轻松多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吸猫」在年轻人中变得流行。在过去,人们对宠物的第一选择多数是狗,这个情况在近几年迎来了变化。虽然宠物猫的数量还低于宠物狗,增速却已经超过。2019 年,中国宠物犬猫消费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 2024 亿元,差不多是 3.5 个电影市场的规模。其中宠物猫消费的增速达到 19.6%,高于宠物狗的 17.8%。

 

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是饲养难度造成的。养狗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和分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看,比如每天遛狗在「996」的上班族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养猫则省心许多,不需要时刻陪伴,这种大部分时候互不理睬,在需要时才黏在一起的相处模式,更符合年轻人心中理想的相处模式。

 

感到寂寞吗?来撸猫吧!

 猫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网红

 

人们为什么养猫?说到底还是解决独处过程中极易滋生的寂寞感。人们甚至撸猫上瘾,不仅在家自己撸,还要撸别人家的,撸野外的,即使没有猫的人,也要在朋友圈、微博和抖音上「云撸猫」以解渴。

 

让人上瘾的不止是猫。

 

我们传统的瘾品是香烟、烈酒和**,这些对人的身体健康破坏颇大的品类曾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历史。今天因为法律原因,或从健康角度考虑,很多人都在放弃这些瘾品。

 

奶茶在年轻人中风靡起来,超标的糖分总给人以快乐。还有各种垃圾食品,炸鸡、烧烤等等,都是人们的心头好。我们起源于非洲的智人祖先怎么也想不到,经过十几万年的发展后,我们获取卡路里的方式竟然能如此简单。

 

套用人类学家罗伯特·阿德里的一句话:「瘾品贸易乃是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03

 

比年轻人不恋爱更可怕的是,年轻人不**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性生活频率下降」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报告显示,相较于十年前,美国的性生活频率下降了 15%,英国下降了 20%,澳大利亚是 30%。

 

在日本,这个数据更为夸张,在 16~25 岁的年轻男性中,有 46% 排斥性接触——要知道这本该是男性性欲更为旺盛的年纪——这比 2008 年时的估计翻了一番,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叫「食草族」。

 

目前中国并没有官方数据进行统计,但有调查统计,中国 25 岁以下群体超过一半是没有性生活的。加上鉴于我们与邻国的相似性,这个数字的趋势显然也不容乐观。

 

互联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不是因为性,其实男人更愿意和男人一起玩。这句话其实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把这个现象命名为「高强度社交综合征」。这种「过度阳刚」现象的典型表现是:对始终有其他男性在场的社交情景情有独钟。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体育赛事。某知名**网站就曾发布过一个报告确证,在第 48 届超级碗比赛进行时,网站流量的下降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最大的体育类社区虎扑的 CEO 程杭就在最近的发言中说道:「我们挖掘到一个男人的本质需求。那就是男人喜欢和男人在一起。」

 

       
     

 

许多社会研究者表示,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导致了全球性的「性欲衰退」。其实不然,人类的性欲并没有下降,下降的只是「性生活频率」。相比男人跟男人玩,女人跟女人玩,人们更倾向自己跟自己玩。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情趣用品市场的火热。根据《2018 中国 80、90 性福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情趣用品市场规模将突破 1300 亿元,电商规模则超过 600 亿。

 

       
     

 

除去传统的计生用品之外,情趣用品销量最大的是「飞机杯」和「震动棒」。在天猫上,2016 年女性用情趣器具比上一年增长 11 倍,其中震动棒的增速是 51 倍。公众号橙雨伞为此向 100 位购买情趣用品的女性做了调查,在「你是自己玩,还是跟伴侣玩」这个问题上,选择「自己玩」的比例高达 79%。

 

性欲并没有降低,只是释放的途径变了。

 

这是一个远比过去开放的社会,获取伴侣的便捷度是人类历史中的最高峰。可结果是我们的性生活频率正在下降,更多的人选择了「自娱自乐」而不是与「他人分享」。

 

在孤独的社会里,相比取悦他人,更多人选择取悦自己。

 

04

 

在 12 点前入睡的年轻人,可能属于异类。

 

据《2018 年睡眠报告》统计,中国的 18 -35 岁的成年人平均入睡时间都在 12 点以后,且睡眠时间都低于 7 小时。

 

在睡不着的时间里,辗转于手机中各个 App 的娱乐内容是常态。有近九成年轻人活跃在社交平台,其次是沦陷在各个短视频以及在夜晚头脑不清晰的情况下去电商网站剁手。

 

       
     

 

在互联网公司眼中,用户的失眠被归为「碎片化时间」,其他还有通勤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

 

碎片化更像是互联网人的造词兴趣,本质其实是「独处的时间」或者干脆说「孤独的时间」。无论是现在的社交平台,诸如微信、微博,或者是短视频 App,像抖音、快手,最大的竞争,就在用户这个孤独时间的争夺。

 

截至 2019 年 1 月,抖音用户的平均每日使用时长已达到半个小时,很多人甚至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受政策影响,官方不得不因此出台防沉迷系统。

 

推崇「延迟满足感」这个心理学概念的张一鸣说:「专注且高效的最好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但在产品设计上,字节跳动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却是如何用算法让更多的人沉迷其中。

 

如果你问一个产品经理,什么是好的产品,他会给你无数个答案。但如果你问他什么样的产品最赚钱,那么答案只有一个:让用户越上瘾,使用时间越长的产品越赚钱。

 

互联网圈盛行的一句话是要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个最大的痛点,毋庸置疑就是孤独。

 

吊诡的是,这样产品的盛行和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怪圈。

 

互联网公司想法设法让你去线上社交,认识更多的人。除了微信以外,陌陌、探探、Soul、积目等等 App,本质都是基于 LBS 的陌生人社交。结果是社交软件越多,人们就越没有结束孤独状态的理由。

 

如果能在线上说话,为什么还要出门?

 

电商、外卖、视频网站、游戏等等一系列产物,更是加剧了这种状态。人类虽然生为群居动物,但当他/她们发现,一个人生活也能很快乐的时候,结伴就并不那么重要了。

 

「日本消费社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将日本近 100 年的消费社会的变迁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消费社会:中产阶级开始崛起,消费取向为崇尚西洋化、集中在大城市。

第二消费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消费多以家庭为中心,重视功能。

第三消费社会:社会阶层拉大,消费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单身经济崛起。

第四消费社会:人口老龄化,消费趋于朴素,人们倾向无品牌、共享经济。

 

同为东亚国家,这个变迁对中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伴随二十年的经济腾飞,中国的消费社会已经具备明显的第三和第四消费特征。虽然不至于说中国未来的形态与日本完全相同,但起码在人口老龄化和单身人士增长这两个条件上,是非常接近的。

 

有人把上述一切的市场增长归结为「单身经济」,其实应该是「孤独经济」。人们在微信群里交流,在微博看资讯,刷抖音,刷剧,打游戏,撸猫,点外卖,便捷的生活和丰富的娱乐——无论它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年轻人不再急于建立一段关系,而是悠闲地孤独着,且不寂寞。

 

最近,阿里又重启「来往」团队,开发了新的社交软件「Real 如我」。有人说阿里的「社交梦」不死,那是因为热闹只是片刻的,现代人的孤独才是永恒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