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要 点 
▪  滴滴未能通过“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实现盈利,网约车市场发生变数。
▪  网约车市场1.0时代,公司严重依赖资本“跑马圈地”的逻辑已经不再可行。
▪  网约车逐渐发展出聚合模式,具备流量和场景优势的公司纷纷采用。
▪  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各平台仍需在更好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方面下功夫。
在“无限期下线整改”343天之后,滴滴出行本月初宣布,将再次上线顺风车业务。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对于用户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滴滴表示将引入失信人筛查机制,并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信用产品企业合作方式。
11月6日,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将重新上线
在“顺风车”业务上,滴滴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这一业务在提升了滴滴的盈利能力的同时,也暴露了滴滴的软肋——去年,受恶**件影响,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整改。
受其影响,过去一年中,安全成为滴滴的关键词,而抓住滴滴整改的空档期,许多新玩家趁机加大投入,曾由滴滴主导的国内网约车市场,如今格局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三年前,当滴滴完成收购优步中国的里程碑式交易后,大多数人认为,网约车市场的战争结束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和优步中国合并三年后,滴滴不仅上市变得遥遥无期,甚至没能通过“赢家通吃”的网络效应实现盈利。2019年2月,一份滴滴出行内部流传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8年整体亏损高达109亿元。
2016年8月,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老玩家在网约车赛道内持续深耕,微租汽车、白马优车、蓝码约车等一众新玩家也纷纷加入了战局。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截至目前,已有11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了经营许可。更值得注意的信号是,美团、高德、携程等互联网公司跨界踏入网约车市场;戴姆勒、吉利等车企也开始入局。
这些新玩家的进入带来的不仅是竞争,还有新的网约车商业模式——聚合平台。
而关于网约车机会窗口期的问题似乎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当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时,网约车市场是否存在更好的发展模式?与上一时代相比,当下的网约车市场又会对参与者们提出什么新的考验?

铁板被打开缺口