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校园社交

9月份,我出差了10多个城市,校园市场依旧如火如荼,一方面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各种品牌推广,以互联网产品和快销产品为主;一方面是面向大四学生的校园招聘。

这周看到刺猬公社的一篇文章,讲人人网之后,校园社交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确实近10年以来,大部分校园社交产品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我们看到字节跳动去年11月投了Summer,今年6月为飞聊校园招兵买马,本月又完成了对Biu校园的收购,按内部人员的说法,字节跳动必须拥有一款社交产品,而校园则是最好的突破口。

京东在校园布局的少东家团队,颇具规模和影响力,但今年出现一定人员震荡。让我比较意外的则是京东金融对标95后灵魂社交产品Soul推出的梨喔喔,虽不知后续发展如何,但至少表明了京东对于校园社交的态度。

如果说校园社交对于巨头而言是看重其未来价值,提前抢占入口,以便为自己的主产品导流。那在校园社交领域的创业公司,不得不去回答的问题,则是学生毕业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五年前,我还负责超级课程表运营时,就曾多次受到投资人的质问,我们只能含糊其辞的回答,开发后续产品作为承接,因为表表最为工具切入,一旦离开校园就丧失了场景,自身无任何可以突围的可能性。

后续我曾不断反思,为何其他纯社交切入的产品也走不出校园呢?

互联网早期,Facebook、人人网诞生的时代,市场上有大片的空白区。

但如今各种生态位都被不同公司进行占据,尤其是这几年,互联网公司深耕细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想要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切入到其他公司的领地,已经越来越困难。

除了微信这样的超级APP以外,每类人群如今已经拥有更为垂直的专属APP,为他们提供着服务。

因此我曾对校园社交领域的创业公司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则是卖身给巨头,二则是专注小而美,就别想着如何走出学校了,好好服务在校学生群体,已经是不小的用户体量了。

(二)关于校园工具

对我熟悉的朋友,大多知晓我对校园线下的执着,我始终认为在大学生这个市场里,如果想要做好,一定离不开线下。

在线上流量日益推高的当下,面对校园这个半封闭的环境,通过良好的运营方式,线下渠道可以做到更加精准,同时具备更好的性价比。

关于工具性的校园产品,我也曾单独写文进行过阐述,其中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产品,如超级课程表这样野蛮生长的很少,大部分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推动,但无一例外的是,这批产品在应用市场里获得的真实用户评价,基本都是一星差评。

核心问题也一目了然,那就是这些工具类产品压根不是服务学生的,其服务对象实则是学校,毕竟掏钱买单者是学校。

一方面内部会说,要让学生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但企业的基因、文化,虽然虚无缥缈,可也好似一堵厚实的墙,让人无法越穿过。强大如腾讯做不好B端,强大如阿里也做不好纯粹的C端,这就是真实写照。

但校园里的这类工具产品,基本拥有学生四年在某一维度的完整数据信息,并且每天有可观的流量,我曾多次强调这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流量拥有者。

不过由于是对学校付费售卖的产品,我在上月的思考中也提到,一般的商业化并不好操作,但有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人才培养、企业招聘。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几家头部的K12公司在市场投入了几十亿元广告费,大部分都与百度无缘,而是投放在了朋友圈、头条、抖音这样的信息流广告。

于信息流广告而言,如果推送的足够精准,这就不是骚扰广告,而是一条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同样的,针对大学生而言,只要做好匹配,招聘广告自然也不再是广告,而是学生需要获取的信息,这点能够较容易的让高校端接受,甚至变成向学校提供的一个全新服务模块。

截止到1996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正式结束,新增劳动人口的属性变化,也让对应的17、18年做校园招聘服务的乙方公司享受到一波快速增长的红利,今年进校招聘的企业数量,仍在持续增多。

如果精准流量,能够与人才培养、输出结合在一起,颇具想象空间,值得期待。

今天文章的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但这个月在学校里的所见,让我进一步坚持自己的观点,对于校园社交产品而言,专注小而美;对于校园工作产品而言,可拓展人才服务。

本周每天团队落地执行场次数突破400场,高峰期所有校园从业者们一起加油吧!

作者孙凌,资深大学生市场从业者,关注职前教育方向,每月一篇校园市场思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