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Involution)一词在经济学领域的使用,最早见于1963年美国学者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灌溉农业的研究,此后被广泛用于形容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简而言之,江南地区的“农业内卷化”流程是:
1.由于人多地少、技术革新跟不上人口增长,江南农民不得不采用“增加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提高单产”的策略。
2.为了增加劳动力投入,江南地区的老人、儿童全部被投入稻作农业,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达到全球第一。
3.由于老人、儿童的劳动力货币成本为零(家庭内部结算),家庭农业的效率远远高于专业化的雇工农场,导致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农业生产始终未实现规模化。
4.既然自然经济无法瓦解,就没有剩余劳动力供给新兴的手工业,大型手工业工场不能普及,工业生产与农业一样被束缚在“男耕女织”的家庭环境中。
5.在上述“劳动密集型+自然经济”的循环中,单位劳动力的价值没有提升,劳动者收入长期没有增长,消费能力低下,无法刺激新兴消费形式的出现。
6.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既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近代的全球化体系,江南地区将在这种死循环当中世世代代地沉沦下去。
让我摊开来说吧:“衡水模式”就是典型的内卷化。无论衡中招多少人、升学率多高,211/985大学分配给河北省的招生名额也是不变的;全国各类高校在河北的招生名额也是基本不变的。衡中再强大,只是在侵占河北别处的升学资源,促使各地尖子生涌向衡水。就算是那些留在本地的学生,也在“衡水精神”的感召下,过着日夜苦读、暗无天日的高中生活。准确的说,对全体河北学生来说,“衡水模式”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它阻止了学生积累课外知识、培养业余爱好,而且让名牌大学产生了“河北考生都是考试机器”的刻板印象。
由“衡水模式”产生的“教育内卷化”甚至蔓延到了大洋彼岸,硅谷的华人家长们无不在拼命指导孩子走理科奥赛之路,各种面向华人的数学补习班几乎一开就爆满。原因很简单: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子女,往往很难具备白人子女的人脉关系、社会活动、业余爱好加分,又很难跟黑人小孩比体育运动;想来想去,还是搞奥数更立竿见影。结果,华人学生的数学、科学分数越来越高,在大学招生官眼里越来越变成不可救药的书呆子,青少年生活也越来越不幸福……差不多就是这样吧,我知道肯定会有杠精来拼命喷我。
“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管理”也是典型的内卷化。在实行该项法规之前,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由自己和家长控制,在本质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律行为:教育得法、亲子关系融洽、子女成熟度高的家庭,子女沉迷于游戏的概率较低,反之则较高,形成自我正循环。假设该项法规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全体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都会缩短(或至少不增长),通过游戏获得的娱乐效用下降。问题在于,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大学的招生人数会提升吗?
很显然,全国任何大学的招生人数都不会因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管理”的出台而增加。作为一个整体,未成年人的娱乐效用下降,而升学效用没有提升。有人会争辩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也可以学到很多科学文化知识从而终身受益云云。我不得不指出:如果一个孩子不想学,他有无数种方法开小差。你禁止游戏,他就看剧;禁止看剧,他就读小说;禁止小说,他就跟朋友闲聊;禁止闲聊,他就发呆……你总不可能禁止发呆。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学生积极性和出路问题),只做表面文章,你得到的就是“内卷化”。
至于“互联网公司干部年轻化”,与引起广泛争议的“996工作制”一样,是内卷化的巨大推动力。别说互联网行业了,在金融这种“老派”行业,也存在严重的无限制加班、未老先衰现象。在投资机构,40岁以上的研究员很少见,50岁以上的管理层也不多见。过劳死绝不是天边的传说,我认识的80后过劳死就不止一例,因为长期加班患上绝症的就更多了。搞笑的是,居然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项比较优势!某知名投资机构(名字就不点了)宣称,中国创业者普遍比硅谷的同行更拼命、更奋不顾身,所以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能打败美国。呃……
别误会,“内卷化”涉及的可不仅是加班问题,还有工作安全度问题。坦白说:如果在一个社会,35岁或40岁以上的专业人士朝不保夕、随时可能被淘汰,那么它不可能有真正稳定的高端消费需求。现代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40岁被淘汰意味着将无依无靠地度过今后40年——这种恐怖的氛围足以遏制任何人的消费需求。只有“贩卖焦虑”的自媒体和知识付费平台会赚一笔钱。至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呢?看似能更快地上升,可是真的爬到高位时,大部分也过了30岁;屈指一算,离自己被淘汰已经没几年了。接下来是准备下岗再就业呢,还是回家卖红薯呢?什么,你说去欧洲旅游、去买分时度假别墅?不存在的!
在美国,不但主机游戏、3A游戏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户外运动(包括装备和服务)也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就连花园景观(在后院建草坪、种树之类)也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在内卷化的中国“中产阶级”社会,真正善于玩户外的少之又少;就算买得起大房子,有时间侍弄花花草草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啦,按照我的朋友圈的主流观点,我们不用发展那些华而不实的产业,我们只需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这些“决定国运”的高科技就行了。
然而,我还是想问——这一切最终由谁来消费呢?一切经济体最根本的需求不是消费吗?边际消费倾向不足,难道不是经济停滞乃至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吗?你们打算把云计算、大数据、AI做成什么应用,让哪些家庭在哪些场合去消费?
说到底,很多人不是异口同声地说:游戏是害小孩子的,电影最好别浪费时间看,成年人没有时间娱乐,996是修来的福报,艰苦奋斗才是立足之本,现代消费文化无非是玩物丧志吗?那么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这么多知识、研究那么多先进技术,最后是图个啥呢?
莫非是为了当三体人对我们进行降维打击的时候,可以完蛋的更有尊严一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