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要 点 
▪  对媒体至关重要的指标“影响力”很难用一个标准来量化。
▪  36氪的成功离不开历史机遇,而其能够成功IPO回归媒体功不可没。
▪  为了抬升天花板、扩大发展空间,媒体大多探索着广告以外的变现方式。
▪  媒体的核心生产力依然是人,这决定了它是一门规模不经济的生意。
“不是我说啊,我们不论从流量还是营收方面,都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二三四五名数据加起来还没我们一个大。”
在36氪10月29日召开的投资者午餐会上,36氪CEO兼联席董事长冯大刚的一句话在媒体圈引发不小争议,除了被提及的同行表示了反击之后,有关“行业第一”标准的讨论,也在各处进行。
媒体实在太特殊了。
单纯从商业角度,媒体可以用各种财务指标来衡量,但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对媒体至关重要的指标“影响力”却很难用一个标准来量化。因此,围绕“第一”的论断,业界衍生诸多讨论:
  • 对媒体而言,第一的标准是什么?
  • 如果影响力无法量化,单纯比拼媒体的盈利能力真的有意义吗?
  • 究竟该如何为媒体划分名次等级,如何评价一家媒体是否成功?

讨论似乎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评价媒体的双重尺度难以统一始终是困扰这个行业的难题。而仅从商业角度,媒体也存在诸多局限:离不开对内容和流量的依赖,跳不出靠广告和增值服务变现的模式。最终,媒体成为了一门尴尬的生意。

36氪:从进攻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