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核 心 要 点 

▪  刷量不是新词,刷量这种行为也并非最近才出现。

▪  在数据虚高的常态下,品牌方需练出“火眼金睛”技能。

▪  假数据坑的不止一方。

▪  失真的数据让人失去了判断坐标,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微博可以买粉刷量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这一次动静似乎闹得有点大。
今天,一篇名为《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的文章在朋友圈刷爆,并在社交网络引发激烈讨论。
文中一家创业公司控诉微博MCN蜂群文化以不菲价格提供了微博营销服务,而在微博大V发布原创视频并得到不少观看数和评论后,却得到进店流量几乎没涨、商品零成交的结果,因此该创业公司认为蜂群文化存在严重的刷量造假问题。
文章发布后迅速传播开来并引发激烈讨论。沣京资本基金经理吴悦风和微博CEO通过微博评论称,微博投放大V需要关注的是“真实粉丝数”而非存量粉丝,先不论这家公司的货如何,最初的基本投前调研就没有做好。

随后被控诉的微博MCN蜂群文化发布公告回应此事。蜂群文化方面认为其与该创业公司签订的协议中明确约定了所有信息服务相关的内容,其中并未包含转化率等指标要求,这一协议也已得到了该公司认可。
同时该创业公司支付的合作款项为47500元,其中包含直接费用微任务成本3070元,拍摄制作及内容原创成本28500元,与文中数百万的数字也相差较大。
在公告中蜂群文化表示文章恶意捏造不实言论,情节十分严重,使其声誉和商誉均受到严重影响,已构成诽谤。
对于今日的事件,微博方面也迅速做出回应,微博管理员公开表示已暂停该美妆博主的接单功能,并与MCN机构协商处理。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控诉MCN刷量的创业公司也被扒皮“收智商税”,各方牵涉其中情况愈加纷乱。
如果单从广告投放角度看此次事件,其实并不复杂——甲方以为自己投的是效果广告,只要花钱投出就能有转化,但乙方为甲方投的则是品牌广告,只负责发出、曝光和传播,并不负责转化率。
根据该创业公司披露的双方微信聊天记录,蜂群传媒曾表示,相信“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买他们的产品”。“可能会”一词,让这次“推广”活动是否能真正起到品牌传播作用成为了不可验证之事。

“有水分”是常态还是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