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产品、运营值得看的书,里面有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通过A/B测试观察变量带来的影响。里面的经典的实验有:

  • 电击实验,观察权威主义对个体的影响,并且观察认知失调下施暴者的心理变化(包括:努力辩护、残忍辩护)。

  • 观察对暴力倾向小孩的威胁性阻止(轻微/严重)带来的影响。

  • 观察试验者付出高成本得以加入后对实验目的的认知变化。

  • 观察预期过高并得不到满足后,对周边人群的暴力倾向的变化。

  • 观察受到羞辱又无法反驳时,对周边人群的暴力倾向的变化。

  • 观察**、暴力电影影响男性对女性的施暴倾向。

  • 封闭环境下,监狱看守、囚犯的扮演实验(著名的津巴多监狱实验)。

  • 伊斯兰世界把西方世界的进步,扭曲为是因为西方迫害**带来的结果,导致了极端对立。

  • 美国青少年对性脚本带来的错误影响,导致其错误认知了:女性对性建议说“不”并非本意(性脚本说得太隐晦了,其实就是以Pornhub为代表的UGC专区以及成熟量产的成人影片公司)。

  • 让部分试验者录视频,当众保证自己是一个会使用**的人,然后随访观察他们的实际表现,并与未被录制视频的人进行对比。

  • 从众引发的偏见。

  • 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带来的Overestimate。

  • **之爱、伴侣之爱、完美之爱的差异、持久性成因。

  • …….

太多了,穷举不过来。这类样本、环境、变量控制优秀的实验型论说文,显得更接地气,说服力强。

1
  实验的可靠性思考

为了控制变量,试验设计者往往与被试验者是合作关系,被安排至固定的环境、流程中:

1)他们会收到一些诱导性的指令,并观察这类指令对人带来的影响。比如:让女大学生念一堆**词语、电击绑在座椅上的人。

我认为这种非常态的模拟,对人的影响是非社会化的。因为社会形态下,有道德、风俗、公众监督的抑制,个人的决策树会更复杂一些,这将是实验偏差的来源。

2)试验者总是存在一种被监视感,这可能对实验的实际表现带来影响。

举个例子,5月刚刚组建团队的时候,崴哥组织大家去玩了一个很恐怖的密室。尽管知道那些鬼都是假的,但一众人仍然被吓得要死。密室环境封闭,氛围、潮湿的气味、恐怖人的妆容都非常逼真。大家抱作一团,只有我勉强做了2次单人任务,我当时的内心活动是“这鬼这么恐怖,但它至少不会杀我吧。”但如果这不是一个密室,是真实的牢笼,我可能动都不敢动。

所以我相信实验和非实验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它不一定能准确观察到人性本质的东西。

不过,上述的偏差都可以靠大量的样本来拟合结论,实验也让我们离真理更进一步。


2
   认知失调:自尊、努力、残忍、自负与攻击性

认知失调对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尤其体现在:

① 自尊受损后的暴力倾向

② 努力却被告知方向错了、没有价值的挫败愤怒

③ 干了违心的事情,从第一次的忐忑不安到习以为常

④ 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但当这个观点因为某些人、事的出现变得不成立时,极富攻击性(嫉妒、羞耻)

上述问题,都是个人认知再平衡的过程。卢克文的《洪都拉斯怪谈》,讲述了当地青年第一次杀人,从内心的恐惧与忐忑,再到慢慢习惯、再到杀人如麻,手段残忍到不可想象;属于典型的认知再平衡,即:行为与价值观念达到一致,不再产生认知失调。

\”

有擅长社交的华人和当地人混成朋友后,询问过他们关于杀人的感受,一个当地年青人说,他第一次杀人是因为他表亲被人枪杀,他买了把枪给表亲报仇,杀了仇人后,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但很快自然而然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再也不会认为杀人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了,他越来越心安理得,他说,“那只是一次很简单的行为。”

——《洪都拉斯怪谈 》 卢克文

\”

想想世界上第一个猪肉屠夫的忐忑,再到我们这代人,科学养猪→规模屠杀→川味制作红烧肉时时的习以为常,甚至在放生抽时心里模拟着烤五花的口感,这种0负罪的“杀”,也是一步步认知再平衡过来的。

我们常说:“心态决定了人的发展”。你本能地嫉妒别人,一定会对他人贴上无数的负面标签,为了反对而反对。这种心态无法让你看到别人的有点,也会丧失学习的机会和动机。所以,心胸狭隘的人,一般都进步很慢。同理,自负的人也是如此,因为他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他会用各种说辞、理由来掩盖这个事实,导致视野进入绝对盲区。

可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逃不过这人性的桎梏,它是平庸的本源。

3
   从众与偏见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社会同类的认可、包容,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首先,人与社会的交互需求奠定了从众的基础;其次,群体的压力(包括:群体对个人的负面看法、担忧关系破裂的风险)致使人无法遵循自己内心认可的观点,被迫通过认知的再平衡实现随波逐流(乌合之众)。

以现实为例:

在小的社会圈子里,别人的认可可能来自你的见识、成就、人品、颜值、甚至学历。一般体现出对强者的崇拜(例如:当下社会金钱至上的氛围,年轻富豪往往是国民老公)。

在大的社会舆论中,社会对你的“认可或者不认可”来自共识,社会共识是文化延续后的结果,所以观点与舆论的冲突往往要结合文明的立场来观察:

在阿拉伯世界,女性歧视是一种共识,女性为权利发声尤为困难,他们想做的可能仅仅只是穿性感一点的衣服。

在东亚世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体现在三从四德、贞操节制上,对于追求打破保守审美、开放两性关系的女性容易实施“**羞耻”,对男性却常常没有贞操的约束。

从众当然会引发偏见,中国对部分省份的普遍地域歧视、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是典型的例子。

逆向思维想想,同样是中国人,上海人、北京人、四川人、苏南人、苏北人的文化差异也相当大,故使用肤色、种族去框定、判断人,本身就是很粗放的一种分类逻辑,造成了刻板印象、甚至偏见。

从台湾观察大陆的各类新闻中,偏见无所不在。

大陆官媒看美国也是一样。

4
   舆论空间与社会治理

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可持续性,体现在【舆论的公共空间】与【秩序的维护能力】两个维度:

① 如果两者皆低,说明这是一个即闭塞又缺乏秩序的社会。例:当下的香港。

② 公共空间宽松、维护秩序的能力较差 ,可能是相对松散的民主社会,政府对治安的控制力不足。例:巴西。

③ 公共空间狭窄、维护秩序的能力较强。一般是权威主义国家,一般表现为父权政治,民众保持着对权威的尊敬、崇拜甚至恐惧。例:中国、朝鲜。

当前中国,连经济话题都容易变成敏感话题。学生举报老师成风,清华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数名教师均被停职。过度政治化、不仅不利于高校去行政化,更使得教学者提心吊胆,有回到四十多年前风险。

④ 公共空间宽松、维护秩序的能力教强。一般为资本主义的顶端强国,通过成熟的政治制度与强大的军事实力控制全球蛋糕的分配。例:灯塔国。

设想一下,如果你表达了不同观点,就会被戴口罩的**人士喷汽油并点燃,且施暴者不会承担严重的后果;那这个社会,群体的暴力一定会愈演愈烈,滋生出强烈的分离主义。


今日的香港就是一个从“本土主义(社会实质排外)”→“分离主义(国家认同缺失)”→“法西斯主义(极右政治暴力)”过渡的社会。

行政无能加之司法纵容,为群体暴力提供了很低的成本,群体情绪越来越失控,这种情况在其他西方“民主运动”地区非常常见,现在那些地方都被内战、政治宗教斗争消耗得四分五裂。

\”

在多数受到民众运动震撼的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主义者都从革命中获益。此外,他们在本·阿里政权**之後赢得了选举。虽然他们的复兴运动党(Ennahdh)很快地就被迫与其他政治力量合作,但是其他激进的伊斯兰势力已经成功地在其他贫穷的地区深根,形成以暴力为主的网络。

2015年3月18日是一个转折点:恐怖份子袭击了位於突尼斯巴尔多博物馆的平民。根据突尼斯卫生部,约有20多人身亡与约40多人受伤。在这其中,有大量的游客伤亡。四个月後,在苏塞(Sousse)海滨度假村发生了另一起主要针对游客的袭击事件,造成超过40人死亡。突尼斯受到这些袭击的严重影响一直到今天。从经济角度而言,旅游活动—突尼斯主要GDP的来源—使他们的GDP减少7%,这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25%。

——《突尼斯:阿拉伯之春後剩下什麽?》

\”

为什么会这样?本书中描述伊斯兰世界仇恨美国的论述对我有了极大的启发,

\”

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从清真寺里接受教诲,认为他们的宗教是三大一神论信仰中最完美最高级的——要优于**和犹太教。但是,他们也同意到伊斯兰世界在教育、科学、民主和发展方面,要落后于**盛行的西方和犹太国家。这一点在这些青年人中产生了某种认知失调——这种失调成了矛盾的爆发点……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的爆发点,他们断言**世界落后于其他文明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欧洲人、美国人和以色列人从**那里盗走了一些东西,或者是因为欧洲人、美国人或者以色列人蓄意阻止**的发展…..他们将美国视为摧毁他们的宗教世界(或者至少是他们希望建立的世界)的最致命的武器。这就是他们将美国变成最大的邪恶的(甚至超过了欧洲)原因。

——托马斯·弗里德曼,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

当一个群体把暂时的落后仅归咎为成功者的掠夺时,偏见会根深蒂固。今日香港法西斯化的趋势,也印证了这种判断。

更何况两制下教育失守,意味着回归后的第一代青年人,更难以形成国家身份的认同感。

5
   正义与暴力

① 正义只是说辞

本书中提到了**、暴力电影会让男性对女性施暴()产生错误的影响。

同样的,在美国主旋律电影中,常常有为了实现所谓正义而抢车、破坏公共设施的剧情,但这在拯救世界的普世价值下往往是会被忽略的;因为只要最终“正义的目的”达到了,这些都不重要。

回归现实,所谓“正义的目的”只是政治博弈的考量。世界经济起起伏伏,下行周期存量蛋糕根本不够几十亿人均分,只有强者才能拿住冰淇淋最多的部分,弱者只能舔一点奶油。正义不过是掠夺的说辞,除了能骗骗涉世未深的学生,它的欺骗性并不强。

② 对家长暴力说不

本书中提到了,如果避免孩子向其他小朋友施暴的方式是通过严重的暴力威胁,将导致其因为压抑与恐惧暂时地放弃暴力,而非自我说服或者认知再平衡。这将导致暴力倾向从家庭转向社会、校园,形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良好的家庭坏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Eric

想活在非舒适区的双子座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